市域铁路桥梁下部结构抗震研究
2021-03-12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43
市域铁路指的是大都市市域范围内的客运轨道交通系统,服务于城市与郊区、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重点城镇,其是站间距、速度目标等介于国家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两者之间的一种交通制式。市域铁路与地铁和城市轻轨相比,具有速度快、投资少、审批快等特点,还能实现与国家铁路干线的互联互通,增强城市对外辐射能力。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促进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基础〔2017〕1173号),市域铁路迎来快速发展期。
当前,市域铁路这一新型轨道交通形式的设计规范同国铁规范有明显不同,如国铁桥梁下部结构遵照《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111—2006)开展抗震设计,只需在多遇地震下对桥墩、基础进行强度、偏心及稳定性进行验算,在罕遇地震下只需进行延性验算。对于市域铁路,《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设计规范》(T/CCES 2—2017)明确除了满足国标要求,桥墩抗震设计时,盖梁、结点和基础应作为能力保护构件,按能力保护原则设计。
当前市域铁路建设方兴未艾,广大铁路设计者对市域铁路桥梁抗震的设计方法仍不熟悉,因此探讨两种抗震设计方法对桥梁下部结构设计的影响十分必要。
1 工程实例概况
案例工程为长三角某市市域轨道高架段,沿线场地属河口、沙嘴、沙岛地貌类型。考虑到当地建筑限高,主梁采用建筑高度较低的分离式轨道交通30m简支U梁,下部结构采用T形桥墩,墩柱采用圆端形截面,在直线段设置凹槽,钻孔灌注桩基础,墩身高度在4~12m,如图1所示。该简支U梁每片梁自重2113kN,二期恒载按90kN/m活载,采用市域A型车设计,轴重170kN。墩身采用C45混凝土、承台采用C40混凝土、钻孔灌注桩采用C35混凝土、承台垫层采用C20混凝土,主筋采用HRB400钢筋,构造配筋以HPB300钢筋为主。
图1 桥梁下部结构构造示意图
此项目高架区间采用该线《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的地震动参数开展抗震设计论证。此项目采用的地震动参数如表1所示,场地类别为Ⅳ类。
表1 场地地震参数
为使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对全线高架区间范围最高(H=12m)和最矮(H=4m)的桥墩分别进行抗震对比分析,研究了市域铁路规范同国铁设计规范结构配筋的不同,桥梁下部结构尺寸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桥梁下部结构尺寸参数表
2 国铁抗震规范设计
根据《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111—2006)第7.1.2要求,抗震设计应按多遇地震进行桥墩、基础的强度、偏心及稳定性验算;按罕遇地震对钢筋混凝土桥墩进行延性验算或最大位移分析。
2.1 计算模型
多遇地震采用反应谱法计算,罕遇地震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计算,地震波采用现场实测波,共7条波,计算结果取平均值。
计算采用大型有限元计算软件Midas Civil 2019进行模拟,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U梁、墩身、承台通过梁单元模拟,桩基础采用等效弹性支撑模拟。
图2 标准简支梁Midas计算模型
2.2 多遇地震响应
根据《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111—2006)中7.1.4条规定,桥梁抗震计算时应分别计算顺桥向和横桥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同时考虑有车无车两种工况。高架区间位于7度区,因此只考虑横向地震和纵向地震作用对结构引起的效应,多遇地震下墩底位置内力值如表3所示。
表3 桥墩墩底地震内力响应
2.3 多遇地震墩身及桩基配筋设计
简支梁桥墩为偏心受压构件,在满足最小配筋率和强度要求的情况下,根据多遇地震计算结果,桥墩设计及检算结果如表4所示,墩高为4m的桥墩墩底截面配筋为0.53%,墩高12m的桥墩墩底截面配筋为1.16%。
表4 桥墩墩底配筋设计结果表
将多遇地震下的墩底内力外加至基顶,对桩基进行配筋设计,设计结果如表5所示,墩高4m的桥墩桩基配筋率为1.26%,墩高12m的桥墩桩基配筋率为0.8%。
表5 桩基配筋结果表
2.4 罕遇地震位移延性比验算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2009年版)》(GB 50111—2006)第7.3.3条规定,钢筋混凝土桥墩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宜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延性验算应满足下式要求:
式中:μu为非线性位移延性比;[μu]为允许位移延性比,取值为4.8;为桥墩的非线性响应最大位移;为桥墩的屈服位移。
桥墩非线性位移延性比如表6所示,可知桥墩设计满足规范要求。
表6 桥墩非线性位移延性比
3 市域铁路桥梁抗震设计
根据市域铁路设计规范要求,桥梁下部结构除需满足国铁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外,还需进行能力保护设计。因此,在市域铁路桥梁抗震设计中,需增加能力保护设计环节。桥梁基础是桥梁结构最主要的受力构件,地震作用下如发生损伤,不但很难检查,也很难修复。因此,作为能力保护构件设计,市域铁路桥梁墩身设计可与国铁规范设计保持一致,基础需重新设计。
3.1 求解超强内力
当基础作为能力保护构件时,应取与墩柱塑性铰区域截面超强弯矩对应的弯矩值和剪力值。
式中:My0为顺桥向和横桥向超强弯矩;Mu为按截面实配钢筋,采用材料强度标准值,在恒载轴力作用下计算出的截面顺桥向和横桥向塑性受弯承载力;为桥墩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超强系数,取1.2。
通过Midas弯矩-曲率计算工具,建立墩柱塑性铰处极限弯矩求解模型,获取塑性弯矩后,带入式(2)得到相应的截面超强内力,如表7所示。
表7 墩底超强内力值
3.2 能力保护设计
同样采用截面超强内力,对基础进行设计,设计结果如表8所示,墩高4m的桥墩基础桩基配筋率为2.87%,墩高12m的桥墩桩基配筋率为2.38%。
表8 能力保护下桩基配筋设计
4 对比分析
采用市域铁路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时,墩柱设计方法没有变化,如表9所示。因为采用能力保护原则,基础作为能力保护构件,所以在同等条件下配筋明显增大,墩高分别为4m和12m的桥墩基础桩基配筋率分别增大127.8%和197.5%。
表9 国铁规范和市域铁路规范桥梁下部结构设计对比
同时,由于墩身配筋增大将直接增大墩底产生塑性铰时的截面超强内力,使基础工程量增大,设计时应权衡墩柱、承台和桩基的工程量,宜适当减小墩柱尺寸,加大桩间距,合理配置下部结构尺寸。
5 结论
文章分别采用国铁抗震规范、市域铁路规范方法对某市域铁路下部结构进行了抗震设计。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两种设计方法的区别在于,市域铁路规范增加了基础作为能力保护构件,而墩身的设计要求基本相同。
(2)基础作为能力保护构件,对其进行设计后,墩高为4m和12m的桥墩基础桩基配筋率分别增大127.8%和197.5%,配筋增大明显。
(3)能力保护设计方法要求墩身产生塑性铰时基础不发生破坏,因此设计应在规范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墩身截面尺寸和配筋,以降低对基础能力的要求,提高整体设计的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