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地标泛滥”与“摩天大楼崇拜”

2021-03-12明越

宁波通讯 2021年1期
关键词:摩天大楼城市形象高楼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湖北省荆州市在古城历史城区范围内建设的巨型关公雕像项目曾引发广泛争议。2020 年10 月,住建部发布通报称,该雕像违反了《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有关规定,破坏了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当地政府部门公开通报要依法依规、科学制定搬移方案。高达57.3 米、耗费巨大精力、斥巨资打造的巨型关公雕像,最终落得了一个异地搬移的尴尬结局。类似罔顾实际情况、简单粗暴打造“文化地标”的现象,并非孤例:贵州省独山县在影山镇净心谷景区内建设投资高达2.56亿元的水司楼,陕西省韩城市在高速公路出入口花1.9亿元打造“鲤鱼跃龙门”的景观,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榆中县花费6200 万元造秦汉仿古城门……

与“文化地标泛滥”问题大同小异的是,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摩天大楼崇拜”的怪象。摩天大楼常常被视为城市化与经济高速发展的象征。作为城市地标建筑,摩天大楼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招商引资、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城市形象的确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摩天大楼热”所引发的城市高楼争霸赛愈演愈烈。“华中第一高楼”“南京江北第一高楼”“上海浦西第一高楼”“武汉绿地中心”“成都熊猫大厦”“福州世贸108 大厦”等摩天大楼相继拔地而起,见证了不同城市基建竞赛的此消彼长。

由此,也倒逼国家相关部委加快出台了“限高令”。这一道禁令颁布后,众多摩天大楼都开展了“迫降计划”。当高楼竞赛的热潮逐渐褪去后,摩天大楼的弊端逐步凸显——摩天大楼的成本投入大、建设周期长,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导致停工、烂尾,“鬼城”“鬼楼”也由此出现。有些摩天大楼建成后,运营和维护成本开销巨大,管养也成了问题。尤其是在经济进入漫长调整并叠加疫情效应的情况下,一些城市的商铺和写字楼出租难、租金低现象加重。

“文化地标泛滥”与“摩天大楼崇拜”现象的背后,折射出了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一些地方盲目跟风或者“拍脑袋办事”,工程未经正规手续和严格程序就匆匆开始建设,违反了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或不考虑当地经济发展要求和产业结构,进行与城市发展水平和需求不匹配的建设规模和速度,盲目追求视觉冲击力,大搞标新立异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助长了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或不考虑当地实际的人文传统,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得不到有效保护,却斥巨资打造“新古董”或让“真古董”为未来的摩天大楼腾出位置,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布局,让一个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肌理也因此面目模糊,出现了“景观失忆”症状。

从一些城市的情况看,“文化地标泛滥”和“摩天大楼崇拜”,非但无法满足提升城市形象的期待,反而会因其触碰政策红线、劳民伤财、浪费社会资源、破坏自然景观风貌等问题,丑化了城市形象,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使相关工程沦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因此,必须坚持有破有立,构建相应的长效机制。

首先,在城市发展中,要认真汲取那些负面教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文化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打破一味追求“高”“奇”“新”等过于简单的城市形象打造逻辑。树立人文关怀、长远眼光,回溯到历史文化中找寻城市本身的气质。通过城市科学的有机更新,延续其固有的历史文脉。通过人文细节的挖掘,重塑自身的吸引力,摆脱徒有其表的空壳“文化地标”,将城市的建筑风貌真正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其次,要走好城市建设的群众路线,认真倾听群众和各方面的意见,发挥好群众在城市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让各界有识之士的真知灼见进入项目的论证和决策过程。此外,要切实强化对权力的“硬约束”,严肃问责罔顾法定程序、触碰法律红线的相关责任人,让那些好大喜功和习惯于“拍脑袋决策”的干部为之付出代价、受到惩戒,促使各地理性思考自身定位与城市形象,合理规划,科学建设,严格监管。

猜你喜欢

摩天大楼城市形象高楼
劈木头,盖高楼
高楼搬家
新媒体传播下地铁广告中的城市形象建构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高楼万丈平地起
如何运用音乐语言塑造城市形象——以歌曲《呼伦贝尔蓝》为例
Fantastic Dinosaurs神奇恐龙
摩天大楼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
今天你喝可乐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