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宁波如何打造双循环枢纽城市?
2021-03-12宁波市商务局
文|宁波市商务局
2020 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并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宁波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也提出,“十四五”时期,宁波要勇当构建新发展格局开路先锋,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宁波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是“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也是宁波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方向指引。
准确把握双循环枢纽城市的内涵与目标
在新形势下,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基于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与特点,打造“枢纽”可使区域内部和国内其他地区、国内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资源要素自由进出、充分流动。因此,建设双循环枢纽城市,关键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扭住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突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点,从而实现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
建设双循环枢纽城市要建立内需导向的全球化战略,通过构建六大枢纽,从而打造成为国内外创新要素集聚的基地和中心。一是构建联通国内国际的交通枢纽,围绕海港、空港、陆港,建成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枢纽港,形成现代综合运输通道;二是构建内外贸有效贯通的贸易枢纽,发挥综合交通优势,同时依托物流企业,打造成为国内国际货物中转集散枢纽;三是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制造枢纽,发挥企业主体优势,有效整合国内国外各类产业的上下游资源;四是构建要素资源深度对接融合的市场枢纽,不仅成为国内中高端产品的主要终端消费目的地,也是中国面向国际市场的主要进口基地;五是构建供需精准匹配的数字枢纽,打造数字经济平台,通过打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信息渠道,实现需求端与供给端及时、高效的信息反馈与链接,畅通双循环体系;六是构建培育新模式新业态的商业变革枢纽,通过搭建“互联网+商贸”、“互联网+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互联网+”商业变革生态体系。
Vanch 文器库应用了贝发集团的新零售模式,满足新时代消费者的价值主张,以设计打造时尚生活美学,提供线下极致的体验场景,真正实现“货找人”的销售新模式,以助力贝发集团更好参与双循环(贝发集团供图)
联系宁波实际,建设双循环枢纽城市要有新目标,即建设成为链接全球的港航物流枢纽、贯通内外的贸易枢纽、国家战略资源配置枢纽、优势领域科创高地、国际智能制造高地和制度型开放高地,从而打造辐射国内国际两个扇面的双循环枢纽城市。
宁波建设双循环枢纽城市的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一直在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不断探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优势。新形势下,宁波建设双循环枢纽城市,也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条件和现实基础。
港口区位条件优越。宁波位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背靠长三角和长江流域腹地,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具有陆海统筹、内外联动、牵引南北的战略区位优势。“硬核力量”宁波舟山港是世界第一大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枢纽港,也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和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国内重要的铁矿石中转基地、原油转运基地、液体化工储运基地和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粮食储运基地。2019 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11.2 亿吨,连续11 年居世界首位,集装箱吞吐量达2753.5 万标箱,蝉联全球第三位。
先进制造基础扎实。宁波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目前共有制造业主体12 万余家,逐步形成绿色石化、汽车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与新兴服务,关键基础件(元器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文体用品、节能环保等“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宁波是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四大家电生产基地、三大服装生产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拥有“中国注塑机之都”“中国文具之都”“中国模具之都”等11个全国唯一的称号,还拥有海天塑机、慈星股份、舜宇光电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51家,数量位居国内城市首位。
外向型经济成效显著。宁波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深入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高水平打造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17+1 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开放平台,与65 个沿线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放优势不断放大。2019 年,宁波全市外贸进出口额达到9170.3亿元,在全国36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中列第9 位,跨境电商、离岸业务、转口贸易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宁波是全国第9 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00 亿美元城市,也是全国第4 个核准投资额累计突破百亿美元和全国第8 个实际境外投资额突破百亿美元的城市。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宁波积极探索构建“1+3+1”亲清政商关系实践创新,并聚焦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通过推进优化营商环境“80条”举措、用力打好支持民营企业降本减负组合拳、持续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大压缩了审批办理期限,创新了政府服务方式,推出了大量放管服改革举措,营商环境改善取得积极成效。在2020 年公布的《2019 年城市营商环境报告》中,宁波综合评价排名位列前十,并迈进全球营商环境百强城市行列。
宁波建设双循环枢纽城市的若干建议
宁波建设双循环枢纽城市虽有一定的基础,但从双循环内涵和要求出发,宁波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痛点”“堵点”还比较突出。一是产业链不稳定风险加剧。由于外向型发展模式导致宁波部分产业链两头在外,随着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产业链容易呈现上下游供应、上下游预期和全球布局“三个不稳定”。二是外向型经济面临新挑战。在新形势下,宁波外向型企业遭受外部市场波动影响的风险敞口较大。此外,外贸企业综合成本不断上升,传统外贸竞争优势明显削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企业品牌产品占比仍偏低,同质化竞争较为普遍。三是消费对经济贡献率偏低。2019 年,宁波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7.8%,低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在居民消费的意愿引导、产品和服务供给等方面仍有较大短板。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宁波应在准确把握和深刻领会双循环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开放强市、市场大市的优势,积极争当“重要窗口”模范生,争取早日建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
聚焦消费流通升级,构建国内循环大市场。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拓展消费空间格局,建设多层次、特色化区域商圈,利用智慧商圈运营新模式把“泛三江口”建设成为顶级国际商圈。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全力打造宁波十大夜市街区,创建“夜宁波”消费品牌。加快消费场景营造,挖掘、引领和带动新消费需求,支持直播带货、智慧零售、跨界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探索打造智慧社区商业,激活社区消费,鼓励生鲜新零售、无人商店等向社区延伸,推出一批15 分钟商贸便民服务圈。通过搭建内外贸对接平台,为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畅通线上线下渠道,使宁波成为全国外贸企业转型国内市场的重要基地。
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搭建国际循环大网络。扎实推进“225”外贸双万亿行动,统筹推进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同发展。在巩固传统市场基础上,加强对欧美日主要市场与“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的拓展力度。加快发展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离岸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外贸供应链体系。培育一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加强其通关、物流、金融、保险等综合服务能力。以离岸服务外包和文化对外贸易为重点,推进服务贸易产业发展。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鼓励外商投资新开放领域。积极探索“云招商”工作新模式,深化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用好中东欧博览会、浙洽会等投资促进平台,创新开展招商活动。强化本土跨国公司培育,支持龙头企业全球布局,加强国内外产能合作、产业联动,推动国内国际产业循环。
建设创新开放平台,畅通双向循环大通道。高质量推进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建设,紧紧围绕“一枢纽三中心一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在贸易、投资、资金、运输、人员往来等领域开展规则先行先试。推进以生产、储运、贸易、服务为一体的油气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国际能源和大宗商品贸易基地。以新材料、智能制造为重点,推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工业互联网、“5G+”等产业集群发展。纵深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17+1 经贸合作示范区、国家保险综试区等重要平台建设,系统梳理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政策举措,加快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改革步伐。充分发挥各类开发区和国际产业合作园开放平台作用,聚焦吸引高端外资,围绕本地市场和本地配套开展产业布局。
深化区域联动发展,构建内外联通大走廊。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主动接轨上海,以宁波前湾新区沪浙合作发展示范区为核心共同谋划推动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加强沪甬优势产业和平台对接。积极稳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从沿线国家进口贸易发展,进一步拓展在产业分工、市场融合、人文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快推动17+1 经贸合作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拓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打造中东欧对华贸易、投资、人文交流“三个首选之地”。探索与日韩、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建好“朋友圈”,减少国际循环的地缘政治风险。加强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中贸易、市场准入和投资等关键环节的研究,通过搭建经贸合作交流平台、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等方式,切实把握住多边协定带来的发展机遇和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