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上,宁波如何成为先行城市?

2021-03-12宁波市经信局

宁波通讯 2021年1期
关键词:宁波集群培育

文|宁波市经信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浙江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了产业体系现代化先行、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目标。宁波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十三五”时期,宁波以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和培育“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抓手,努力构建现代化制造业产业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2020 年以来,宁波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复杂的变化,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努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十三五”时期宁波制造业发展成就显著

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2019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分别达17702.3亿元、3991.5 亿元、1298.5 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5.68%、11.58%、14.6%,工业规模逐步扩张。2019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7.5 万元/人•年,“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1%,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7.4%,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82.9元,比2015年下降0.2元,发展质量和效益总体较快提升。宁波于2016 年、2018 年两次被国务院表彰为“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市”。

创新乘数效应持续增强。2019 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和新产品产值率分别达2.0%和34.2%,全市规上工业每百亿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为29.07 件。全市累计新引进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69 家,建成石墨烯、磁性材料应用技术、智能成型、电驱动等4 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拥有171 家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包括3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产业体系持续迭代升级。实施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十三五”期间,稀土磁性材料、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新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名单,目前全市已有4 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培育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推进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5G基站9698 个,5G 用户普及率达12.7%。积极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宁波市获得全省2019 年度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综合评估第一名,海曙区被列为省政府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作督查激励对象。目前,宁波拥有30 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 家绿色产业链管理企业,3 个绿色工业园区,80 个绿色设计产品。

智能制造能级大幅提升。全面推进智能化改造,拥有73 家市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1288 台现役工业机器人,5 家省级数字化示范小微园区。在全省率先实施“5G+工业互联网”试点,成功打造爱柯迪、雅戈尔、吉利等3 家“5G+工业互联网”工厂和余姚智能家电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项目,蓝卓、中之杰等2 家企业入围中国工业互联网50 佳,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App 优秀解决方案3 个。持续推进企业上云,宁波省级上云标杆企业累计达100 家,位居全省第一,拥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 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0 家。

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明显。全市拥有13 万家工业主体,8000 余家规上企业,111 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全市拥有21 家中国制造业500 强企业,2 家超千亿工业企业、23 家超百亿工业企业、193 家超十亿工业企业,21 家企业入围省“雄鹰行动”培育企业名单。51 家企业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数量稳居国内城市首位;55 家企业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在肯定宁波制造业的雄厚基础和独特优势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宏观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城市产业竞争。对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标杆城市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宁波制造业仍然存在产业链大而不强、齐而不长,大企业大品牌偏少,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能级产业平台不足,制造业投资的占比偏低等问题。

“十四五”时期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为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城市,在“十四五”时期,宁波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之城、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以及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全域产业治理新高地和产教、产金、军民融合新高地的新定位,持续推进“六争攻坚”,强化“五链”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努力实现制造业发展速度和质量处于国内城市第一方阵的目标。

坚持以打造重点产业链为抓手,提升集群发展能级。一是积极培育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强做大绿色石化、汽车零部件、稀土磁性材料三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发展路径,打造产业集群平台,探索适应集群发展的治理新机制,形成技术和制度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二是强化重点产业链培育。梳理一批重点产业链,围绕其进行清单化管理,按照“一链一图一案”的方式,研究重点产业链的实施方案。监测重点产业链运行风险,开展产业链断链断供风险处置。三是提升产业平台能级。高起点规划建设宁波前湾新区、宁波南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等4 个高能级战略平台;加快建设10 个高质量骨干平台、50 个特色化基础平台;整合提升100个小微企业园。四是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企业向“制造+服务”转型,向“产品+服务”转变。建立服务型制造业企业培育库,争创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强化工业设计对制造业赋能。

坚持以推进数字赋能为抓手,促进高水平融合发展。一是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加快实施新一轮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提升数字化赋能支撑服务能力,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优秀供应商,打造典型性应用场景。实施工业互联网“1+N”行动,打造应用supOS 为基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二是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建设和鲲鹏生态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谋划建设一批应用场景;推进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发展,引进国内知名智能制造云平台。三是强化项目引进和建设。瞄准特色工艺集成电路和光学电子领域,加快项目招引进。推进数字新基建,推进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浙江(宁波)北斗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制造强市大数据平台向工业大脑转型升级。

坚持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抓手,建设高层次创新体系。一是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高质量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形成“一个产业集群、一个制造业创新中心、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创新综合服务体”的精准布局。二是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参与国家科技专项攻关计划,依托产业研究院、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创新主体,围绕需求,开展精准靶向攻关。三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编制宁波市自主创新优质产品(服务)和“三首”产品推荐目录,健全“三首”产品应用推广机制,加强“三首”产品认定,完善政府招标采购政策和标准,推进国有投资项目和政府采购项目优质优价采购。四是实施制造业品牌建设工程。鼓励企业申请国际、国家发明专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企业参与国际、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制定实施“浙江制造”标准。强化品牌培育,强化区域品牌创建,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坚持以培育单项冠军为抓手,扩大高素质市场主体队伍。一是强化单项冠军培育。建立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发现、成长、培育机制。引导单项冠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单项冠军企业参与产业领域技术研发、标准制(修)订。二是支持领军企业做优做强。实施“千百”亿级企业培育计划,强化“一企一策”支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三是支持中小企业上台阶发展。扩充小微企业培育数据库,引导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人才创业,推进创客项目落地。

坚持以深化要素改革为抓手,构筑产业发展新保障。一是引进培育产业人才队伍。全面实施“3315系列计划”、“海外工程师”计划等政策吸引人才。鼓励企业通过引进和自主培养的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团队,鼓励高等院校面向产业需要开设特色专业,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二是创新土地要素供给方式。加强工业集聚区整合提升,出台《宁波市工业集聚区规划》,制定工业集聚区控制线管理办法,划定工业控制一级、二级管理界限,建立严格的工业用地保护制度。三是全力推动产金融合发展。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对接制造企业和重大项目需求,把金融资源配置到亟待攻关突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缓解制造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四是完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和“低散乱”整治,强化“两小”企业综合治理。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开展绿色工厂星级创建行动,实行市级绿色工厂分级分层制度,探索开展工业领域“绿色工厂(项目)”系列贷试点。

猜你喜欢

宁波集群培育
一图读懂宁波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喜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