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科技创新:向“创新驱动”转型
2021-03-11梅岭发自北京
南方周末记者 梅岭 发自北京
“2021年两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应该是近年来两会中最高的。”
“我们在基础底层理论、核心技术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与世界一流强国还有差距。”
2021年全国两会,科技创新被摆在了核心地位。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摘登)版中,“创新”出现了45次,“科技”出现了24次。出现频率为近三年来最高。
3月6日,人民日报摘编刊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下称《纲要草案》)中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今年两会的氛围和前几年完全不一样,最大的不同是关于基础科学的讨论多了。”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安徽省委会副主委、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在赵皖平看来,今年两会的氛围可以用“急迫”来形容,“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科技创新越来越深入人心,如果不击破科技创新的软肋,中国如何成为制造业大国? 这个氛围的确是有了”。
中国社科院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段伟文也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2021年两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应该是近年来两会中最高的。”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相信接下来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将是空前的。”
周鸿祎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各项政策,既保障了国家官方的积极引导,又充分发挥了市场的力量。“我相信,这必能调动各方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强联动与协作。”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他表示,“科技创新在‘十四五期间将发挥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他表示,科大讯飞将把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人工智能从单点创新和小场景应用,发展到解决重大社会命题的应用,靠的是系统性创新,“相信‘十四五期间,我们的系统性创新能力会使中国重塑在全球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经济时代的产业链格局。”
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多位受访者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中国经济现阶段的发展,从自身需求上决定了科技创新需要迈上新的台阶。
“中国各类经济主体,已经进入必须依靠创新才能发展的阶段,具有强大的内驱力。”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室主任王迎春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在王迎春看来,科技一直是中央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领域,是基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有了明确的战略引领下,政府、科学家、企业,包括公众,已就科技创新达成了全社会的高度共识。
2020年,中国人均GDP接近1.1万美元,这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看来,代表着“我国从‘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四五”时期,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
“年均增长7%是很大的投入,比预期GDP增长速度高。中央释放的政策信号导向作用明显。”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侠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
“这个比例是务实的。”李侠说。按照2020年基础研究投入总量为1504亿元作为基点,通常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占比是4∶6,李侠由此推算: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年均增加10.6%,也就是增加64亿元,“仅就基础研究的中央投入而言,这是可以实现的”。
基础研究是关键
3月8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部长通道”上表示:“十三五”期间,整个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增长了70%,但基础研究翻了一倍。这说明在整个研发投入结构方面,基础研究投入的比重在加大。
王志刚指出,下一步,基础研究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在国家科技全局中,要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十四五”期间,要争取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8%。
这一数字在2020年为6%。
李侠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我国基础研究的现状可以描述为:学科覆盖面比较齐全,整体水平尚有待提高,尤其是全面领先的基础研究并不多。”
据数据分析公司科睿唯安2020年11月公布的统计显示,中国内地有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千分之一的大学有63所,拥有万分之一学科的大学有9所。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