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教材,提高学生的思辨写作能力
2021-03-11赵建萍
【摘要】立足课堂,利用好教材,选择有代表性的课文,设计几个有意思有争议的问题,作为训练学生思辨能力的突破口。由训练思维能力,慢慢过渡到提高学生的思辨写作能力。
【关键词】研读;教材;讨论;质疑;思辨
一、研读教材,讨论设疑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经典课文。在教授本文评价苏武这个历史人物时,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
①在北海牧羊之前,苏武自杀过两次。第一次自杀被张胜和常惠共同阻止。第二次自刎后被救。到北海艰难牧羊之后,苏武为什么没有自杀?②在北海牧羊时,苏武为什么没有伺机逃跑?……
本文就第一个问题展开叙述。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讨论很激烈。
朱烨桢:他有了家庭,有老婆和孩子。他认为忍辱负重地活着,才有机会报效国家。
杨智明:他要通过自己坚贞不屈的行动来证明他效忠国家。一个人独在绝境的时候,更能激发人的生存斗志。
骆嘉怡:他发现有比自杀更好体现国家责任的做法,那就是忍辱负重地活下去,然后报效国家。在北海尽管受到限制,但精神的屈辱少。
黄涛:他内心还留存着对汉王室能救他出去的期待。
综上所述,学生们的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都能从苏武的性格特征、人格操守、爱国情怀等方面出发。但是大部分同学只从局部分析,没有全面地分析苏武不再自杀的原因。
二、质疑探讨,思辨研读
那么我们要怎样分析这个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呢?
首先,我们要立足于时代背景,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对比各方历史人物,从空间上横向考察思维对象分析问题。
苏武所处的时代背景:是西汉汉武帝统治时期,匈奴和汉朝连年征伐。一起出使匈奴的副中郎将张胜和苏武同为大汉使者,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张胜惧死而降,苏武向死而生。苏武的前两次自杀都是为了维护大国尊严和国家利益。
苏武到北海牧羊时为什么没有自杀?按理他更应自杀才对。“北海上无人处”,是匈奴为苏武精心设计的单人牢房。“羝乳乃得归”是判处苏武无期徒刑。“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是单独关押。苦寒荒凉的自然环境,寂寞孤独的人文环境,冷酷无望的政治环境,是匈奴人打击苏武的利剑,并希望借此摧毁苏武的精神意志,达到逼迫苏武投降或者消灭苏武的目的。苏武不投降的出路就只有两条:或自杀或坚强地活着。如果在北海也选择自杀,无疑是按匈奴人的预设剧本情节走,苏武是不会让匈奴的阴谋得逞,所以他抗争,他拒绝自杀,即使饮冰吃雪,只要活着就是胜利。这种简单而又执着的想法激发了他超越苦难的激情,伴随他度过了漫长的19年。
再对比汉武帝时期投降匈奴的四大高级将领:害怕被株连而投降的卫律、由假降变真降的李陵、受猜忌而投降的李广利、逐利而降的李绪。他们或囿于个人生死,或困于家庭荣辱得失,或诱于功名利禄,无论是意志力还是对国家的热爱,都远不及苏武。正如泰戈尔所说: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苏武用他所有的智慧和力气艰难生存,唱响了千年的爱国之歌。
这和西方神话故事中西西弗斯的命运有些类似。加缪认为有理由相信西西弗斯在推石上山时是幸福的。其实怀抱希望抗争荣誉的追求,本身就足以照亮生命中的诸多黑暗。更多的时候,活着比死更艰难,更能考验人的意志力。不同的是,西西弗斯只是神话故事中虚拟的人物形象,而苏武是中国历史中真实的生命个体。
其次,我们要站在时间的节点,考察思维对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纵向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苏武出生在官宦之家。父亲苏建以校尉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被封为平陵侯。后因出兵定襄损失部队,被贬为平民。哥哥苏嘉为奉车都尉,因折断车辕,被检为大不敬之罪,用剑自杀。弟弟苏贤为骑都尉,因抓不到淹死黄门驸马的骑宦,而服毒自杀。苏家父子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君君臣臣的思想根深蒂固。在这种家庭文化背景下长大的苏武是不可能投降的。国家就是皇帝,皇帝就是国家。爱国就是忠君,忠君就是爱国。爱国是抽象的,而忠君却是具体的。哪怕是在被贬为平民,被弹劾不忠时,苏氏父子都没有想过是皇帝的问题,他们更多的是在寻找自己的不足。他们是用生命在效忠。
苏武回国后,也并没有为廊庙宰,只被封为典属国,赏赐二百万钱。之后,其子苏元犯罪被杀,苏武受牵连被免除官职。所得赏赐财物,全都赠送给兄弟和旧友,家里不蓄积财产。从这里看出苏武的北海坚韧苟活,绝对不是谋求个人的荣华富贵,这种与生俱来的节操和情怀是支撑他杖节牧羊继续和敌人斗争的原动力。他的爱国是单向的,他永远是爱国忠君的,至于国家是否爱他,君主是否赏识他,都不是他要考虑的范围,更不会奢求回报。他就这么执着地爱国,简单地爱国,把活着当作和敌人斗争的武器,在雪域茫茫的贝加尔湖畔。
苏武之前的两次自杀和后面的不自杀,其实都是抗争的一种方式,在特定环境更换斗争策略的需要。之前的自殺是为了维护汉朝的国家尊严,后面的苟活是一己之力代表国家继续和匈奴斗争,而自杀是懦弱示怯和逃避。
中华传统儒学思想滋养了苏武的国格人格,忠君爱国的家风涵养了苏武的坚韧和自律。苏武直男式的爱国温暖了不少爱国志士。麒麟阁十一功臣的名号是人们对他的褒奖和铭记。
最后,还要辩证看待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
例如正史对苏武在北海娶妻生子之事,记叙甚少,可能觉得此事有损苏武的光辉形象。其实匈奴娶妻的行为也是苏武抗争的一种方式,或者说也是他能走出北海的一个方面的动力,也说明苏武的影响已经超越了种族,得到了匈奴人民的认可。
又如他在年迈时,通过官方把在匈奴的儿子苏通国赎回国,这对那个匈奴女子是否会很残忍,这是不是过于自私的行为?在得知三至亲惨死,生妻更嫁时,苏武是否过于冷静或者说冷血?爱国是否一定要忠君?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在歌颂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也要客观冷静地看待有争议的问题,既要看到优点贡献,也要看到不足或者是错误。
在阅读文本、分析问题、评价人物时要引导学生,要从时空和纵横方面出发,对思维对象作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考察。
三、写作演练,迁移提升
教师应把解读课文的思维能力迁移到议论文写作思维上,规范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引导学生写议论文时,可以用辩证思维以更简化的方式思考问题:以我为圆心,从横向空间的角度思考我与他人、社会、自然环境的关系,从纵向角度思考我与历史未来的关系,从个体生命的角度思考我与内心的关系等。以三维关系考量话题,思考主客关系,解读哲学命题。
如2015年新课标I全国高考作文题: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该,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以小陈为圆心,从横向角度思考小陈与父亲之间的关系,被举报之后父亲对待她的态度会是怎样;举报父亲之后,为什么网友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等。爱之深,才会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来,不让父亲以身涉险。这种行为不仅是看出她对父亲的爱,对交通规则的遵守,实际上体现了小陈的社会责任意识。从纵向角度思考,在历史上有无像她这样因为安全和原则大义灭亲的人?未来社会需要这样有原则的人吗?从小陈个体生命角度思考她为什么要举报父亲,她在举报时的矛盾心理,权衡利弊后大义灭亲等。有勇气和理智做出大胆的行为保护自己的亲人,维护公共安全。对小陈看似“离经叛道”的行为点赞,表明敬佩之情等。
写作训练时,我们在参考议论文的递进结构的同时,从横向空间的角度思考我与他人、社会、自然环境的关系,从纵向角度思考我与历史未来的关系,从个体生命的角度思考我与内心的关系等,大都能够写出不错的文章。
當然这种以“我”为圆心的思辨方法不一定适合每种类型的材料作文,但是学生可以借助这种方式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视域。除在课堂有意识地渗透之外,要保证思考的品质、写作的质量,学生还要有足够的阅读量和足够的练笔。
作者简介:赵建萍,女,1973年生,重庆忠县人,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材教法研究,高中作文教学与阅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