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卫生局“五七干校”忆旧

2021-03-11胡锦华

世纪 2021年1期
关键词:干校卫生局原著

胡锦华

“五七干校”,这个名词对现今的年青人是完全陌生的。对中年人也只是略知一二的一个概念而已,对于老年人,这是记忆犹新的一个“文革”产物。

“五七干校”的产生,源于毛泽东著名的“五七指示”。那是在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大学校。

这显然是毛泽东继“人民公社”后,又一个对社会改革的宏伟理想。一时间,走“五七道路”成了一种时髦,各行各业都贴上“五七”的标签。

当时,全国党政机关有几千万干部队伍,为了压缩机关开支,精简队伍,大量干部安置成了一个问题。而此时黑龙江省庆安县冒出了一个“柳河五七干校”,给干部(包括靠边审查的)找到了出路。这个材料经毛泽东批示,发到全国,顿时各地都建立了各级、各层次的五七干校。

当时,在北京的中央机关,纷纷到湖北、安徽等地选址,开辟干校。上海市委、办、局也自行选址,一般都是在农场、海边等无农业人口的地方,划地建校。

卫生局“五七干校”搬至奉贤钱桥星火农场

上海市卫生局“五七干校”开始是响应林彪“一号战备令”,把它与“斗批改”的大部分人员迁到青浦赵屯,留下一个小班子在市区主持工作。市卫生局的干校最早建在崇明东风农场旁边的芦苇滩上,组织了“尖刀连”圈垦造田。三四年后,把干校搬迁到奉贤钱桥星火农场内。有一次,我回市区开会,第二天大雪,我是从钱桥踩着雪,走了几个小时才回到干校。

“五七干校”开始是原机关干部的“存贮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内部消化,大部分人或重返岗位,或退休,机关干部人员逐步减少。靠边对象也逐步清理,回归“人民队伍”。这个时期,干校的性质逐步变成培养锻炼干部的摇篮,就是不单是机关,还包括卫生系统各单位,一些年轻力壮的干部与医务人员,安排到干校,半年一轮值。半天学习,半天参加农业劳动,特别是对于“三门”干部,就是从家门到学校门再到机关门的年轻人,要让他们参加社会实践。

我也是被选中的一员,而且是要有一年时间到校部工作,配合校党委领导落实政宣工作,包括马列毛著作学习的安排、干校文娱体育活动的策划等等。

当时,各医院去干校锻炼的中青年医务人员,都是满怀激情,斗志昂扬的。第一课是“拉练”,就是汽车开到南桥,然后从南桥步行到钱桥。

钱桥五四农场位于东海边,原来是滩涂,后来为了安排知青,建了农场。农场把一个连队让出来,给我们的学员住。房子就是芦苇加泥坯的土房。在奉贤海边,还有体育、出版、文化干校以及市委直属机关干校等等,一字儿排开,体育干校在我们隔壁,文化干校在塘外,即燎原农场,离我们稍远。

努力“啃”马列原著

干校的学习很规律,就是半天学习,半天劳动。

我们去的时候。正好是1970年庐山会议后。陈伯达“跳”了出来,被打倒。毛泽东号召全党要“抵制王明、刘少奇、陈伯达一类骗子”,要学习马列主义原著,具体就是要精读马列主义的六部著作: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论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这六本书,除《共产党宣言》大家还有一定了解外,对于其他,特别是牵涉到哲学方面的著作,普遍感觉深奥难懂。特别是我们都是医务卫生人员,人文科学与政治理论本来就学得不够,要啃下来确实很难。而我还要负责制定学习计划,所以我不得不多抽时间学习。好在当时内部有不少辅导材料性质的书籍,对原著一段一段地讲解、分析,当然上面还是强调要读原著为主。

这个时期,我们决定请辅导老师。我们打听到市委机关“五七干校”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学者夏禹龙。就专门去市委干校拜访,并邀请他来我们“五七干校”作辅导报告。夏禹龙是位才学品行俱佳的学者。当时,他编的《自然辩证法》杂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也是我最喜欢看的一本杂志。“文革”以后,他到社科院从事专门的研究工作。

就这样,我们慢慢理解了原著的精神,并且召开了几次讲用会,让优秀学员上台做讲用报告,还把学员的论文打印成册,分发给大家。

现在回想起来,在这特殊时期的这个特殊经历,确实应该说,是对自己人生的一次受用。在此以前或是以后,我就再也没有机会这样完整地学习原著,但是对马列主义的信仰,从此更坚定了。我还专门写了学习笔记,对唯物与唯心、物质与运动、时间与空间等基本哲学概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干校,还办了一期马列理论学习班,当时卫生局领导洪明贵亲自来校,他是红25军的长征干部。参加这个学习班的,既有年青人,也有老干部,记得有一位是朱瑞镛,当年全世界第一例“断肢再植”在第六人民医院完成,他是这个医院的院长。

干校有一个图书馆,管理人员是一位姓周的女士。她是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南京人。我早前也认识她,只有50多岁,但大家都叫她周老太。她因为没有地方去,就生活在干校,平时不參加劳动与学习。

平时学员也来这里翻阅图书,我是校部工作人员,来的次数更多。有一次,我发现后间有成捆的图书。周老太说涉及“四旧”,暂不开放。我却有了兴趣,待到她“特批”之后,在休息时间,独自一人进去翻阅,发现了不少的好书。比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等,都拿来看了。还有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红旗飘飘》丛书,这是许多老同志与老将军的回忆录。我对此最有兴趣,因为有许多内幕与细节,是其他地方见不到的。我还据此自己编了一本党史大事记,名曰《党内历次路线斗争史》,从建党开始。

不过到了后期,全国转入“批林批孔”,特别是“批孔”,马列学习搁置一边,学习也就走样了。

劳动磨炼意志,苦中作乐

每天的下午是劳动。

学校设两个大田连,一个后勤连。后勤连中设食堂班、蔬菜班、饲养班,供应学员的蔬菜、猪肉等所需。

猜你喜欢

干校卫生局原著
西华“五七”干校遗留档案文献的保护修复技术探析
气球上的五星期(三) 仙人掌上的夜晚
大侦探福尔摩斯
警察与赞美诗
对卫生局财务集中核算若干问题的思考
网络新词
中国作家协会“文革”记趣(续二)
预防等2则
学历变迁
全国总工会在河南罗山的“五七”干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