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芦古民居
2021-03-11云德
云德
广西钦州灵山大芦村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
金秋时节,我们慕名走进大芦。进村伊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潭唤作月亮湖的清水,湖边植有一排粗壮茂盛的荔枝古树。与池塘北侧正对的,是大芦古村落中最著名的镬耳楼,系劳氏祖屋的入户门楼,又名四美堂。据悉,大芦村劳氏先祖源自山东即墨劳山,故取劳作姓。
镬耳楼由大芦劳氏一世祖,劳经于明嘉靖年间初建。到第四代,劳家出了个京官劳弦,将祖屋前门楼的封火墙建成铁镬把手状,镬耳楼由此得名。镬耳楼经劳氏五代人前后用一百七十余年接力建造,是一个布局完整、规制严谨、具有鲜明岭南建筑风格的民居院落。整个堂院由前门楼、主屋、辅屋、斗底屋、廊房和围墙构成,二五纵深布局,抵封建社会民居规制的上限;主辅相对、以廊分割的结构,对长幼尊卑、男女起居都做出严格分界,留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十分难得的是,劳氏先祖有非常科学的建筑理念,宅基地选择山坡而非良田,因势造形,房屋依山顺溪而建,房前田垌挖泥留塘,取土造屋,沿山坡由低向高逐级建构。并列五进的四合院,层次分明,每一进前庭台阶按进制顺序由一阶至五阶清晰标识,每进四合院都有天井,保留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前后院以侧门和回廊相互贯通,进而共同构成一个错落有致、庄重森严的整体。
南方潮湿多雨,这样的建筑既保持了良好的采光通风效果,又形成了天然的排水便利。为了减少暴雨对门前地基的冲刷,房屋建筑时专门在屋檐部位设有导雨沟槽,沟槽与室内两侧刻意砌成的两个空心廊柱相通,雨水沿空心柱顺流而下注入屋角的下水道。雨水包括家用废水由高向低,最后流进大门前的月亮湖。门前取土形成泥塘的优势此时立马凸显出来,我看至少有四:一是就地取材用于建房,二是易于排水贮水,三是便于取水防火,四是构成整个院落的景致。这种源于民间朴素智慧的不同凡响处,确乎令人叹为观止。
出镬耳楼向北是一处小巧别致的劳家花园,围墙外有七棵苍翠挺拔的古梐树,为劳氏五代劳宏道所植。据说劳宏道还在村头种下樟树,取樘与笔、樟与章的谐音之义,取池边荔枝红果满挂的喜庆,寄托并祈盼家族的兴旺发达。
劳宏道扩建祖屋,在大芦劳氏开基两百年之际,与老宅并列建起同等规模二五布局的老二房。对应老宅四美堂号,取达德、达才、达智之义,起名为三达堂。因规制统一、建筑时间较短,新院比老宅更加气派。并列的双院均系土木结构,虽然历数百年风雨侵蚀,室外飞檐瓦脊、石雕柱础,室内墙壁装饰、门楣窗棂、木雕石刻等早已显得沧桑斑驳,但历史的印痕依然难掩昔日的辉煌,灰砖青瓦、庐舍勾连、参差成片的古宅群落,仍旧显示着不减当年的恢宏气势。
大芦劳氏数百年生息繁衍,族群及基业日益庞大,后代子孙不断另寻宅基建房,除老宅之外,还建有沙梨园、东园别墅、双庆堂、东明堂、蟠龙堂、陈卓园、富春园、克中公祠等共十处宅院,且都大致沿袭了祖屋的规制和习俗。十处院落占地二十二万平方米,保护面积达四十五万平方米,共同构成规模宏大、全国少见的宗姓氏族民居古建群落,也勾勒出劳氏家族特有的民俗文化景观。清代诗人吴必启曾留诗赞大芦,描繪出一幅近乎世外桃源的景象:“宅绕清溪耸秀峰,松林鹤友晚烟笼。小楼掩路斜阳外,半亩方塘荔枝红。”
这座古民居最能彰显劳氏文化底蕴的,还属张贴悬挂于十处宅院各进门楼及中堂两侧的三百余副楹联。这批楹联多为劳氏族人所撰,除一些婚嫁寿祝、除旧迎新的条幅外,大都带有十分鲜明的劳氏色彩。比如以报国为旨的,像“克尽兴邦责,中全爱国心”之类;以持家为旨的,像“创业本为难念先人沐雨栉风当日几经况岁,守成犹不易望你辈粗粮淡食同戒勿爱奢华”之类;以修身为旨的,像“惜食惜衣不但惜财兼惜福,求名求利须知求己胜求人”之类等。这些楹联具有展露乡风民俗、抒写家训才情的族裔文化特色。每逢年节和喜事庆典.后人都会在固有位置上用红纸浓墨将原楹联重新书写张贴,以重温先祖教诲,传续宗族文脉,数百年从未间断,已演化为家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形成当地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选自2020年2月1日《人民日报》,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苏州园林》由总到分地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设计老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在城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居住环境。《大芦古民居》主要介绍了广西钦州灵山大芦村中一组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凸显了岭南建筑的鲜明风格。
大芦村古民居和苏州园林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因为处于不同地域,大芦村古民居又有着不同的建筑文化韵味。镬耳楼显示了设计者朴素的建筑智慧;劳家花园、三达堂、东园别墅等建筑,显示了劳氏族群数百年来生息繁衍、基业庞大的状况;悬挂于各处的三百余副楹联,彰显了劳氏家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读有所思
1.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2.文中引用了清代诗人吴必启的诗句,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