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康”一词的溯源与意涵

2021-03-11君懿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21年2期
关键词:意涵礼记小康

君懿

揆诸史乘,“小康”一词始见于《诗经·大雅·民劳》,其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可见,古代的人们已将“小康”视为安邦定国之本,并为人们勾画出安养生息、物阜康宁、国泰民安的景象。《礼记·礼运》篇则将“小康”意涵由富足安详的理想社会状态上升为一种社会理想,并衍生出“大同”与“小康”两种社会形态。在《礼记》看来,“小康”是实现“大同”社会的必经阶段。东汉经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对“康”字有了更为清晰的定义。“康”由“广”部与“米”部组成,“广”即房屋,“米”即饭食,两者合二为一即为“康”。言下之意,“康”指的就是百姓有房住、有饭吃,人们安居乐业。

在众多关涉“小康”的诠释之中,儒家经典《礼记》的摹绘较为直观。虽说老子的“小国寡民”理想和陶渊明“桃花源”式的理想也曾激荡人心,但“大同”与“小康”的理想对后世影响更为深远。那么,究竟何为“大同”,它与“小康”之间又有何关系呢?熟知上古经学的读者,想必对天下观有所了解。在先圣看来,胸怀天下、济世为民是儒家倡导人格修养的最高目标。在古人看来,“大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以“天下”为己家。在“天下”这个和睦的大家庭中,人们凭借公正之心选举能士主持政务,凡天下之人都如同至亲,真诚相待、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还讲究信誉与平等,大家竭力维护这个和睦的社会秩序,凡所居之人不仅要孝顺父母、怜爱子女,而且还要将仁爱与宽容施与他人之身。在这样一个理想社会之中,老人都能安享晚年,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壯年之人都能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价值,社会上的鳏、寡、孤、独,以及废疾者都能得到赡养与关爱,并摆脱生活的困苦。

“大同”社会给世人描绘出了一幅看上去很美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画面,但这一理想社会却始终停留在美好的想象之中,无缘在历史现实中得以真正实现。难怪《礼记》也不得不承认,“大同”之道正在隐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相较于“大同”之世,似乎“小康”社会更为切实可行。南宋大儒朱熹也直言不讳地指出:“干五百年之间正坐如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尽管“大同”社会如镜中花、水中月,但干百年来中国人却始终未曾放弃对“大同”理想的追求。历代农民起义领袖所提出的“均贫富、等贵贱”,太平天国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晚清康有为的“大同梦”等大多源出于此。可以说,“大同”社会作为一个象征性符号,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传统中国人对美好世界的最高梦想。正唯如此,只有全面、直观地了解何为“大同”,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何为“小康”。

也就是说,“大同”社会作为古人最高的政治理想,其核心在于“天下为公”,在于构建一个讲求仁爱、和睦相处、没有罪恶、和平安宁的美好社会。但先圣们也深知,“大同”社会只能是为建立美好社会所追求的崇高梦想,“小康”社会则是切实可行的改造社会的践行目标。正如杜甫所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小康”已成为士大夫们为之奋斗的人生理想。

(节选自《百科知识》2020年19期《绵亘千年的小康之梦》)

猜你喜欢

意涵礼记小康
SOUNDS OF THE VILLAGE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礼记·祭统》孝道观的神圣意蕴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半途而废
孔子“正名”思想的法理意涵
小康之路
文明
终身学习在“两富”社会中的意涵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