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中央造币厂如何造金条
2021-03-11戴学文
戴学文
黄金,长久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国最重要的财政储备,以及政府稳定币值、调节金融的手段。1928年,民国时期的中央银行成立时,即揭橥以白银(包含银元)、公债、黄金作为引导货币经济的三大手段,其中黄金又可谓“终极武器”。
抗战后期及国共内战期间,国民政府眼见财政陷入困境,国内白银存量无多、发行公债又因货币贬值过巨早已失灵,因此数度祭出库存黄金。现在看来,其做法可谓史无前例,举凡释出办法、对象、金块造型、铸法、单位重量、成色标准等,皆有其时代背景下的特殊意义,相当值得深入研究。
宰块-裁切自美制大金砖的中央造币厂金块(来源:北京诚轩2018年秋拍拍品)
抗战胜利前后,陕西西安老庆云银楼及三原天成金店分别以纯金金料熔铸打造的金手镯与金戒指。
释出对象与金块大小
民国最早的释金计划,出现在1943年9月之后,在獲得美国政府运来大批黄金的承诺下,《出售黄金现货办法》于重庆开办,由央行提供库存黄金,委托国贸、中国农民两家银行出售。不过,现货黄金以每块400市两重、纯度998以上的美制金砖作为最小的交易单位。交易门槛如此之高,黄金买卖已成为投机人士及巨富阶级的专利,寻常百姓则被排除在外,随即引来舆论抨击。
另一方面,大量现货黄金遭少数人垄断的结果,不是囤积炒作,就是转入黑市套利,明显背离借由抛售以平抑金价的政策目的。因此,1944年8月23日,财政部下令调降黄金交易单位至十市两,以扩大交易对象的层面。为此,中央造币厂奉令改制美制金砖,或切割、或镕铸,以小型条块的形式重新面市。
现货黄金买卖门槛调降至十市两,虽仍无法阻断投机炒作,却让不少银楼业者得以参与买卖,因此别有意义。银楼随后将买来的黄金条块当作饰金原料,化整为零,打造成重仅一至二两,甚至几钱几分的各种黄金首饰,向地方百姓销售,这才有效地扩大了释出黄金的效应。
1944年9月,国民政府又推出另一波黄金政策,正式实施《法币折合黄金存款办法》。其内容将法币定期存款兑取黄金的最小单位定在一市两纯金,借由扩大参与民众的资格,分散释出对象,增加政策强度。此举果然在该办法于次年6月25日停办之前吸引了无数存户的大量存款,折合黄金超过220万两之多。到7月30日,国防部最高委员会临时宣布《献金办法》,现货黄金及法币折合黄金存款兑付超过一市两纯金者,其购户及存户都必须捐献其中的40%。如此一来,虽然有大量黄金因此被强制回收,但为了扣除40%捐献后兑付余数之用,重庆厂在原计划的十市两、五市两、一市两之外,又追加铸造了三市两与六市两条,以及更小的四市钱及两市钱条。在小型化并进一步细分的情况下,厂条的流通空间更加宽广。
时代背景与成色标准
现货黄金及法币折合黄金存款两办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共同特点,即舍弃了民间习惯的黄金成色,改用纯金作为标准。换句话说,当时的厂条无疑是美制金砖的一部分。
这固然是迁就美制金砖的存在事实,直接予以裁切,节省改铸麻烦。其实,这个选择也是出于无奈,原因就在于重庆厂的设备不足,并且欠缺镕金能力。
不过,将国内还不普遍的高纯度黄金投入市场,在当时也造成了“后遗症”。民间原本流通足赤、上足赤、天足赤等成色档次的黄金,纯度高也不过993左右。但是,四川、广西、贵州、陕西、甘肃等地在大量纯金流入之后,各地银楼用以改铸的首饰、条块等,成色跟着水涨船高,来到995以至998不等,所以另标示“上上足赤”字样作为区别。值此抗战后期,物力维艰之时刻,民间银楼却出现许多成色超高的金饰并不寻常,其原因绝非因提炼技术的普遍提升,而是美制纯金金砖的引进所致。
铸造工法与厂条造型
中央造币厂所铸造的厂条,其造型历来均为长方形块。但事实上,这种造型在定调之前曾历经一番波折。
重庆厂最初提出的币形金块草图
重庆厂正式量产的一两厂条
1945年6月7日,央行为了在7月底兑付大规模到期的现货黄金与法币折合黄金存款,紧急委托重庆厂将大量美制金砖改铸成各种大小金条,这也是如今外界所能普遍接触的最早厂条——“重庆厂条”的由来。
重庆厂最初给央行的建议,并非铸造方形金块,而是如同造币一样,铸造类似金币的圆形金块,同时也附上成都分厂设计的草图,其正面是“古布图”,上有重量、成色标示,背面为蒋介石侧图像(见中央造币厂档,原始文件草图)。但当时厂内并没有足够的铸造设备,该计划根本缓不济急,因此随即遭央行否决。
与央行反复讨论之后,重庆厂最后改采机械方法制造厂条,也就是将央行所交付的大金砖轧辗成相当厚度,再分切成一两、二两、三两、五两等小块,最后再以人工修整完成。又由于重庆厂并无轧片设备,轧辗金片的工作后来交由兵工署二十兵工厂代工。正由于改采此工法,长方几何形就成为各种大小厂条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