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的“哲学家”
2021-03-11周云龙
周云龙
小时候,络络是个傻傻的吃货,他喜欢吃鸡肉,更喜欢喝鸡汤。一天,他问妈妈:“家里有鸡吗?”妈妈说:“没有。”络络小手一挥:“好吧,那就熬个鸡汤,别放鸡!”
长大后,络络依然傻得可爱。他干过的一件傻事,还记到日记里。洗手间里有种自动洗手液,手凑上去就可以自动喷出液体,他想试一试其他位置能不能喷出,就把脸凑上去,结果洗手液喷了他一脸……
12岁,络络转到一所公办学校读书。第一次参加考试,他居然没有写作文。妈妈问他:“怎么没写作文?”络络波澜不惊地回答:“那道题说‘以上题目全部完成后,请完成下面作文,我前面还有没做好啊,就没写。”
络络,13岁,1.7米的大男孩,其实是才读六年级的小学生。别看他傻乎乎的,温吞吞的,人家可是爱吃、爱美、爱思考的“哲学家”。看看他妈妈的朋友圈,就知道他的真面目了。
1
母子俩喜欢一起聊天。一次,聊着聊着,聊到“快乐”和“痛苦”。络络说:“我觉得,我痛苦比快乐多。”妈妈说:“我觉得你快乐比痛苦多。”
络络坚持认为他痛苦多于快乐,然后要妈妈讲一件自己觉得痛苦的事。妈妈是学校老师,便有意引导孩子“居安思乐”:“大人一般不说痛苦的事。”
“为什么?是秘密?”
“因为说痛苦的事,别人也会痛苦。”
“那你就说一件。”
妈妈描述了一下胃疼的感觉,正说得带劲,络络打断妈妈:“别说了……果然。”他露出一脸痛苦状。
又聊一会儿,络络开始义愤填膺地讲述各种让他痛苦的事,而后有点伤感和无奈地说:“小孩总要经历这些苦,长大了才能……”
妈妈有点震惊,问:“为什么?”
“因为小时候不经历这些苦,长大了就还是小孩。长大了再经历这些苦,还得哭。”
过一会儿,他有些愤愤地说:“我明天就要经历一件最痛苦的事。”
“是什么?”妈妈很警觉。
“明天我得一个人值日,早晨、中午、下午,都要一个人!”
2
睡前一刻,是母子俩一天难得亲近的互动谈话时间,有时互捧,有时互掐。
“今天又是最没意思的一天!”
“可怜的络络,又过了最没意思的一天。不过人就是需要没意思一下的。”
“为什么?”
“因为这是规则。”
“我为什么要遵守这样的规则?”
“因为这是老天爷定的,妈妈也得遵守。”
“那老天爷干吗造人出来?让人这么无聊,就别造人啊!”
“你觉得老天爷不对?”
“嗯,不对!”
“我觉得老天爷没错。”
“那你得证明一下,你没证据证明老天爷没错。”
“我有证据啊,就是因为没意思才能更有意思啊。”
“好吧,我无话可说了,那老天爷做对了……”
去年全家自驾出行,姥爷和络络在车上聊天。一般地,姥爷会给他讲历史故事,说革命故事。因为络络老喜欢问为什么,姥爷的话题渐渐“超纲”,谈到矛盾论,聊到哲学……一到哲学的话题,姥爷突然打住,他们到家了。
络络兴犹未尽,要求“加课”。讲到矛盾,他兴奋地叫起来:比如说,吃肉,肉好吃,但会胖啊!三句话不离吃货本行。
讲到哲学,他又兴奋地嚷嚷:我知道,哲学就是把平凡的事理解得很深。
惊喜,意外。外孙好厉害,姥爷很开心——虽然面前这个即将上五年级的小学生,还时时表现出三年级小孩的懵懂。
有一天,络络感慨:要是能吃到网上排列前几名的美食,这人生也就值了。
过了一会儿,他不声不响,拿着一颗鸡蛋,走过来对妈妈说:我发现最舒服的不是睡觉,而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然后,他就去厨房煎鸡蛋红肠了。
3
13岁的络络,聪明,善良,懂事,可爱,他不只是“别人家的孩子”,更像是“哲学家的孩子”。也许,和成人相比,孩子离哲学要近得多。哲学开始于惊疑,孩子心智的发育进入旺盛期,自然而然地会对世界感到好奇,对人生产生疑惑,以至不断发出哲学性的追问。
大前年,络络的舅舅生病,不幸英年早逝。家里人都瞒着孩子,不想让他过早地接触“死亡”这个概念。可是,有一天,他隐隐约约意识到了,一下子很伤感,悄声对妈妈说:“我的心冰凉,我得抱着你,才能热起来。”然后,把脸埋在妈妈毛衣里。晚上睡觉,似乎还没能缓过来。妈妈安慰道:“知道你很想念舅舅,我们也都很想念舅舅……”
这时候,妈妈听到了他的呜咽声。过了一会儿,他问:“你为什么一直瞒着我?不告诉我?”妈妈说:“我想等你长大一点再告诉你。”络络说:“既然你哪个时候告诉我,我都会这样,你还不如早点告诉我。”妈妈说:“你长大一点,就会更知道怎么伤心。”
络络好像有点理解了,认真地点点头。妈妈在朋友圈里写道:黑夜里,他侧过脸来看我……温暖又伤心……
学者周国平说,清新活泼的儿童心智与陌生新鲜的大千世界相遇,这是人类精神的永恒的灿烂现象,但在每个人一生中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短暂时光。
稍纵即逝,那有什么意思?不过,许多事恰恰因为稍纵即逝,才更有意思。我也哲学一回,顺便回答一下络络那个“没意思”的问题。
不過,络络并不想当哲学家,据说他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他认为自己很敏感,他能感觉到别人的状态和想法。
好,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一定去问候。
编辑 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