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大教育实验
2021-03-11
1983年,日本陶行知研究专家斋藤秋男(第一排左二)考察行知班
实验的开始
当初,杨瑞清所在的行知小学与许多村小一样,面临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经过10多年的摸索,杨瑞清认识到,作为一所以“行知”命名的村小,必须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大教育思想,用联合的办法,办大教育。他说:“如果我们关起门来孤零零地办小学,那是没有活力、没有出路的。”于是,1991年他与教师们开始了村级大教育实验。
在《走在行知路上》一书中,杨瑞清生动地回忆了“村级大教育”实验的起步与发展。书中,他这样介绍村级大教育:“是以村办小学和它所联系的社区为实施单位,以小学教育为中心环节,以社区全体成员为教育主体,以联合办学为运行机制,以农村教育的现代化为根本目标的一种办学形式(办学模式)。在村级大教育里,小学教育是中心环节。我们办村级大教育的主要出发点是为了办好小学,其他的多功能作用的发挥是小学教育的一个副产品,办好村级大教育首先要办好小学教育。小学本身办不好,村级大教育就无从谈起。”
杨瑞清认为,村级大教育实验是陶行知先生大教育思想在行知小学的具体实践。陶行知的大教育思想表现在五个“全”上。第一个“全”是教育主体的全民性;第二个“全”是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围绕生活的向前向上,为了人的幸福、成功,要实施全面的教育;第三个“全”是教育时间的全程性,即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要终身接受教育;第四个“全”是教育空间的全域性;第五个“全”是教育手段的全息性。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做是教育的中心环节,一定要在做事中教,在做事中学,这个“做”字是全息的。如果按照五个“全”的思想来办教育,那就是大教育。村级大教育是村办学校实施陶行知大教育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
当年,村级大教育实验得到了许多专家的肯定。时任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会长罗明先生对“村级大教育”的研究课题,也做了充分论证并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说:“办好面广量大的村办小学是一件大事,而‘村级大教育’给出了一个初步的答案。”这一评价,让大家越发感到村级大教育是农村小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不管你是否承认,大家办的其实都是‘村级大教育’,人人受教育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所不同的是有无大教育的意识。”杨瑞清说。1995年秋季,时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先生到行知小学来考察,高兴地说:“太好了!山西有个前元庄,搞的是村校一体;江苏有个五里村,搞的是村级大教育。”后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把村级大教育列入了“九五”全国推广计划。
1983年,陶行知的学生戴自俺先生给五里小学学生讲故事
作为省“九五”规划招标课题的村级大教育,主要任务是横向拓展,研究大教育的内容架构,构建一个富有活力的办学模式。研究中,他们发现,随着村级大教育的深入实施,一个需要纵向深化的育人模式问题将凸显出来。反映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办学模式,重在解决教育结构问题,重在“搭台”,而反映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规律性联系的育人模式,则重在解决教育效益问题,重在“唱戏”。杨瑞清解释说:“其实,办学模式和育人模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办学模式的育人模式和没有育人模式的办学模式都是不存在的。行知小学在实施村级大教育实验的同时,也努力开展了赏识教育的育人模式的实验,只是没有将这一问题作为本期课题的研究重点而已。”
实施村级大教育30年之探索与认识
杨瑞清校长回忆说:“在我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村级大教育的模式。村级大教育的特征就是‘联合’。但是各种联合当中最本质的联合是村和校的联合。晓庄师范与我们的联合很偶然,南京在我们这儿办基地也是偶然,但是学校和村的联合则是必然,是本质的。村和校的联合有几种模式,行知小学的这种模式是学校主动地争取村里的支持,比如村里用集资办学、划拨土地、贷款担保等各种办法支持小学,包括支持我们接待城市孩子学农,这些支持是我们学校主动去争取的。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为‘村小主导模式’。中国有些地方,村长很有觉悟,很有实力,就来主动地帮助学校发展,并把全村带动起来,搞成一个大教育的局面,我们称之为‘村政主导模式’。还有一种更有趣的模式。山西省吕梁地区的前元庄,实行的是‘村校一体模式’,村干部和校领导交叉任职,村校互动,融为一体,这是村级大教育的理想模式。村小主导则是主要模式。在教育的问题上,校长、老师应该先觉悟一步,先行动一步。”
那么,怎样实施村级大教育?在杨瑞清看来,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是实施村级大教育的动力机制。联合就是合作、就是互动、就是双赢,只有合作各方才是平等的、互利的,联合才能持久,才能快乐。自上而下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其运行机制是统筹、是结合,而只有政府部门才能搞统筹。自下而上的村级大教育,没有资格“统筹”,但完全可以“联合”。联合,不能靠等待、靠天赐,而是靠争取、靠探索、靠不懈奋斗。
现在的村级大教育实验,从工作内容来看主要分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成人教育等基本环节,相关环节有产业建设、文化建设、队伍建设等,还可以有一个能与社区外的教育进行交流互动的开放环节。这些环节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辅相成地有机地融为一体。从教育内容上看,小学、幼儿园应要以国家课程、大纲、教材安排的内容为主,成人则根据时代特点、当地实际和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作灵活安排。比如,实施村级大教育,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为儿童开设《蝴蝶世界》《陶行知诗文诵读》等课程;为成人开设《家教指导》《实用技术》等课程,为城市来农村活动的学生开设《了解农村建设》《学习农村科技》《体验农村生活》等课程。
随着村级大教育实验的深入研究与推进,行知教育实验团队对村级大教育实验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深层次的认识。他们认为,20世纪80、90年代我国自上而下,深入推进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主要实施的层面是县(市)和乡(镇)两级,主要措施是促进农、科、教结合,普、职、成统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要求面广量大的村办小学参加,全国的村办小学承担农村扫盲任务,参与推广实用技术,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共建活动,正是在综改大背景下展开的。但是不少村小在这方面的工作是被动的,零散的,收效甚微。村级大教育以热情的、自觉的、整体的、持续的运行态势适应综改,拥抱综改,并充分吸取综改的思想理念、政策法规的力量,为自身发展赢得了活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质上是自上而下推进大教育的改革,村级大教育是其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村级大教育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办成独立的、完整的大教育。高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一般不能由村级大教育来承担。村级大教育只有自觉地成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础环节,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大教育”的生命。
乡村大教育为谁而办,由谁来办?何时何地实施村级大教育?越来越多的学校打出了科研兴校、向科研要质量的口号,教育科研硕果累累,但村小怎么办?村级大教育如何考核评估……行知教育实验团队也做了许多深度的思考和研究。
正如杨瑞清所说,“在多种联合中,村小和村政(村支部、村民委员会)之间的联合是主要的,根本的。只有村小和村政真正联合起来了,才能处理好教育和社会经济的依靠和服务的关系,如果村小和村政不联合,其它的联合再多也不能算实施了‘村级大教育’。村小和村政的有机联合是教育与政治经济之间本质规律的反映,是‘村级大教育’的本质特征”。
乡村教师要善于学习,越是基层的教育实践越需要高层次的教育理论来指导。乡村教师要善于奉献,以让农民和他们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为已任,有改变农村教育、经济落后面貌的远大志向。
“村级大教育”的未来与发展
是不是所有的村级学校都适合做村级大教育?行知教育团队认为:“有学校的村庄都可以实施村级大教育,在远离乡(镇)的村实施村级大教育,不仅可行,而且尤为必要。实施村级大教育的必要条件只有一条,即人的觉悟:村长或者校长至少有一方能充分认识到办大教育的意义,有人牵头办村级大教育。”
有人认为,办村级大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是一种误解。诚然,在已经实施了村级大教育的基础上,经济实力越强,越有利于实践的深化。但是,行知团队不能等了,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事实上,大自然便是最好的课堂,生活便是最好的教育,村级大教育往往要发动数千人办教育,促使数千人受教育,并且不是一时一地,而是时时处处受教育、办教育,如果不确立新的教育理念,这么大的事业,花再多钱也是无济于事的。
也有人认为,有些村小办学条件先进,村里的经济条件好,没有必要再办村级大教育,在行知团队看来,这也是一种误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条件好的村和村小更应该自觉实施村级大教育”。
对杨瑞清而言,实施村级大教育,要对乡村小学的校长和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乡村教师要善于学习,越是基层的教育实践越需要高层次的教育理论来指导。乡村教师要善于奉献,以让农民和他们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为已任,有改变农村教育、经济落后面貌的远大志向。乡村教师要善于创造,以适应村级大教育全新事业的要求,潜心探索乡村教育规律,构建新的富有活力的办学模式。乡村教师要善于合作,特别要善于和农民交朋友、和孩子交朋友,联合各种力量共同实施村级大教育,并努力形成简明高效的合作机制。乡村教师还要善于“生财”,要通过联合的办法,不断争取教育经费,不断壮大教育实力,在场地、校舍、图书、信息等方面为幼教、小教、成教创设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