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管”齐下,构建结构化学习课堂

2021-03-11廖莉莉

天府数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结构化小学数学

廖莉莉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提出了“结构化教学”这一新型模式,是指教师将散落在课本各个章节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把学生原来混乱的思维变得更加有序、更加清晰,使其能够结合所学的知识对新授知识展开自主地建构,最终形成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思维结构,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结构化教学的方法和思路,提高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课堂;

引言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有一些问题,比如有大部分很教师都急于求成,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非常多,只顾着按照教材的既定安排向学生传递知识,忽略了对前后知识的衔接,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无法感知到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而且无法按照结构的思路来分析、记忆和建构知识网络,导致同学们在数学学习中难以取得较大的突破。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笔者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在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构建结构化学习课堂的有效策略,希望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一、连“点”成“体”——知识结构化

1.追本溯源,清晰知识本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明确知识的“生长点”,在教学中要“追本溯源”,深度挖掘每个知识点的“前世今生”,向学生展现知识的纵向、横向发展的脉络,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从而对知识的本质形成清晰的认识,避免他们的学习表层化。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让学生用红领巾量一量课桌的宽,学生们将红领巾对折三次之后就形成了原来红领巾的1/8,然后量了3次正好测量完课桌的宽边,此时教师让学生思考:课桌的宽有多长。学生甲说课桌宽有3个1/8的长度;学生乙说课桌的宽是红领巾长度的3/8……这时教师进行适当地揭示:3个1/8就是3/8,那么5个1/8是多少呢?学生丙:5/8。师;8个1/8就是“1”。最后,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是在无法用整数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明晰了分数产生的道理,清晰了知识的本质。

2.整体关联,完善知识体系

构建结构化学习课堂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把握知识的结构。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是互相关联的,它们可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关联的知识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核心内容,只有基于知识关联的视角来学习数学,才能使其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小数乘法》这一单元时,教师利用“层级分析法”把单元知识分为三个模块,分别是:①小数乘整数;②小数乘小数;③积的近似值。又将前两个模块内容下分为小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时小数点所在位置的移动有何规律,进一步总结出小数的性质和积的变化规律。将第三个模块内容分为四舍五入法、满10进一,退一作10等内容。这是学习小数乘法必须掌握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逐步获得上一层级的相关知识。通过这样整体关联的学习,可以完善小学生的知识体系。

二、以“一”敌“百”——方法结构化

1.注重过程,体验方法优化

数学方法一般都是蕴含在数学知识之中的,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授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数学方法的渗透,注重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的机会,使学生把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方法挖掘出来,并灵活运用,体验方法的优化。

在教学《数学广角——搭配》时,教师向学生讲了一个《田忌赛马》的故事,并让学生把所有的赛马方案写一写,思考采取哪种搭配方式才能在比赛中获胜,使学生感受列举方案、派遣宝马、赢得胜利的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有哪些搭配问题,使学生体验搭配方法的优化,能够运用此方法来对简单事物进行组合。

2.归纳概括,提炼方法模型

归纳与概括能力也是数学学习中不容或缺的一个重要基石,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運用所学的知识、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归纳、概括某个数学问题,从中提炼有效的方法模型,这样在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时才能运用这种方法模型,提高学生的方法运用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

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在新授后,要求学生观察、分析上述这些式子,并尝试归纳概括。学生在与同桌、小组的交流中最后归纳出:同分母分数的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如此归纳概括,形成了同分母分数计算的方法,建立了模型。在接下来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这样的模型能指引着孩子去关联、构建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和模型。

3.迁移运用,领悟方法内涵

迁移运用广泛存在于数学学习的知识、技能、方法之中,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体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迁移和运用,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将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迁移运用到另一种学习活动中,通过迁移帮助学生领悟方法内涵,感受数学价值。

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将“分数的基本性质”作为衔接点,让学生进行迁移运用,使学生领悟“迁移”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先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完成练习,然后关联分数与比之间的关系并思考: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否可以用在比这里呢?学生尝试后掌握到了比的基本性质。“为什么方法一样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关联除法与两者的关系,领悟方法隐藏下的内涵,即商不变的性质。

三、由“浅”入“深”——认知结构化

1.关注起点,勾联认知基础

关注起点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关注他们知识的起点,通过多种方式来唤醒学生的内部经验,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对新授知识展开自主地建构和探索,勾联旧的认知基础最终获取一个新的认知。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首先帮助学生复习旧知,包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除法的商不变性质等,目的在于勾联学生旧的认知基础。然后让学生猜测分数的基本性质可能是什么?学生结合以往的认知经验能够初步猜测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里,学生的猜测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借助过去已有的认知基础,由浅入深地来建构新的认知。

2.有效刺激,搭建認知桥梁

结构化学习需要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一种结构化的认知,对此,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一个科学、合适的认知桥梁,通过以问题为载体对学生的大脑进行有效刺激,鼓励学生凭借大脑对问题进行由浅入深地分析、思考与判断,最终获取正确、深刻、整体的认知。

在教学《图形的运动》时,教师将“对称”“旋转”和“平移”分成了三个课时来讲解,最后带着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些图片,如青蛙、脸谱、蝴蝶的图形;手表指针、风车转动的图片;电梯运行、升国旗的图片等,提出一个关键问题“你能结合图片总结下三种图形运动的特点吗?”通过问题来刺激学生的大脑,为学生搭建认知的桥梁,由“具体”到“抽象化”,学生运用顺应、同化对“图形的运动”形成结构化的认知。

四、从“简”到“全”——-思维结构化

1.逐步感受,提高思维有序性

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计算题,在计算过程中需要学生的思维有“敏捷性”“严密性”“逻辑性”,这些统称为“有序思维”。只有让学生掌握计算的先后顺序,并运用某种运算规律来进行思考,才能有条理、有秩序地对题目进行解答,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在教学《搭配》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索124(千米)×23(小时)的笔式算法,使学生逐步感受,掌握运算的先后顺序,即先用3×124求出3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然后用20×124求出20个小时走了多少千米,接着将两个乘积相加,求出一共行走了多少千米。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尝试计算,在“算一算”“说一说”“议一议”的活动中概括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逐步感受运算的先后顺序,提高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2.多样融通,训练思维系统性

数学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取得多少分数,而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思维的系统性也是数学素养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设计系统性的、有目的的思维训练,将多样方法融会贯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分析、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思维素质。

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时,教师设计了有关“特殊组合”的口算练习:125×88的结果是多少?大部分学生借助125×8×11,很快得出结果是11000。“还有别的方法吗?”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又将算式转化为125×80+125×8,也能很快得出结果。接着老师又对比了这两种简便的方法,通过方法的多样性,既能帮助学生掌握运算定律,也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系统性,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必须明确开展结构化教学的意义,充分地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活经验以及原有的认知水平来开展教学,让学生用“结构的大脑”来思考数学现象或问题,用一双“结构的眼睛”来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最终形成结构化的知识、认知和思维,让学生形成相应的数学眼光、数学大脑。

参考文献:

[1]朱俊华,吴玉国.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1(06):51-53.

[2]陈学军.基于知识构成的结构化教学主张——以“合并同类项”为例[J].中学数学月刊,2021(06):24-27.

[3]吴会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技能结构化教学行与思的优化路径分析[J].考试周刊,2021(45):88-89.

2231501705289

猜你喜欢

结构化小学数学
体育学科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探讨
单元整体视角下的概念结构化教学
顾丽英: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借助问题情境,让结构化教学真实发生
深度学习的单元结构化教学实践与思考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