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技能大赛,促业务成长
2021-03-11吴越
吴越
摘 要:本文笔者根据自己的比赛实战经历从备赛、参赛以及片段教学、解析题的准备方式等内容进行了总结,希望对来年要参加此类比赛的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省技能大赛;比赛;教材
省技能赛是一次岗位练兵,笔者有幸参加了福建省第四届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初中数学学科),感谢学校领导给予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尤其是教研员的鼎力相助和同行教师的指导,俗话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从接到比赛通知的那一刻忐忑不安,到享受准备阶段的忙碌充实,到比赛时的笃定与坚持,一路走来历历在目,在此,笔者仅通过文章分享一些感悟,同时也反思自己的不足,期对教师有所帮助。
1.赛前,如坐针毡,毫无自信
当得知学校选派笔者去参加市级比赛时,既兴奋又害怕,矛盾与焦虑的心难以平复下来。兴奋是因为早在三年前就知道省教育厅有这么一个大型的比赛,堪称“教师高考”,如果能备赛一次,锻炼一次,那么对自身的专业技能一定有所提高,害怕是因为这是代表学校去比赛,学校有那么多优秀的教师,如果表现不好没有获奖,丢了学校的面子,会很难堪!
这个时候致电参赛过的同行取经,她们说:“反正年轻教师迟早都要参加,不如趁此机会逼自己努力一把,这将会是教学生涯中最难忘的成长经历。”经过一番交流,我鼓足勇气备赛。
2.备赛,勤能补拙,贵在坚持
笔者深知自己不是资历最好的教师,但勤能补拙。从市赛的二十进五,再到五进二,最后代表漳州市参加省赛获得片段教学、观课评课、解题析题三项总分初中数学组二等奖(第五名)的成绩,虽然很遗憾没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但回看短暂的四个月备赛,感恩自己坚持了下来。
2.1语言组织,尽量精炼
平时上课的语言表达、板书结构、提问学生的方式等,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就会形成每一个老师的教学风格,这样的风格会在片段教学的比赛中清晰的呈现出来。笔者深知自身上课有时候语言不够精炼,问题不够有针对性。训练时就将本节课中要题问的主要问题以问题串的方式写出来,上完课之后将录像回放,检查自己提出了哪些无效或啰嗦的问题并进行纠正,反思每一节课从点滴做起,注重细节,这样可以让课堂中问题的设计更具备数学的味道。
另外,板書的设计是否合理,也可以通过拍照取证的方式进行整理,理清每一块板书呈现的先后顺序是什么?逻辑性在哪儿?概念课、命题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不同课型的板书应如何书写。
2.2钻研教材,力透纸背
参加比赛之前,笔者能认真备好每一天的课写好教学反思,但却没能真正的读懂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对于一节课中所学知识与生活没有很好的结合,忽视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特征;忽视本节知识对前面知识的承接和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什么作用。
例如,湘教版的4.1《正弦和余弦》,教材呈现的内容是:
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为65°,量出65°角的对边长度和斜边长度,计算.与同桌和邻桌的同学交流,看看计算出的比值是否相等(精确到0.01).
我的引入如下:同学们,三角形我们已经研究过它边的关系是什么?角的关系是什么?边与角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除此之外,它们还有别的关系吗?带着疑问开始开始《正弦和余弦》的学习。几个月后,在一次培训会上见到了一等奖选手的片段教学视频。
她的引入如下:同学们,我们先来走进生活中的数学,小明家后面有一座山,山的坡角为20°,有一天他利用手机计步app功能,计算他爬了1000步,假设大约走了约5公里,这时他想知道自己爬了多高的位置,你能帮助他吗?这个问题可以抽象出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20°角的直角三角形是我们所熟悉的吗?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我们熟悉的角度开始研究起。
相比两种引入,第二种更符合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以一个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为研究起点提出问题,结合当下最流行的微信计步功能,符合时代特征,紧扣学生已经有的知识、能力和活动经验,当一般的情况无法开展研究时,再从特殊的角度研究,挖掘本节课所蕴含的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注重设计新知识的生成过程。
通过一次比赛,我现在在写教案时,除了逐字逐句研读教材内容,还会思考教材中每一个环节的意图是什么?其他版本教材对同一知识点的处理方式是什么样的,从多角度去了解知识体系,做到活用教材。在引入新课时,不再是枯燥的复习旧知,更加关注本节课的起点,根据学情创设好问题,重点挖掘本节课所体现的思想方法,对重要的知识选取的例题应详略得当,这样才能寻幽入微的分析。
钻研教材没有速成法,只能落实在朝朝夕夕,笔者在家将初中三年6本书分为概念课、定理课、公式推导、方程与函数等,各挑出一些典型的课例精备课,然后到讲台上自己讲给自己听,接着根据录像中发现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二次设计,再上台讲,持之以恒,勤定能补拙。
2.3跳出题海,关注思维
比赛的那一年,正值初三任教,日常教学中经常解题析题,但不会将题目进行变式,更不会编题。学生对于压轴题没有进行题后反思、归纳、类比等,就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常常是同一类型题,题设与结论对调,学生就解不出来了。接着反复练习反复错,学生掉进了题海的漩涡,造成这一结果与教师的析题水平息息相关。
直到参加比赛培训,才深刻体会到析题不是“我考诉你怎么做,你就这样做”,学生抄完黑板的笔记发现懂了,就真的懂了吗?下面以2017年天津中考压轴题为例,说一说如何启迪学生思考。
原题呈现: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ABO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点B(0,1),点O(0,0).P是边AB上的一点(点P不与点A,B重合),沿着OP折叠该纸片,得点A的对应点A.如图①,当点A在第一象限,且满足AB⊥OB时,求点A的坐标;如图②,当P为AB中点时,求AB的长;当∠BPA=30°时,求点P的坐标.
这是一道以函数为背景的几何题,考查知识点有勾股定理、菱形的判定、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可以通过以下设问,启发学生思考与分析。问1:求A的坐标应转化为求什么?(OB和BA的长)。由点A的坐标可以知道什么?(OA的长);问2:如图2,当点P为AB中点时,点A在什么位置?如何证明A'P与OB平行?在这一过程中,主动点是P,那么点A'的运动轨迹是什么图形?点A'的最后一个位置在哪儿呢?问3:∠BPA=30°的时候,图形怎么画呢?还有其他的画法吗?
析题的过程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来提出问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解”特别是在每一个核心的拐点处分析清楚,注重形成知识点之间的知识网,渗透思想方法。
3.赛后,反思提升,受益终生
教师技能大赛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它并不是终点,而是教学生涯一个新起点,每一个选手都是带着集体的智慧参赛。教材的处理应做到:巧设好问题,概念过三关,练习分层次,小结连前后。中考题的析题应立足课标内容,思考问题之间的联系,不能孤立地理解每个问题。
提高教学水平绝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点一滴的积累,脚踏实地的实践;不仅要有满腔的热情,还要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比赛中不要注重结果,而应感受备赛中集体的智慧在碰撞中所焕发出的星光。静下心来钻研,潜下心来育人,方能借专业之平台,促业务之成长。
参考文献:
[1]张靖 龚志芳. 参透直角坐标,利用性质化解--以直角坐标系中的几何综合题为例[D]. 《数学教学通讯》, 2018.02.55-56
[2]蓝宗志. 解题中易被忽视的“分类讨论”[D].《中学数学》, 2018.08.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