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纲要”课教学的冲击及其对策研究

2021-03-10卢诗语

艺术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教学改革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在内容、目的、历史观与方法论上存在着尖锐对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表现为否定帝国主义的侵略罪恶、否定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以及否定已有的历史人物评价,它动摇了“纲要”课程的理论基础,阻碍了“纲要”课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要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侵袭,将危害降至最低,必须重视“纲要”课教学,其次要深化“纲要”课教学改革,重视历史规律教学,规范实践教学。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2

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1.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具有迷惑性,从表象上看,它是在各个方面“不做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文化遗产、否定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1]的思潮,但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历史进行抹杀消除,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想虚构历史的思想潮流”[2]。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较早,它与“全盘西化”思潮在中国近代时期相伴而生,虽然它的存在具有特定的背景及原因,但不能否认的是,它是一种错误的思潮。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种错误性,历史虚无主义并没有在中国得到持续的发展,后期更是被马克思主义所压制。然而,这一思潮在改革开放后却卷土重来,甚至戴上了学术研究的帽子,它高举“理性思考”的大旗,企图通过莫须有的编造来对既定事实加以否定。在这样的“保护色”之下,它具有较强的迷惑性。

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纲要”课是2005年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05方案”)确定开设的,其中,“纲要”课被确定为本科生的必修课。与历史学科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相较而言,“纲要”课的性质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位才是历史课。沙健孙教授在“05方案”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其一,了解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其二,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救亡图存的艰辛之路及其经验教训;其三,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其四,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 二者之间的尖锐对立

1.3.1 在内容上对立

“纲要”课的逻辑主线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及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师的讲述都应该以这一主题为中心。从内容上来说,“纲要”课除了描述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凌以及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之外,还重点讲述了中国各阶级的奋起反抗过程,旨在反映历史本来面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事实,把握历史规律。历史虚无主义者则往往通过歪曲、割裂历史的方式创造出不存在的历史规律,以此诋毁社会主义,而这恰恰与“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相悖。

1.3.2 在目的上对立

“纲要”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其一是通过讲述纯粹历史事实,以帮助学生对我国的过去有一个合格的认知,这与历史课的目的相同;其二则是“纲要”课程不同于历史课的独特之处,它是基于历史事实又高于历史事实的,要求学生在了解基本历史事实之后,还要能够理解历史人物与中国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做的历史选择,并从现实出发,使学生从内心相信“四个选择”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大学生是未来的国之栋梁,要武装好这一群体的头脑,让他们知来路、明去路,有效运用自身知识为祖国发展献力。

每一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及发展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需要,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在近年甚嚣尘上,无外乎是中国国力越发强盛而招致西方国家的警惕,他们试图瓦解中国人民的精神脊梁,将当年对付苏联的和平演变伎俩用于今日之中国,妄想达到消灭社会主义、阻碍中国发展的目的。

1.3.3 在历史观和方法论上对立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阵营,“纲要”课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为了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并从中揭示其内在关联,它要求必须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全面以及多角度的观察,在这基础上进行客观的分析,从而将各个看似孤立、毫无关系的事件相联系。与其完全不同的是,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唯心主义历史观,它不以追求事实真相为目的,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在“学术研究”的幌子下,编造、扭曲历史事实,甚至创造历史规律。

由于历史观的背离,两者在方法论上也存在一脉相承的矛盾。“纲要”课教学坚持阶级分析法,而历史虚无主义则否定政治性,以毫无理论和事实根据的言论,大肆丑化为革命献身的先烈们,反而对汉奸、反动人物大加赞扬,颠倒是非。

2 历史虚无主义对“纲要”课的冲击

2.1 现实表现

2.1.1 否定帝国主义侵略罪恶

有关中国百年屈辱史的研究成果不计其数,侵略本身就是一种罪恶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卻有学者公然叫嚣“弱者有罪论”,如“中国衰弱,抵抗一次,即失败一次,即签订一次不平等条约,这叫自食‘苦果”,这些结论披着学术探讨的皮,实质上却是在美化侵略,然而还是有人没有看清事情的真相,被这些歪理所蛊惑,甚至公开发表鼓吹侵略有理的言论。比如,刘晓波从全球化的角度对殖民化大加赞扬,他选择性地忽视了殖民政策给无数殖民地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片面鼓吹侵略的合理性。

2.1.2 否定改革开放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等成是有目共睹的,虽然当前社会仍然存在贫富差距等有待改善的社会现象,但这不应该成为否定改革开放正确性的理由。可历史虚无主义者却选择性地忽视了主要成就,他们紧紧抓住改革出现的问题,甚至捏造出莫须有的罪名,对其大加贬低。例如,有人说,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退化到了充斥着买办官僚、贪官污吏、男盗女娼……的旧社会。这些东西招摇过市,压迫、剥削、毒害人民,这是对党、对人民、对社会的犯罪”[3]。

2.1.3 否定已有的历史人物评价

中国的历史并不是由史官大笔一挥便可随意更改的历史,要还原某一历史事件的原貌需要经由多方考证,而有关在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人物的历史更是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历史人物们的事迹流传至今,后人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或懦弱、或贪婪、或高义。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却试图淡化反动派的卖国行为,而是抓住其人的一处优点加以赞扬,而忽视整个人物性格以及人物行为的落后性,反而对一些革命志士加以污蔑。

2.2 历史虚无主义对“纲要”课的负面影响

2.2.1 冲击了“纲要”教材内容的理论基础

“纲要”课讲述的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所遭受的百年侵略屈辱,以及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而采取各种各样爱国行为的历史,而行为必须有理论的指引,自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来,便逐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出现了一系列理论创新,这些理论都是“纲要”课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虚无主义者披着“学术创新”的外衣,放大细节,肆意幻想,“从历史依据上抽掉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背离了起码的客观性标准”[4],从理论基础上否定“纲要”课教材的编写依据,从根本上动摇了“纲要”教材内容的合理性与真实性。

2.2.2 影响了“纲要”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由于政治上的需要,历史虚无主义者不惜脱离客观事实,部分甚至全盘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以及过往的历史事实,并以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编造出一套完全经不起推敲的所谓历史细节。这一思潮虽然在根本上是错误的,但由于它打着“学术探讨”的旗号,容易对部分人产生影响,这对大学生的思想觉悟程度和理论功底要求较高。如果大学生在接受“纲要”课教学之前就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那么它就很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迷茫与混乱,导致他们先入为主,从内心抗拒“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另外,如果大学生先接受了“纲要”课的教学,却在同期或后期关注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而“纲要”课教师不能做到及时跟踪、发现学生的思想波动,并给予适当的引导,那么也会使学生内心存在困惑与不解,无法完全信任“纲要”课教学内容。以上两种情形所导致的后果都与“纲要”课的教学目标相悖。

3 “纲要”课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对策

3.1 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重视“纲要”课

龚自珍有句名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5]。近年来在我国死灰复燃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专注地对我国优秀历史文化加以否定,试图从精神上瓦解中国人的民族脊梁。它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探讨学术,而是为了使我国步上苏联的后尘,它不仅导致“纲要”课教学实效性低下,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历史观。学校与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采取多种方式提升“纲要”课的教学实效。对青年学生进行历史观教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这并不意味着要继续以往刻板生硬的背诵式教学,而意味着要从根本上重视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6]。

3.2 深化“纲要”课教学改革,提高抵御能力

3.2.1 深化历史规律教学

虽然“纲要”课的教学目的有两个,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地将教学内容分成两个部分进行,将教学内容变成“两张皮”。历史细节、历史事实与它们背后所隐藏的历史规律是一体的,“纲要”课教师应该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以前者来增强后者的说服力,以后者串联前者,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分配时,“纲要”课教师应该侧重“四个选择”,用具体细微但又饱满的历史事实来填充理论的壳子,力求通过前者将“四个选择”讲得明白,让学生产生认同感。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尝试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以避免只讲“半本书”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在讲授“纲要”课时,都会把教学重点放在1949年前的历史上,对1949年后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历史决策都是一笔带过,但历史从来都不是割裂开来的,所有事实对学生而言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教师不能将其舍弃,要教导学生知来路,才能引导他们明去路。

3.2.2 规范实践教学

现代教育中,教学不应该完全局限于课堂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大势所趋。“纲要”课绝不能因为教学内容的严肃性就一味固守课堂,忠诚于“满堂灌”的旧时教学模式。相反,由于“纲要”课的重要性,教师更应该及时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有效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是当代教育最为提倡的教学模式之一,学生通过亲临其地,亲身感受历史事件的细节、历史人物的足迹,可以更好地领会历史。无论是思想还是情感上,实践教学得到的效果都数倍于课堂灌输的效果。因此,“纲要”课教师可以尽情探索,以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在观察、分析学生思想情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此外,“纲要”课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比如结合本地区所拥有的历史人物事迹、历史遗迹等资源进行教学。在这方面,天津师范大学就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它在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协同共进、解决实践教学的全员性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4 结语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反扑,具有较强的迷惑性,使部分学生不明真相地抵触“纲要”课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历史观。学校与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到历史虛无主义思潮存在的危害,才能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规划与设计,才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打无准备之仗,有说服力地回应学生的困惑,打赢这场无硝烟的战争。

参考文献:

[1] 黄楠森.新编哲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56-57.

[2] 梅荣政,杨瑞.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与危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67-69.

[3] 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4-65.

[4] 梁柱,龚书铎.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

[5]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M].北京:中华书局,1959:21-22.

[6]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185-194.

作者简介:卢诗语(1998—),女,贵州六盘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建设基本问题。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教学改革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