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生活化课堂,发挥道德与法治教育价值

2021-03-10李铭萱

教育界·A 2021年1期
关键词:生活实际自律道德与法治

李铭萱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认真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懂得珍惜生命,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挖掘社区教育资源,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知法懂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生活实际;道德与法治;他律;自律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结合现实生活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教育。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教师要重视生活实践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为了顺应新课改要求,教师要积极构建生活化教學课堂,发挥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价值。

一、立足实际,让教与学植根于学生的生活

小学时期是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小学生人生最为重要的阶段,因为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认知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巨大影响。因此,教师要立足实际,构建生活化课堂,让教与学植根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不断积累经验,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

(一)创设生活化游戏情境,促进学生生活技能的提高

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入学,从每天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进入以学习为主的小学,有的学生有入学焦虑症、恐惧症,非常不适应小学生活。教师要创设生活化情境,帮助低年级学生早日摆脱入学焦虑,早日适应小学生活。

比如在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我是小学生啦”一课中,教师创设生活情境游戏“比一比谁的书包整理得最整齐”。教师先让孩子们讨论书本大小不等怎么放才整齐,文具、水杯、跳绳等放书包哪里合适。再让孩子们自己整理小书包,鼓励孩子们相互交流经验,锻炼孩子们的整理能力,“比一比谁的小书包整理得最整齐”,让孩子们在互帮、互助、互学整理小书包的过程中,建立亲密的同伴情感,产生“我是小学生啦”的自豪感,逐渐消除入学恐惧,建立好好上学的信心。

(二)走进大自然,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然观

大自然是活教材,教师要挖掘大自然的教育价值,端正学生思想,教育学生从小爱护花花草草,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善待植物、动物,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每当校园里花儿开放,总有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忍不住花儿的美丽,摘几朵花想占为己有。为了端正学生思想,在学习“花儿草儿真美丽”这一课时,教师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美,闻闻花香,听听鸟叫,感受风吹过皮肤的感觉。正当孩子们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好中时,几只光秃秃的花枝和散落在地上的花瓣破坏了这份美好。孩子们纷纷谴责摘花的人:“谁把花儿摘了,太坏了。”“是啊,校园里花儿开,花儿好看我不摘。”孩子们把目光扫向同伴,同伴们的无声谴责让私自摘花的同学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教师适时介入,重申美丽的校园是大家的,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保护好校园的一草一木,让树木长高为我们遮阳挡雨,让花儿开放赏心悦目,为同学们消除学习的疲劳。教师通过一个小小的矛盾冲突,激发了学生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善待花草树木,发现生命的美丽,激发学生生活情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自然观。

教师还可以带孩子近距离观察夹竹桃,告诉孩子夹竹桃虽然美丽但是毒性很大,不能摘;欣赏皂角树、月季花,量一量尖刺的长短,看看荆棘草,说说叶子锯齿的作用。孩子们在交流讨论中懂得了自然界中有许多花草树为了保护自己,要么有毒,要么有尖刺,不能随意摘。但是这些花花草草能改善空气质量,让我们拥有清新的空气。将课堂转移到大自然,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融合,将学生行为与自我保护相结合,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接受教育。

二、立足实践,让学生在亲验活动中积累经验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水平,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教师可以借助学校“文明礼貌月”“公民道德宣传周”“安全教育周”等活动,开展一系列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

(一)将礼仪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中国是礼仪大邦,教育学生从小懂礼仪,讲礼仪,守礼仪,教师义不容辞。每天进校园主动有礼貌地向教师、小朋友们问早,遵守言谈之礼、仪表之礼;行走不横冲直撞,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线,谨遵行走之礼;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遵守秩序,自觉遵守观赏之礼;吃饭不乱扔饭菜,爱惜粮食,吃饭时不咂嘴,不口含食物说话,遵守餐饮之礼,等等。“八礼四仪”教育应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引学生日常的行为,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对某些学生行为上的认知,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

(二)将交通规则融入趣味实践活动

对于学生来说,单纯地多遍讲道理不如实践一次,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在亲验活动中提高思想觉悟,有助于学生对法律法规的再认识。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交通规则了解不深,只知道浅显的“红灯停,绿灯行”,现实情况是马路上的交通标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常用的交通标志,教师先在教室内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常用的“禁止直行”“禁止行人进入”“停车让行”等日常交通标志。在孩子们对交通标志有了粗浅印象后,带孩子们来到户外,与交通警察联系好,共同开展“今天我是小交警”活动。让学生观察路上的车辆与行人有没有违反交通规则,马路上的交通标志是否都认识,认识多少,不懂得有哪些,让孩子们跟着交警叔叔学着指挥交通,体验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学生亲眼看到了有人闯红灯被罚款,有人骑电动车不带头盔被教育,有人不看交通标志引起马路骚乱,有的汽车乱停被罚款。通过实际生活体验活动,孩子们懂得了交警叔叔严格执法的背后是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对“交通规则人人遵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生活处处有道德,身边处处有规则,社会是个大集体,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只有人人遵守规则,社会才能有秩序地发展。

(三)將行为规范与习惯培养有机融合

《小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浅显的道理;同时也要相应提出一些合理、适度、具体、明确的行为要求,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训练,引导他们在道德行为实践中逐渐加深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守则》也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做出了严格要求。因此,将学生的行为规范与良好习惯培养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自律水平。

良好行为规范是一种养成教育,应遵循“从他律到自律”,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自律水平。教师可以利用班会、晨会等时间,对于不遵守纪律、违反《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生进行批评与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行为教育。比如班级设立值日制度,记录当日学生的行为表现,建立学生文明行为考评制度,选出“本周文明标兵”,让学生在集体监督下,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利用“国旗下讲话”和“少先队活动”等,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让他们在集体教育中找差距,感悟成长。对于班级中不良的行为,及时反馈,矫正强化。对于及时改正缺点的学生,通过表扬、鼓励进行行为强化;对于顽固的不良习惯,教师可以与家长合力,齐抓共管,帮助孩子改掉。对于外来学生,多加关注,适时提醒;对于留守儿童,发动班级力量,用爱心细心帮助孩子改掉不良行为。同时加强课堂教育,让学生加强纪律认识,强化自律行为,提高自我服务与自我教育的能力,逐渐树立班级荣誉感、集体荣誉感,在“我是班级的一分子”“好习惯,我拥有”等活动中,养成讲卫生、懂礼貌、知礼仪的良好思想,规范自身言行,逐渐提高自律水平。

三、立足发展,开展多彩的生活法治教育

知法懂法不犯法,是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让学生从小知法守法,有助于学生良好德育品质的形成。

(一)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法治教育

教师要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通过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对学生开展普法教育,有效渗透《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教师可以根据电视新闻等热点话题,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讨论“校园欺凌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要抵制?” “言语伤害同伴有什么危害?”引导学生学习依法做事,不触红线,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学习保护好自己。教师还可以通过“普法知识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识。

(二)依托社区资源,办好法治教育

教师要发挥社区教育功能,请警察叔叔现身说法,教育学生要知法懂法守法。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橱窗等作用,对法治条目进行宣传,指导学生学会依法办事,做到知法、守法、护法,开展法治演讲比赛“我是知法懂法好儿童”,把法治教育与学生日常规范相结合,将法治教育与弘扬美德相结合,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增强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仅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而且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环反复,不断巩固德育教育的效果,避免说教式,让学生在集体教育中找差距,产生内在动力,从而提高自律水平。

【参考文献】

罗昌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提升策略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18.

赖冬花.浅谈小学品德教学中体现生活性的策略[J].教育观察,2017,6(22):120-121.

刘鹏义,王丽娜.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0):57.

猜你喜欢

生活实际自律道德与法治
坚持自律 赢得的是整个人生
新语
自律的力量
知耻自律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新时代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深究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