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传统文化融入班级建设的策略性探究

2021-03-10陈璐

教育界·A 2021年1期
关键词:班级建设学科融合

陈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凝结着历史传承的智慧,体现着睿智的人文关怀与处事哲学,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在国家大方针的调控下,自上而下推广传统文化有其指导意义。文章结合实际,以班级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推行传统文化,进行经典导读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班级建设;经典文化;学科融合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这是国家层面上文化战略发展的宏观指向,这一文件的颁布也代表着弘扬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这也为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经典文化的导行与普及更加指明了发展的道路。

值得探索的是,新时期新形势下,落实到我们教师日常具体工作中,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践行该如何实施?在国家大方针的调控下,自上而下推广传统文化有其指导意义,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又将如何把文件精神渗透无痕,让学生乐于学习传统文化,从自觉到自主到自发呢?经典文化并不是独门独户的专有学科,并不具有专门学科的典型性。那么,我们就要在各学科间打通壁垒,建构起学生乐于学习的空间,做到在学科中有机渗透,让学生从兴趣中来,到兴趣中去,将优秀文化的火种送传到学生心中,让学生自己点燃并扩大。所以,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做到以下几点。

一、打通壁垒,唤醒僵化与固有的认知

树立班级特色,在班级中扎实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导行,最重要的就是把兴趣当做敲门砖,有效建立家校沟通机制,达成家校一致的教育方法,改变家长和学生对传统文化落伍、无用、僵化的固有认知,从被动排斥的消极态度变成乐于尝试、主动发现的积极行动。在播撒经典文化火种的道路上,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同化家长的意识,让其明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为后期开展一系列工作和活动都铺垫好了意识的基础,避免了认知上的矛盾,也更有效地实现了学校与家庭的双重建构。

(一)既要以本为本,又要扩大外延

低年级的传统文化入门更强调以本为本,以书本为沟通媒介。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初始认知和兴趣。但是,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能只依赖于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应该潜移默化地融入到班级日常管理建设中。班主任应该与语文教师形成合力,借助语文教材及相关教育资源,整合扩大,将学习的时机与方式放大到整个班级活动中。这样,学生在日常教学中都有所得,有所学。

(二)多种趣味形式,形成家校合力

学生在当前的学习中不能好高骛远。班主任在实际班级管理中要考虑当前学生的兴趣和认知,选择适龄儿童认知、没有障碍、又有适当难度的内容。例如,晨会课上,从富有韵律感的《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入手,多种形式对读、唱读,教师相机补充相应的历史典故。“跳一跳,能摘到桃”,这样能让学生更加获得学习的原动力以及对自身的认同感,从最开始的容易转移的兴趣逐步过渡到自我获得的幸福感,逐渐走向自发学习。

在整个繁杂琐碎的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要讲究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应重视每日积累,以量变带动质变。这其中,需要家校一致教育,形成家校合力。例如,在学校里,可利用晨诵、午诵等时间进行唱读;回到家,家长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和孩子对读、赛读等,着重训练孩子的语感以及韵律习惯,提高孩子对古文字的敏感度;家庭里也可开展“头脑风暴”等有趣的亲子问答活动,让孩子在愉悦中循序渐进地增加国学积累。

二、打开思维,丰富传统与经典的内涵

班主任不像语文教师一样有完整的课堂教学时间,那么在日常的班级建设中,就要利用好碎片时间,在课间和各种班队会活动中打开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当学生有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积累后,班主任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拓展,而不是像语文课那样纯灌输式地教学。班主任要主动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以活动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带动学生在各种主题活动中进行自主研读。

(一)活动促情,激发阅读兴趣

以班级为单位的传统文化普及所带来的优点是人少,易操作,方便体现班级文化特色,班主任也能更好地根据本班学生基础进行有侧重的教学。因此,为了让学生乐于自主地研读传统文化,班主任要多方位组织参与活动,以活动为媒介让全班参与。比如以小组的形式探讨不同人物的性格与其所处时代背景的关系;举办班级诗词大会,徜徉在诗词的海洋里感受唐诗宋词的魅力;举办多种形式的诵读会,如素读、吟诵、唱读等,让学生爱上朗读,也爱上经典诗词;还可充分借助校外社会实践资源——公园、博物馆、电影院等开展传统文化引读。多种活动渗透下的经典文化学习能更好地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增强兴趣,而不是让他们一味地觉得读书就是死记硬背。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改变心理的元认知,激发起阅读兴趣,化被动为主动。

(二)认知觉醒,自控研修方向

学生进入高年级,有了一定量的国学基础,便能自发地调控自己的阅读方向。班主任能根据学生的行文风格与认知水平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训练。例如,学生对古诗词感兴趣,班主任就从最基础的唐诗宋词引向诗歌的起源,从浅表的《诗经》《楚辞》再到魏晋南北朝民歌,让学生选择更愿意研读的点去自我开发。每周确定学习小组和交流主题,展示学习成果。若小组的半系统化探究能逐步走向自控,那么整个班级的认知范围就会扩大很多倍。总之,班主任可主导学生的阅读方向,但不能完全限制学生的阅读内容。有力的措施是将小范围的阅读兴趣扩展到全班,从而更好地开展小组学习,而不只是自我的平面阅读。

三、打破樊篱,建构历史与现在的对话

当学生自控研修方向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化后,班主任对于班级小组中传统文化的系统化和整合性研读就更能让学生打破作者、作品、朝代等固有的樊篱,真正走向纵向比較阅读的成熟化模式,也为更高层次的自我发展做好铺垫。班级文化建设不能局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应该着眼于未来,为更好构建学生对于经典文化的整体认知而做出努力。学生要做的也是更加通透地了解整个人物,而不局限于某篇作品下单薄的人物形象,在横向作品与纵向人物的比对中,建立更加全面的认识,建构更加成熟的对话。

(一)贯通年代,以经典观历史

无论是作者还是作品人物形象,都是建立在整体大环境下的个人意志的某种体现。因此,在后期的班级传统文化补充研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宏观的角度去思考某个时代的作品共性。大时代背景下,文章很多的局限性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学生也能更全面地了解历史。时势造英雄,时势也造作品。横向比较,可以了解同时期作品的共性与特性;纵向比较,可以发现某一时期下某种文学的专属特点。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点道:“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这是时代赋予作者和作品的特性。

(二)贯通人物,以经典辨差异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唐诗是这样,其他经典的传统文化也是这样。教师在进行比较阅读时,除了关注文风相反的作者,也可以关注文风接近的作者在作品上的差异性。品读强调要“取法乎上”。同时,班级建设可以组织差异性小组活动关注不同作品中的同类人物,这也是进行差异性小组学习的重要方式。如了解元稹的《莺莺传》和王实甫的《西厢记》,通过作者对崔莺莺这个人物的刻画更好地了解作者元稹与王实甫的性格特点。在丰厚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不再单纯地停留在文本平面的了解上,在小组探究学习中感受文本传递给我们的不同讯息,是后期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的重要方面。

(三)贯通题材,以经典添新知

从最初的简易诗词入手,着重于朗读背诵,不求甚解;到后期的活动导学,增强兴趣;再到有了一定积累量后的比较阅读,教师与学生要做的就是涵盖尽可能多的经典文化,温故知新,赋予经典文化新的认知和新的活力。在比较阅读中,除了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研读外,也可以多组织不同形式的跨越性比较,例如歌剧、故事会、舞台剧、电影等形式对传统文化的翻新,从而与文本内容比较,思考时代赋予其内涵的创新是否合乎作者的本意。这是更高层面上的师生研读,也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积淀。

立文本之根,讓更多的孩子感受中国经典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传经典之火,用实际行动在固有学习内容中打开经典文化学习的新大门。以班级为单位带动经典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当代主流思想下班主任的努力与实践。班主任要结合本班特色,有意识地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打破学科限制,实现学科融合,为促进学生更高层次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宋)严羽.沧浪诗话校释[M].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胡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实现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6(17):34-3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03-26)[2020-09-25].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xxgk_166543.html.

猜你喜欢

班级建设学科融合
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教学丰富多彩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家文化”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研究生团组织与班级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探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试论班级建设中的群体特征建设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