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周中等长度导管在神经外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3-10周燕妮王诗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神经外科输液导管

朱 颖, 赵 燕, 周燕妮, 王诗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护理部, 上海, 200011)

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多为原发性颅脑疾病或脑外伤,伴有癫痫、烦躁等相关症状,当患者病情变化或需抢救时,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将药液安全、有效地输入患者体内显得尤为重要。外周中等长度导管作为较为新颖的外周静脉置管输液工具,材料为聚氨酯,生物兼容性好,可留置1~7周[1], 无需在穿刺完成后行辅助检查确定其导管位置[2], 节省了人力资源及医疗资源[3-4]。本研究通过学习外周中等长度导管的穿刺及应用技术,采用前瞻性研究比较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和外周中等长度(Midline)2种输液方式的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探讨外周中等长度导管在神经外科应用的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患者预计静脉输液时间≥7 d; 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等相关血象正常; 患者家属同意使用PICC及Midline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经本院营养科评估后营养状况良好, 体质量指数(BMI)为18.5~24.0 kg/m2; 穿刺侧肢体肌力在5级及以上。排除标准: 穿刺处或插管途径有感染源; 患者有皮肤破损、皮肤肿胀; 置管部位有血栓史、外伤史或外科手术史,或穿刺部位骨折、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 拒绝使用PICC及Midline的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PICC组44例和Midline组44例。其中PICC组失访1例(因个人原因家属要求自动出院)。PICC组男31例,女12例,平均年龄(40.09±2.70)岁; Midline组男33例,女11例,平均年龄(43.11±2.14)岁。2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操作者资质

1.2.1 穿刺操作者资质: 所有导管穿刺操作者均为本院静脉治疗小组成员,并取得相关资质。

1.2.2 维护者资质: 由拥有注册护士资格证的护士执行; 进修护士操作能力得到带教老师认可后执行; 非注册护士及实习生不得进行该项操作。

1.3 导管的选择及操作方法

1.3.1 Midline组: 选择巴德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型号为Groshong NXT ClearVue 4Fr单腔基础套件,管径为4 F, 长度为60 cm, 导管材质为硅胶。使用无菌剪刀将此导管长度修剪为15~20 cm。静脉输注严格按照美国输液护士协会指南,穿刺部位选择上臂位于ZIM选择法的绿色区域,在此区域内穿刺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患者活动方便,较为舒适[5-6]。首选贵要静脉,备选肱静脉、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导管的尖端位于腋静脉,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行此穿刺的必要性及说明操作过程。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手臂外展后在B超引导下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使用洗必泰进行2遍皮肤消毒,范围为穿刺点上下10 cm, 两侧到臂缘,铺洞巾,扎止血带; 采用塞丁格技术,以15~30°角度进针,见回血后减小角度再进针约0.2 cm, 推入导入鞘,确保导入鞘在静脉内,松开止血带; 从导入鞘中退出穿刺针,将导管送入静脉大约10 cm, 指压导入鞘上端静脉固定导管,退出导入鞘后撕裂并移出导入鞘,递送导管,直至导管完全送入; 握住导丝柄后撤出导丝,使用20 mL注射器抽回血以确保导管在静脉内,见回血后使用20 mL生理盐水以脉冲方式进行冲管。

1.3.2 PICC组: 采用与Midline组相同的导管,在相同区域内穿刺,首选贵要静脉。在B超引导下采用塞丁格技术进行穿刺,穿刺后使用无菌剪刀修剪至患者适应长度,穿刺成功后行胸片确定导管前端位置。

1.4 导管固定

2组导管均在B超引导下进行,且穿刺人员为取得专业资质的专职护士进行, 2组导管均为一次穿刺成功。穿刺成功后统一采用相同的导管固定器和10 cm×10 cm以上的透明敷料进行固定。

1.5 导管维护

护理人员核对床头卡、手腕带,确认患者身份,评估导管情况,记录植入导管时间,最近一次维护时间及植入深度,测量臂围。使用专用维护包(酒精棉球、洗必泰、棉签、10 cm×10 cm以上透明敷料)、导管固定器、手消毒液。操作者严格遵照六步洗手法清洁双手,戴口罩,减少操作区域空气流动。患者取舒适体位,头转向对侧。测量患者的臂围,在肘上10 cm处测量,并与原始臂围对比,相差>1 cm需进一步处理。护理人员以0 °或180 °撕除敷料,有导管固定器者应同时去除,酒精棉球湿润导管固定器底部便于去除。查看穿刺点有无渗血、红肿或触痛,用免洗手消毒剂后打开护理包戴无菌手套。优选洗必泰棉签来回擦拭皮肤至少30 s, 消毒范围>20 cm, 消毒方向要有所改变,避免皮肤皱褶处、汗毛下区域及避免导管底部消毒不彻底,消毒后自然待干,注意对导管的保护。护理人员要调整导管位置,避开上次受压部位,调整导管弯度,导管呈“S”“L”“U”型固定,可有效防止导管移动。应注意患者肢体活动是否出现导管打折现象,安装导管固定器,贴透明敷料,无张力黏贴敷料,注意穿刺点应正对透明敷料中央,轻捏透明敷料下导管接头突出部位,使透明敷料与接头和皮肤充分黏合,用指腹轻轻按压整片透明敷料。一边移除边框,一边按压透明敷料边缘,贴3条胶带辅助固定,部分重叠蝶形交叉互折,贴于透明敷料上起到固定作用。在透明敷料的标签纸上注明更换敷料时间,并贴于敷料边缘,每周至少更换1次敷料,如辅料有潮湿、污染或敷料被揭开,应立即更换并于维护卡记录。

1.6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静脉渗漏、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栓形成)。

1.7 并发症判断

输液肢体局部组织出现肿胀疼痛,输注速度改变为静脉渗液[7];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出现发红、肿胀、感觉到灼热及疼痛等为静脉炎[8]; 采用带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进行抽吸,若导管呈负压状态,推注时阻力多为导管堵塞引起[9]; 局部组织出现红肿、分泌物、患者体温升高、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增多、导管残端培养为阳性或外周血培养阳性可确定为导管相关性感染[10]; 导管所在肢体出现疼痛、肿胀、肤色改变、肢端麻木; 导管走行部位或临近部位压痛; 导管功能下降且B超显示穿刺血管血流减慢或血管内血栓形成为导管相关性血栓[11]。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2组导管留置时间比较

PICC组平均留置时间为(31.90±10.09)d, Midline组为(29.70±6.70)d,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Midline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 论

临床工作中,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输液周期、经济状况及药物品种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液工具[12]。神经外科患者病程长,用药多为脱水剂和改善循环、扩张血管的药物,这些药物较易结晶, pH值为4~11。研究[13]表明,外周留置针的平均留置时间为(1.95±0.52)d, 中国推荐留置时间为3~4 d; PICC留置时间长,穿刺风险较大,置管费用较高,且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较高。CHOPRA V等[14]研究显示, 43%以上的患者中不适用PICC。但ADAMS D Z等[15]认为,在输液时间较长的情况下, Midline可供长期输液使用。

本研究中, Midline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 低于PICC组的16.2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011版《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中指出,中等长度导管与外周留置针相比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与PICC相比,可降低血流感染率。在满足患者治疗需求上,使用中等长度导管可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避免不必要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

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综合性评估并合理选择输液工具非常重要。ANDERSON J等[16]根据药物的渗透压、pH值、输液时间和血管的条件选择静脉输液导管。甘露醇作为常用的脱水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杨圣楠等[17]研究表明,腋静脉的血液流速能够快速将输入的甘露醇进行稀释,避免了高渗透压液体对血管内膜细胞的损伤。

综上所述,对神经外科患者使用Midline效果佳,留置时间符合神经外科患者的治疗及住院需求,减少了患者静脉穿刺的次数,减轻疼痛,保护患者静脉,同时也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且成本也低于PICC置管,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目前对于Midline的使用还未形成静脉输液治疗的规范,故对于Midline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神经外科输液导管
侧俯卧位摆放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护理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湿热烧伤膏对神经外科正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中线导管应用于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张波:行走在神经外科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