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供热智能化信息化改革具有可行性

2021-03-10

节能与环保 2021年2期
关键词:供热北京市试点

“北京的供热面积近9亿平方米,已基本实现清洁能源供热,天然气在我市集中供热能源占比超过90%,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供热中占比仅为4%。目前我市区域供热面积近6亿平方米,共有1200多家供热公司,3500多座锅炉房。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规模性的供热企业信息化已有所提高,一些比较小规模的供热企业则还处在初期的水平,管理粗放。”长期在北京市城管委供热办工作,对北京供热、智能供热的相关工作非常熟悉的北京市城管委综合计划处处长王爱民在2020年12月初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北京市供热智能化信息化改革具有可行性。

智能供热优点多

记者:智能供热与传统供热相比,有哪些优点?

王爱民:通过智能供热改革,可实现政府、企业、市民多方共赢。智能供热比传统供热更为直观、客观、精细,基础数据采集更为精准、时效性更强,通过智能供热管理云平台,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动态监测供热单位日常运行情况,形成与“接诉即办”深度融合的有力抓手,强化行业服务监管,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供热单位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科技在供热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供热能效提升,实现节能降耗。

记者:北京市现有供热设备使用运行状况如何?存在哪些尚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王爱民:目前北京市锅炉均采用天然气锅炉供暖,部分供热企业自主投资搭建有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实现智能供热提供了基础条件,但大多数锅炉房和换热站处于手动或者半自动化状态。尚待解决的问题包括锅炉房及换热站智能化水平低、无法及时了解供热参数及设备运行状况、无法精确调节供热量、户端缺乏有效的监测和调节手段等。这些问题,亟需用智能的途径来解决。

总体思路已确定

记者:北京市推动智能供热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怎样的?

王爱民:在北京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设计框架下,以标准化和信息化为基础,以供热系统智能化为发展方向,以热源、热网和热用户全系统节能、降耗、减排和供热安全、可靠、舒适为目标,注重新技术应用,分类施策,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全面提升本市供热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的作用。依托社会资源,增强供热供给方与需求方有效互动,开展典型示范、企业对标、交流学习、等级评价等活动多方参与城市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共治。二是推动政策改革,提高服务质量。监测供热企业日常运行情况,掌握供热大数据,便于精细化管理,为与“接诉即办”深度融合提供抓手,提升供热行业整体管理水平,进而推动节能减排、供热补贴、供热价格、供热服务标准、热计量管理等政策的制定与改革,做到精准施策,有的放矢。在更为客观、公正、完善的政策引导下,提高供热服务质量,切实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三是循序渐进,有序推进。供热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在试点成果上,统筹谋划、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最终覆盖全行业。

技术条件已具备

记者:智能供热需要现代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综合网络技术等。从技术角度看,推进智能供热的条件具备了吗?

王爱民:技术条件已基本成熟。随着大数据、5G、互联网、物联网、计算机通信、自动化控制技术水平不断发展进步,以往在供热技术改革中遇到的技术壁垒已被突破。运用最新的科学与信息技术手段,为深化供热改革,加快推进供热智能化信息化创造了必备条件。

北京市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将城市物联传感“一张网”建设纳入全市大数据工作规划。在全市整体工作规划的框架下,各部门已经开展了多项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应用的示范工程。众多领域与物联网、大数据的成功应用,也为供热智能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顺应新时期的时代发展趋势,推动供热智能化信息化改革,恰逢其时,势在必行。

通过大数据智能物联信息手段,建立智能供热体系,在供热运行中根据采集的运行数据实时分析,由计算机智能计算,自动下发控制策略,实现供热系统智能化控制,也为政府掌握供热一手数据,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指导供热行业改革提供数据支撑。

已取得初步成效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北京市已经进行的智慧供热的相关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

王爱民:我委依托市供热协会的资源优势,主动与协会沟通,市协会组织相关供热企业在上个采暖季过程当中,在海淀区博雅西园小区开展了智能化供热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试点项目小区共20栋楼,2001年建造,供热面积19.6万平方米,居民1203户。与该小区供热规模和建造年代同类的小区比较多,在北京供热行业具有代表性。总的来说,试点取得的成效在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了智能供热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了智能管控。通过采集分析供热数据,有助于供热企业运行管理水平的提升,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二是精准供热,实现节能减排降成本。北京市集中供热系统能源消耗种类主要为天然气、电和水,也是供热企业主要成本,约占到企业经营成本的50%以上,其中天然气成本占到90%以上。根据北京市供热协会的数据,该试点2019年~2020年供暖季比2018年~2019年供暖季燃气消费量节约率6.79%,节约金额29万余元;节水率50.53%,节约金额1.5万余元;节电率17.09%,节约金额近8.4万元;人工节约率36.36%,节约金额9.8万余元。四项合计节约48.96万余元。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1.8吨,氮氧化物51千克。试点智能供热说明,通过智能供热服务管理平台的建立,可提高管理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人员管理成本和物料消耗,降低能源消耗。进而实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达到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战略目标。

三是提升供热服务和居民满意度。智能供热服务管理平台为供热企业提供了更为科学、高效、精准的管理工具,供热企业提升供热服务质量,有效降低了“12345”投诉率,最终让老百姓真正受益,增强人民幸福感、获得感。

四是供热数据透明化,为政府监管提供依据。以往的数据采集与收集,多采用供热企业上报的形式,智能供热服务管理平台建立并应用后,可对运行数据参数进行采集上传,减少人为因素的干预,使得数据更为客观、精准。供热数据透明化,会促热行业改革政策制定更加科学合理。

依据目标与方向重点推进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十四五”期间,北京市智能供热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王爱民:在市“十四五”规划的总体框架下,将供热智能化信息化改革与供热智能管理平台建设列入规划,作为推动供热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方向。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为政策制定与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强调能效管理,引导行业管理水平提升,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记者:智能供热2021年的重点工作将是哪些方面?

王爱民: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扩大应用试点。在前期试点项目已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拟扩大供热智能化、信息化试点范围,在不同区域、不同条件下进行多项目试点,尤其在城市核心区、副中心,按照不同建筑年代,不同建筑用途和供热系统形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开展。二是结合市供热“十四五”规划制定加以推动。明确将智能化信息化供热改革和2020年5月启动的“北京市智能供热管理云平台”建设列入“十四五”规划,拟将新建建筑具备智能化供热系统条件写入建设标准。

碳中和加速供热行业自我革命

记者:据悉,目前北京正在加紧研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这一行动方案的制定,对供热行业、相关行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王爱民:在碳中和背景下,供热将成为改革的重点。智慧化供热试点需投入更多精力去研究,尤其是新能源、新技术应用,末端智能化控制体系计量等。长远看,这将是供热能源结构重构和技术方向的重要调整,通过市场化引入带来的行业自我革命必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整个供热系统能效提升也包括大力推进建筑节能、行业节能,政府在政策指引、试点示范、市场引导等方面逐渐转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挥科技作用,促进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猜你喜欢

供热北京市试点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近期实施的供热国家标准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供热一级管网水力计算及分析
重磅!住建部通知,21地开展城市更新试点!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20处试点 北京探索古树保护新模式
浅谈直埋供热管道施工工艺
深入开展证券公司结售汇业务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