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态律动

2021-03-09侯冰

黑河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体态律动音乐课堂教学研究

侯冰

[摘 要]我国大多数的中小学音乐课教授方式多是以聆听为主,缺乏辅助式的教学手段,导致音乐课一直墨守陈规,凸显不出与其他文化课不同的特点。长此以往,学生丧失了对音乐这门基础素质修养课程的兴趣,缺乏主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取的自我满足、自我发展的目标,音乐课也就变得黯淡无光。音乐课不能仅仅停留在聆听上,要结合身体律动等辅助手段进行学习与欣赏,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研究;体态律动

体态律动的教学过程,是以声音感觉和肌肉感觉合成的印象为基础,不断加强音乐在听觉、动觉、情感和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态律动强调的是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它在根本上服从音乐指导,通过体态律动可以对多种感官提供强有力的影响和刺激,可以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活动,促使他们充分感受和热爱音乐。体态律动可以借音乐的节奏来培养学生的韵律感,使他们能融入到音乐的欣赏与表现之中,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节奏感,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与表现力的目的。

一、运用体态律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培养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并且调动的感觉器官越多,就越能全面深入地把握好认识对象。单纯的倾听式音乐欣赏,学生不太容易产生真正持久的欲望、热情和主动的欣赏行为,在音乐欣赏中运用多通道参与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根据心理学的解释,多通道参与是指人在学习、接纳和感知外界事物的同时,充分运用各种感官知觉,通过各种各样知觉的协调作用来体会并理解外界的刺激。多通道参与不仅包括听觉,而且包括视觉与动觉,通过肌肉和眼神等体态律动,学生能调动身体的各个感知器官,將动作与音乐结合,使学生能够多通道参与音乐欣赏,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2.调动积极性与主动性

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状态,可以使人处于兴奋状态,调动积极性与主动性。体态律动教学能带动学生的兴趣,增强对音乐的感知力。如教师在上课开始时用明快、优美的乐曲引导学生进入教室,同学们在乐曲伴奏下做各种合拍的动作,极富生气,使学生上课一开始就处于感知音乐美之中。教师还可以在发声练习、节奏练习和视唱练习时编配合适的动作,动静交替,情知互促,以动态的韵律美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审美、健身、掌握技巧的目的,这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之一。

二、运用体态律动掌握节奏时值,训练学生音准概念

达尔克罗兹认为,对节奏的领悟依赖于肌肉系统的运动和听觉能力。人的音乐才能是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包括听觉器官、发音器官、音响感和整个身体节奏感。人的身体天生具有本能节奏:心跳——无意识,呼吸——无意识,但可受意念支配,行走——有意识。其中,行走是唯一完全受意念支配的节奏活动,它是中小学生身体活动的典型。音乐课中节奏时值的掌握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是一个难点,在这一活动中,首先学习音乐的载体是与学生的生活相关并且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唤醒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本能。另一方面,在游戏中教师在宽松的活动秩序和气氛中,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气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感觉自己是一个表演者而不是一个被指导者,这样对提高学习兴趣非常有利。事实证明,通过活动对低年级学生掌握节奏难点,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以表演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师首先用语言引起学生兴趣:“小朋友,森林里要开联欢会了,我们都扮成小动物表演节目吧。”教师出示母鸡头饰:“母鸡生蛋是怎么叫的?”学生回答:“咯咯哒”。学生集体练习并模仿动作,然后依次出现小狗、小羊等动物的节奏型请学生分别模仿 “汪汪汪 ”“ 咩咩咩” 等,并自己模仿动物的动作,要求在活动中一定要符合节奏要求,和着音乐的节奏进行律动。原来一直用拍手来表示这一陈旧的模式被打破了,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活跃起来。

三、运用体态律动培养学生即兴创作能力

达尔克罗滋认为:“即兴活动既是促使音乐思维发展的手段,也是验证音乐思维水平的手段之一。”在即兴创作或表演中,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乐感,还必须有流畅的音乐思维,要对同时出现的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等问题给以权衡和处理,其中最重要的是锻炼听觉判断、灵敏度和创造性。儿童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不断强化身体与音乐之间的联系,仔细聆听音乐与身体反差结合起来,能产生和理解表现音乐的巨大力量。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节奏差异,音乐内在美的细腻感受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使学生获得体验、表现音乐情绪和情感的能力。教师给一个命题:“秋天到了,树上的叶子都变黄了,一片片掉下来了,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片落叶,你会怎样从树上飘落下来呢?你又会飘落到什么地方呢?”学生随着音乐做落叶飘动的动作,待到音乐停止学生做一个造型。这一体态律动的训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

四、运用体态律动激活学生的创编思维

1.创编替换

替换法是指用一种新的动作替换掉原有律动中部分或全部动作,它能调动学生创编动作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新鲜感,使学生在整个创编活动中轻松自如。此方法一般用两课时进行较好:第一课时,教师可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动作让他们模仿;第二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创编不同的动作替换某一乐段(乐句)原有动作。

2.运用联想

联想是指由一种动作想到另一种动作的心理过程。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可先由教师示范一种动作,再启发学生根据这种动作所表达的内容、方法等进行联想、创编相关的动作,也可以由个别学生示范。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使学生的创造思路更加清晰,创编的动作更加丰富。

3.情节匹配

匹配法是指学生在熟悉音乐性质及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将律动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帮助学生理清动作顺序并根据情节线索创编系列相关动作,将动作与音乐恰当匹配。第一步,教师将根据音乐性质与结构设计出的动作情节提供给学生;第二步,引导学生根据情节创编动作;第三步,将完整动作与音乐匹配,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愉快地掌握动作。

4.采用变化

变化是指用一种动作变化出几种动作,有意识地在学生活动中注入“变化”的因素,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富有弹性,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变化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掌握变化的规律,学生掌握一种动作后,可让他们根据这种动作变化出许多相似的动作。随着创编经验的积累,学生逐步体会到:可以通过改变动作的姿态、节奏、幅度、力度和方向创编出许多新的动作。

5.动作组合

组合是指将两个以上的动作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组新的动作。在组合动作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顺序规律,将动作组合与音乐匹配。这样创编的动作,不仅便于记忆,而且显得连贯协调。在组合动作时,还可启发学生根据角色形象、情节内容进行创编,将主题动作与变化动作以交替的方式进行组合,这样的组合既有整体感,又有利于学生创编和掌握。

五、运用体态律动增强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能力

“体验”作为接受中的音乐解释,其根本意义在于强调音乐是一个人通过音乐来表达其特定情绪情感状态的事件。“体验”的字面含义是“用身体、身心去经验”。斯特拉文斯基曾说:“对原始部落的人们和儿童来说,离开人体动作的音乐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音乐与人的存在状态不可分离。即使在今天,许多民族的音乐,如印度音乐仍然是和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符合音乐节奏节拍,用身体动作来解释所聆听的音乐,正是体验音乐非常自然的第一步。音乐的情感情绪体验,必然是与某种运动状态联系在一起,尤其对于中学生和小学生来说,在聆听音乐时,没有相应动作就很难,甚至根本无法参与到音乐中去。体态律动教学,能使学生跟随教师的律动甚至自己即興创造肢体语言,感悟音乐,通过音乐的力度、速度等,体验音乐带来的情绪情感,身临其境。

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要真正将它运用得当,真正让学生在这一活动中提高音乐素质,还需要教师长期、深入研究和实践,不断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下寻找新的突破点,不断创新和丰富教育手段,让这一教育理念在当今教育中发挥出最大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2]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2000.

[4]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体态律动音乐课堂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利用体态律动,提高小学低年级阶段欣赏能力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措施的分析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