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1-03-09周国臣

黑河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应对策略中学生

周国臣

[摘 要]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单亲家庭和独生子女数量不断增加,家庭问题越来越复杂以及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理念的更新加快,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由于学生处在青少年懵懂的生长阶段,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成人有时很难理解。他们有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己掩盖,或者被成年人忽略,以致于不少学生觉得孤立无援,只好隐藏在内心深处,倍受煎熬,甚至引发各种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上的障碍。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对这些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与探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现21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长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而单亲家庭的子女和独生子女在这方面往往更为突出。因此,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一、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

1.心理脆弱敏感

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很脆弱,承受不住任何的挫折失败。顺心时会欢天喜地,如晴日里美丽天空中的一只小鸟;只要一点不顺心,没有机会得到一点满足,便会抑郁沮丧。这样的学生如果不学会谦让和适当迁就,很容易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闹别扭。这种类型学生的独立学习思维相对较差,遇到了挫折很难及时振作精神,学习成绩不稳定,时好时坏,且特别易出现偏科现象。

2.情绪低落,沉默不语

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情绪低落,沉默不语。这类学生的父亲或母亲的工作也很不顺心,处境不好,这样心理和性格的家长要么说不出话来,要么说得很粗暴,缺乏对孩子的暖心关怀。在这样家庭生活的学生,情感容易陷于忧郁、悲伤和苦涩的状态,缺乏活力,对学习方面的许多内容都没有浓厚的兴趣,既不满意现状,又不主动改变实际,虽然平时还会和要好的同班朋友玩笑,聊天,谈话,但一想起烦恼的家庭事务,便比其他学生更容易陷入悲伤之中。这类学生缺乏自信,敏感自卑,不愿被同学、老师问及家事,不愿意父母来开家长会,对教师的批评虽不会当面反驳,也不愿主动说出自己的困惑。这种类型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独立性较强,不过对别人的依赖性也较强,渴望温情。

3.思想偏激,品德不良

这类学生的父母离异后,由于工作繁忙,对孩子的管理缺乏有效性,特别是在孩子放学的时候,常常不能在家里陪伴监督他们。这样,学生丝毫感受不到家庭对他(她)温情的关爱,对家人不留恋,觉得世界比家人更有魅力,外面的友谊比父亲、母亲更能让自己觉得有人情味,更能关照自己。故此,放学后便直奔更精彩的世界,与朋友们一起泡网吧、游戏室,深夜不愿回家,容易受到“朋友”或消极者等社会影响,不易直接受到其他学校、父母积极引导教育。

二、独生子女心理方面的主要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

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独生子女幼时往往缺乏与其他小伙伴一起学习玩游戏的集体娱乐活动,既不容易真正养成与其他人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又容易缺乏集体竞争力,对于社会环境适应性差,容易造成孤僻、缺乏热情等多种个性不良倾向。

2.缺乏自觉性和对他人的尊重

家长对独生子女百般呵护,更不愿放手并严格管束他的孩子,在现代家庭中这个最早开始进入的初级社会组织结构里,孩子不仅没能真正养成对家庭长辈的充分尊重和遵守纪律的自觉,而且任性骄傲,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本末倒置,不知道如何尊重他人。

3.生活自理能力差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长期做了许多原本应该孩子独立自理的生活工作,使其容易形成家庭依赖,自主劳动意识和独立劳动能力差,缺乏集体劳动自觉性。物质条件好了,家长们却忽视了自己应该对孩子的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容易形成大手大脚、不注意爱惜他人财物的不良习惯。

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些学生由于心理比较脆弱,经过挫折和困难之后被吓坏了,可能会走下坡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多安慰,多鼓励,多谈心,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肯定他们的能力,让他们体悟到老师不歧视自己,不放弃自己,从而再次鼓起信心的风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解和尊重学生,对学生评价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说溢美之语,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的细微之处,学生的进步都要得到教师的重视。

2.教孩子学会宽容

做人要有一些“雅量”,也就是容人的德,要力争做到“待人宽,责己严”,不动辄指责、怪罪他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过错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动机失误,它常与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和方法的合适有关。你认为别人犯错了,不一定是别人的错误,也许是你自己认识上的偏颇。即使同学犯了错误,我们要宽容大度,帮助同学改正错误。教师经常如此推心置腹,与学生谈话,并逐步开导学生,让他们慢慢地学会宽容。

3.塑造模范典型,增加长效影响

孩子宽容的心灵最主要来自父母。也就是说,父母的模范行为会给孩子以努力的目标,让他在这个模范的方向上塑造自己,更多的是得到赞赏和称道,这对他们非常重要。孩子每天都会跟父母接触,从父母处学到待人接物的方式,因此,父母的宽容、大度,与邻里同事相处融洽的态度,都会成为孩子的典范。通过长时间的影响,孩子也会变得宽容、善良,与人为善。

4.学会与人交流,常作换位思考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人有缺陷,缺点与不足是人的必然,与同伴共处,应给别人一个宽容与理解的机会。宽容并非盲从,这一点必须对学生说清楚,讓他们明白宽容是在明辨是非之后的退步。宽容能使人性情和蔼,能使心灵有回旋的余地,能使人消除许多无谓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

5.培养热爱劳动的意识,端正劳动态度

高尔基说:我们相信世界上最好的任何事物,都可能是通过艰苦劳动和聪明的人用双手不断制造生产出来的。其实,我们自己是一个普通劳动者,正在努力创造这个美丽七彩的劳动世界,并珍惜劳动成果。很多家庭忽视了儿童对家务劳动的教育,过于爱惜孩童,因而对家庭劳动的轻视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这一问题必须受到重视。父母应适时对孩子实施热爱劳动的教育,提高他们对劳动的认识,端正他们对劳动的态度,有意识地安排儿童进行家庭劳动,使他们能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集体劳动、自我服务等。培养学生的家庭劳动习惯是一本“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对他们提升智力、健全品德都有积极意义。此外,应有意识地在家庭中培养道德素质,培养学生成为一名道德高尚、有理想的劳动者。在给学生安排工作任务时,不仅要满足他们身体的能力需求,还要发展智慧,培养出巧干的精神。打扫房间时,不仅要求清洁干净,而且要求他们用脑子来美化房间。在为他们提供劳动任务的同时,除了某些比较稳定的工作之外,还增加一些暂时的工作,从而提高对劳动的适应度,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6.增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一些学生因为缺少集体观念,与大家无法和睦相处,慢慢被排除在集体之外。这时,师生要齐心协力地做好他们工作,向他们伸出温暖的手,把他们拉回群体,让他们重新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逐渐培育起对群体的热爱,树立群体思想。春游、运动会或其他活动都能让学生发挥合作精神,为了赢得集体的荣誉,同学们可以自行组织,不计个人得失,一切事物都要放在大局上。这样做可以让每个人都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献给团体或小组成员,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快乐。

总之,心理辅导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用行动和爱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选择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保持恰当的身心健康,使生活丰富多彩,踏步在成功的道路上,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田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 史宝中.依法治国背景下青少年道德意识现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06).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应对策略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