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与圆合:亲情作品动人的密码
2021-03-09周映映
周映映
摘 要 由于交流双方的处境、阅历不同,错位与圆合是常见的情感发展模式,更普遍存在于亲情交流中。在亲情名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感悟亲情之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亲情表达的规律与语言形式,以便于学生更好地阅读亲情题材文章、进行亲情题材文章的写作。
关键词 错位;圆合;阅读;写作
从小学到高中,亲情都是中小学生笔下长盛不衰的题材。然而,写得多不等于写得好,即使到了高中阶段,亲情写作也是一个难题。教师在传授写人技巧时,往往强调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学生也能够通过细节描写去表现人物。然而,所谓的细节大多是重复而乏味的,比如:母亲的眼神、母亲的手、母亲在厨房里炒菜、母亲缝补衣服……一方面,这是因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较为浅表化,只从儿女的角度来观察母亲,而不能从人生的角度来观察母亲,其写出来的母亲更类似于一个名为“母亲”的工具人,而非一个有情有欲的“人”;另一方面,这是因为教师传授的写作技法只触及表面的观察,即母亲看起来怎么样、母亲在做什么,而不触及对亲子关系的深入思考——亲子之间只有爱吗?这种爱是必然的吗?这种爱是即时交流的吗?实质上,“亲人”是看起来熟悉的陌生人,想要写好亲情,师生都必须对亲情的逻辑有更深的了解。笔者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七单元教学中,通过《我与地坛》与《背影》的读写结合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亲情”复杂的情感构成与写作技巧。
一、情感错位:亲情的共性
1.情感错位理论阐释
在理想的亲子关系中,亲子双方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父母总是理解儿女,儿女总是体贴父母,然而在高中生的情感世界中,这种情感关系十分少有。对他们来说,亲子关系中更多的是矛盾、冲突,或者平静下的暗涌,这是由于父母与儿女之间年龄、身心发展阶段、社会经历的差异造成的情感错位交流:父母越热心,子女越厌烦;子女越疏远,父母越亲近,彼近此远,此远彼近,循环往复。并且这种错位的交流往往无法即时得到认识与纠正。
孙绍振教授在《美的结构》里提出:情感的双方拉开适当的距离,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方向,说的正是错位的情感模式。他指出:“作家使人物心心相错,即使本来有心心相通的可能,也往往错过了时间和空间引起相错幅度的扩大。作家就是通过这种相错使情感结构失去稳定性并远离情感平衡态。”只有写作者意识到这种情感关系,才能写出深刻而真实的亲情文章。
2.发现阅读中的情感错位
描写亲情的名篇往往还原了这种情感的错位,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感到亲情表达的双方“很纠结”“明明可以说出来又偏偏说不出来”,但教师不能直接向学生灌输“错位”理论,而要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情感表达的规律。
《我与地坛》《背影》读写教学课例片段一:
师:“我”为什么会这么愧疚呢?
生1:因为母亲很爱“我”,但是当时的“我”不珍惜。
师:能否列举文本中的几个例子具体说说?
生1:在第9段,作者一连用了5个“知道”来描述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她知道得给我一点儿独处的时间。” 但是读到最后一句,却是“当年我不曾想过”,感觉情感一下子就跌落下来了,好像是有意这样安排的,母亲越是“知道”我,我就越是“不曾想过”,有种对比在里面。
知道
师板书: 母亲 我
母親 我
不曾想过
师:还有没有类似的表达?
生2:有!第15段中,母亲来地坛寻“我”。这段话里多次出现“看见”这个动词,我看见母亲了,但是母亲看不见“我”;当母亲看见“我”了,“我”又偏偏不去看她。最后更过分,当母亲找不到“我”时,“我”就是不喊她,母亲越焦急,越显得“我”的无情,这样“我”的愧疚也就越深。
师:你能不能读一读这一段?
(生读,全班静默)
师:好多个“看见”呀,能不能删去几个?
生2:不能,好多个“看见”的重复表现了出母子之间不断寻找与躲避的纠结感情,细节很真实,也很感人。
寻找、没看见
师板书: 母亲 我
母亲 我
看见了,却躲避
师:这种纠结的感情,你有没有在哪些文章中读到过类似的?
(生沉默)
生3:在电视剧里看过,男主角想解释,女主角就是不听,或者刚好要解释就被打断了;或者男二很喜欢女主角,他为女主角做了很多事,女主角却误以为是男主角做的……
(生笑)
师:恭喜你!你发现了塑造人物情感张力的秘密!文艺理论家托多罗夫总结出了爱情写作的密码:A爱上了B,但B却不爱 A;A 设法使B 爱自己,当 B 爱上了A以后,A却不能爱B了。
生4:亲情好像也适用。
师:你很会融会贯通。老师给大家的平板推送了初中时学过的《背影》,请大家重新阅读这篇文章,看能否总结出亲情的写作密码。
(生阅读)
师:大家发现这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共同点了吗?
生5:我发现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流都不是很顺畅。在《背影》里,同样是现在的“我”回忆过去的“我”与父亲。过去,父亲要送儿子,儿子却劝他不要送;父亲再三关照儿子,儿子却笑他迂;父亲爬月台很艰辛,儿子流出了眼泪,但是却怕被父亲看到于是赶紧擦掉,这个父亲和史铁生的母亲看起来都像是单方面的爱,儿子当时是没有表现得很领情的。
师:你提到了双方的情感交流不顺畅,这种不顺畅的交流是怎么形成的?
生5:不知道怎么说……就是两个人想不到一起去,不是说他们之间没有感情,就是你想你的,我想我的。
师:你真厉害!你总结的规律和一个教授的观点一样。他认为,“作家使人物心心相错,即使本来有心心相通的可能,也往往错过了时间和空间引起相错幅度的扩大。作家就是通过这种相错使情感结构失去稳定性并远离情感平衡态”。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情感双方要拉开适当的距离,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方向,形成错位,通过这样来保持文章情感的张力,让读者紧张、遗憾,保持对阅读的兴趣。
(以上内容在PPT呈现)
(师板书:情感错位: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方向)
生6:有点道理,比如我读《边城》时就觉得不对劲,其实人物之间的感情都很纯洁,很善良,但为什么最后是悲剧结局,有点像这个教授说的心心相错,有点宿命的悲剧感。
3.发现生活中的情感错位
把“错位”理论引进课堂,除了要引导学生解开亲情写作的密码外,还要引导学生用理论来解释生活中的亲情,以提高对人物关系与心理的复杂认识,从认识的深度上启发学生的亲情写作。
《我与地坛》《背影》读写教学课例片段二:
师:大家在生活中与亲人相处,有没有经历过这种错位?给大家3分钟时间思考并小组交流。
(生思考后交流)
生1: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发现自己其实在无意中充当了《背影》中儿子的角色,就是妈妈很啰唆的时候,我是极不耐烦的,有时候还会吼她,现在想起来很后悔。
生2:之前母亲节的时候,我给妈妈写信,她也给我回信。我一直都觉得她最希望我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但是信里却说她最大的希望就是我健康快乐地长大,那一刻我是很震撼的。
……
生3:我觉得是不是这个年龄的我们和父母都会有些错位的情感,我们觉得父母不理解孩子,父母也觉得孩子不体谅他们,本质上就是其实我们都只优先考虑自己的感受。不是说我们不相爱,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首先我们都会想到自己而难以理解对方,所以父母与孩子产生误解是必然的了。
(生鼓掌)
师:你说得很好。可以说有时候越是相爱,越是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方向;越是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方向,越是造成遗憾,这是人性使然。
二、情感圆合:错位的内在逻辑
1.情感圆合的理论阐释
“圆合”意为衔接,吻合,与“错位”相对,当人物心心相错,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方向,是错位;当人物心心相通,心往一处想,泪往一处流,则是圆合。
在現实亲情中,尤其是父母与儿女之间,即使存在着情感错位,错位也往往只是外在形式,双方的爱才是内核。可以说,亲情往往是从错位的冲突开始,以爱的圆合结束。这是因为随着对人生的认识加深,人们开始走过与长辈同一的道路,对长辈理解的程度也愈加深入,当初的误解最终都可以解开,并且得出对人生的同一理解。学生在读出亲情题材中的情感错位后,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去关注错位背后的圆合,即人们看似各有心思,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同一的情感逻辑,这种细微、复杂的情感是学生以自己的阅历难以读出的。
2.发现阅读中的圆合
《我与地坛》《背影》读写结合课例片段三:
师:这些父母和子女的相处中,只有情感的错位吗?如果真是各有各的心思,我们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呢?
生1:我觉得两篇文章中儿子虽然表现出来不领情,但是也有对父母的爱的。比如《我与地坛》第15段,“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说明“我”也很关心母亲,不然的话不会一直关注她。而正是因为“我”其实很关心母亲,但是当时却没有表现出来,最后才这么悔恨和痛苦。
生2:还有第16段,虽然说“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看起来是母子都不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其实儿子是想让母亲骄傲才写作,而母亲只想儿子幸福,他们都竭尽全力地希望对方过得好,可是他们当时并不知道对方的想法……
生3:我觉得《背影》里,父子和解的基础不仅仅是爱。《背影》里有这一句“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年轻时的父亲是很权威的,所以儿子要离开他;年老的父亲是颓唐的,儿子也开始有了社会阅历……我不知道怎么说,就是父与子其实都经历了社会的捶打,才这么和谐相处。
师:你是不是想说,父子对人生达成了一致的共识。
生3:对。
……
师:大家都读得很好。这些文章里,人物的情感看似错位,不对等交流,实质都有相同的感情基础,这用术语来概括,就是“圆合”。(PPT呈现“圆合”的定义)明明圆合,却表现出错位,是遗憾;本来错位,最终圆合,是完满;希望大家都好好珍惜身边的爱,换位思考,让错位的感情冲突少一点,让圆合的默契多一些。
三、总结写作方法,在写作中应用
在课堂上对文章的“情感错位与圆合”进行充分讨论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情感的错位与圆合”的写作方法:即人物自身、人物与人物之间都存在着错位关系,包括人物自身的外在动作与内在心理错位,比如明明自己理亏,却对母亲发火,之后又感到懊悔;也包括双方的想法与行动错位,比如母亲希望儿子努力学习是为了他长大后拥有选择的自由,而儿子却以为母亲希望他努力学习是为了光宗耀祖……但最终,要让错位的关系圆合起来,误会要解开,双方从心心相错变为心心相通。
写作的难点是发现情感的圆合或者制造情感圆合的契机。大部分情感的圆合都是早已存在的,双方只是一时没有意识到相互的爱,只需经过一段时间后便能领悟,或者被对方的某种行为打动(比如《背影》中的父亲买橘子);但是有一些圆合是需要外力来推进的,比如离别(比如《我与地坛》)、比如疾病(比如席慕容的《从前的妈妈》)、比如意外的发现、比如误会的解开。设置情感圆合的契机,必须要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这样表现出来的情感才是真实动人的。
从学生的习作情况来看,他们能够初步掌握“情感的错位与圆合”这一种写作方法,普遍都能表现出亲子关系从错位到圆合,从误会到解开,从冲突到和解的过程。例如:
……那之后,妈妈总有意讨好我。比如桌面上那双觊觎已久的球鞋;又比如饭桌上我特别喜欢的小龙虾;再比如突如其来的郊游……我的内心在尖叫、欢呼!但是当我一看到她那张期待的脸,又想起她瞒着我的事,一股无名之气再次涌上心头。于是我总能在她正要微笑着开口的时候,忽然转身就走,或者掏出耳机戴上听歌,留她一个人尴尬地站着。我有时候会偷偷用眼角的余光去瞄她,看她是否还安好,她一看我我就赶紧转过脸,装作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我讨厌她偷偷要怀二胎,更讨厌我自己整天整天都想着她的事。当我打开语文书,看到课文里有个“弟”字,或有个“妈”字,甚至有个“家”字,马上就想起妈妈肚子里的孩子;当我听到路过的人提到“医院”二字,马上就开始担心妈妈会不会因为高龄怀孕进医院……当然,回到家后,我依然一副冷漠的样子。是她活该。
……有一天晚上,我忽然听到客厅的厕所有小声的呕吐声,断断续续,好像把心肝都要吐出来了。我躺在床上听着,想象她难受的样子,想冲出去抱住她,但是这时传来了她冲水、慢慢走回房间的声音。我的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
……
“以后等我和你爸爸走后,你就不会太孤单……”我听着妈妈摸着我的头轻声说,不知道这是谎言还是真心话。但这一刻我选择相信,即使不相信,我也会选择原谅妈妈,因为她有权利决定自己的身体与人生;但是,我最希望的是——如果什么时候她失去了我,还能有一个人代替我来照顾她。
这个片段是学生习作,由月考作文原稿修改脱胎而成。在月考作文中,作者也选择了“妈妈怀二胎”的题材,但是对于母子的行动与心理冲突并没有刻画得如这般细致。现在这一篇,由于聚焦在“各有各的行为,各有各的心思,但最终都得到了情感的圆合”,用母亲的讨好与“我”的拒绝、“我”的冷漠与牵挂、“我”想照顾母亲与母亲回房间等多重错位来表现母女冲突,情感呈现得更细腻;对自我心理的剖析也更真实。我们可以看出女儿有着自己的爱与怨;母亲也有自己的坚强与柔软,从人生的角度来说,这篇文章还原了更真实的人生与人性。
总而言之,亲情写作看似简单,实质困难。因为由于人的本能,亲情越无条件的存在,人们就越肆意对待甚至伤害;距离越近,越不注重观察与思考,从而产生心思各异的情感错位现象。假如能够在亲情名篇的讲解中引导学生找到“情感的错位与圆合”这个写作密码,他們就能够对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微妙情感有更深刻的认识,既在认识上有所提高,也能在写作上更上一层楼。
[作者通联:广州市广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