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理教学视角下的国内研学旅行研究现状及展望

2021-03-09王艳茹

旅游纵览 2021年1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

王艳茹

摘 要:随着研学旅行的提出,并逐渐被纳入中小学课程,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纵观研学旅行的发展史,可分为3个阶段:萌芽阶段、初步探索阶段、迅猛发展阶段;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概念、必要性、问题分析等方面;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研究区域缺乏空间对比分析。未来研学旅行研究可扩大广度,挖掘深度,从构建课程、研学旅行线路、全域研学旅行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深入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融合多种学科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加强案例分析,实现研学旅行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地理教学;研学旅行;教育旅游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孔子带领其弟子周游列国可谓是最早的研学旅行。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是研学旅行的真实写照。关于“研学旅行”一词,2013年2月2日《国民休闲旅游纲要》中已明确提出。2014年8月21日,《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16年12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旅行开始风靡教育界。研学旅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研学旅行是指任何旅游者出于文化求知的需要,在人生任何階段暂时离开常住地以独自出游、结伴等方式到异地开展的文化考察活动,旅游界学者一般采用这个界定。狭义的研学旅行是指在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下,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1]。两种定义都将学习置于“旅行”上,区别在于旅行主体、方式、目的地等不同。本文探讨的是狭义研学旅行。

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公布,地理研学旅行的导向性更加明显,地理研学旅行为锻炼和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提供了最佳途径[2]。对此,相关学术研究也层出不穷,尤其是2017年以来。但从整体来看,其研究深度不够、研究地域狭窄、研究方法单一。笔者以“地理”“研学旅行”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检索出570条结果。本文对其研究内容、研究地域、研究方法等进行梳理,找出不足,并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探寻新的研究方向。

一、研究现状

(一)时间维度

从时间维度进行分析,研学旅行的研究可以分为3个阶段:2012年以前为萌芽阶段,2013—2016年为初步探索阶段,2017年至今为迅猛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2012年以前)

在此阶段,并没有较成熟的学术研究成果,研学旅行一词也很少提到,但却有研学旅行的痕迹。如孔子带学生周游列国,堪称是研学旅行的先驱,徐霞客写下《徐霞客游记》,董其昌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陶行知的社会大课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研学旅行一词,但无疑印证了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2003年,我国首个“修学旅行中心”成立,该中心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并出版《修学旅行手册》,倡议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联合打造华东研学旅行文化游黄金线路。2006年,山东曲阜举办了“孔子修学旅行节”首个修学旅行节庆活动,借此弘扬中国儒家文化。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研学旅行逐步进入学校教育的课程视野[3]。2008年,研学旅行被广东省率先写入中小学教学大纲,并将其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此后,研学旅行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由试点到推广逐步开展。

2.初步探索阶段(2013—2016年)

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休闲旅游纲要》,明确提出“研学旅行”一词,而随着研学旅行相关文件的出台,将其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可见研学旅行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因此也吸引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人员,学术研究成果也逐渐问世。以关键词“研学旅行”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共检索出193条相关研究,以“地理”“研学旅行”为关键词共检索出41条结果。通过折线图(图1)可以看出关于研学旅行和地理教学下的研学旅行的研究都在增加。

从研究内容来看,此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研学旅行的概念、必要性、试点动员、政策支持等方面,涉及研学旅行产品的研究较少。宋娟(2014)从研学旅行的狭义概念出发,从教育角度探讨了研学旅行的必要性[4]。《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5]。郑勇(2014)以昆山为例,初步探索了研学旅行的具体实施方案[6]。滕丽霞(2015)从研学旅行的意义、目的、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更好地把握研学旅行发展的新形势[7]。张成(2015)从地理教学的角度,立足于学生实际,提出研学旅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8]。李万涛(2015)指出研学旅行将是世界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新途径,能让师生另眼看世界,让地理课堂更精彩,同时对研学旅行地理资源进行了探讨[9]。赵璧(2015)在分析了研学旅行的含义后,以湖北为例,对地学类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进行了探讨,这是此阶段学术研究中少见的研究方面[10]。丁运超(2016)从地理教学的角度分析了研学旅行的必要性,指出研学旅行体现了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助于地理新教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凸显了地理新课程的教育价值[11-12]。魏学峰、魏金星(2016)指出研学旅行是融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亲身体验、资料搜集、集体活动、同伴互助、文字总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13]。尤其是研学旅行与地理学科融合在一起时,既能让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体验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又能加深对自然和文化的理解。

3.迅猛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

在初步探索的基础上,此阶段不仅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研究内容也得到拓展。主要集中在研学旅行资源开发、组织实施等方面,不断强化研学旅行的实施途径和实施方案,在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影响因素分析、满意度调查、课程研发与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3]。

(二)空间纬度

2013年2月,教育部首次提出“研学旅行”,并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虽然研学旅行从小范围的试点逐渐向全国积极推广,但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省份,尤以城市中小学为主,学者对研学旅行的实地研究也集中在东部地区[14-19]。

(三)研究方法

对研学旅行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采用定性描述,其研究方法单一。近几年开始有学者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定量等分析法。钟兵兵等设置指标体系并使用SPSS23.0软件对研学旅行感知质量、中小学生核心素养、行为意向进行两两相关分析[20]。郭秀敏借助计量统计工具SATI,对国内研学旅行课程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了统计[21]。盛捷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初中地理研学旅行的实施现状进行了研究[22]。

(四)研究成果

筆者结合研学旅行发展的3个阶段,通过中国知网对相关研究统计分析,发现相关文献逐渐增多,2018年检索到434篇,2019年检索到576篇,研究学者不仅局限于旅游专业资深的学术人员,还包括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普通中小学教师及硕士研究生等。在检索到的文献中,受基金支持的研究论文约占半数,这也说明研学旅行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国家的支持。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理论不足,研究内容缺乏理论支撑

从论文研究成果和内容来看,多是对研学旅行政策解读、现状描述、问题分析及案例解析等方面的研究,缺乏地理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支撑,在一些硕士毕业论文中出现的理论支撑也多是与旅游专业相关的理论研究。因此针对地理教育教学下的研学旅行相关理论研究亟待加强。

(二)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多样化

纵观近几年地理教学视角下的研学旅行研究方法多是文字性的定性描述,主观性较强,缺乏说服力。少量的定量分析多集中在简单的数据统计等方面。随着研学旅行的发展,针对地理教学视角下的研究逐渐增多,仅靠文字分析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三)研究区域缺乏空间对比

从研学旅行的空间纬度分析来看,大多数学者对研学旅行的研究是单个区域,如浙江、江苏、安徽等省,缺少不同区域研学旅行的对比分析,从而很难发现各区域的特色及区域研学旅行中出现的问题,从地理教学的角度分析也不利于学生对中国疆域的整体认识,使学生研学旅行的收获打了折扣。

(四)研究深度不够

虽然研学旅行的研究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但从研究的参考文献来看,研究内容雷同较多,研究深度不够,基于地理教学视角下的研学旅行更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将地理教学和研学旅行进行深入探索,案例缺乏深入分析,也少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论述,在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也较少。

三、研究展望

(一)研究内容

1.加强研学旅行课程化建设的研究

研学旅行和普通旅游不同,不是简单的走出校门到别处看看。研学旅行是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一种校外教学活动,就像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学生的学校与课堂,另一头连接着广阔的自然与社会。因此,为确保研学旅行有序开展,必须使其课程化,设置为一门显性课程,按照显性课程的要求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建设,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较少,应充分加强。

2.加强研学旅行线路的研究

地理研学旅行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而研学旅行线路的设计尤为重要。线路选择必须遵守一定的程序,同时与学生课堂教材、学习目标、学情等因素相连接,在充分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多次甄选,才能使研学旅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研学旅行空间对比分析

地理教学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研学旅行作为走出学校的课堂,不应仅局限于单个区域。对不同的研学旅行目的地进行空间对比分析,找出特色,让学生亲自感受地理单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同时,对此的研究为研学旅行线路选择、活动设计提供了依据,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纯文本的描述使研究结果不具有说服力,通过定量分析,用数据说话,增加研究结果可信度。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应将两种方法相结合,避免单一的研究方法。

结合多种学科方法进行研究。由于地理教学下的研学旅行涉及教育学、地理学、旅游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因此可借鉴其他学科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将教育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相结合,更好地将课堂教学与野外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作用。5G时代已开启,将赋予各行业和社会生活数字化发展。研学旅行的研究完全可以借此机遇,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图表制作、模拟实验等。如利用地理学中的3S技术进行研学线路规划、学生活动定位等。

参考文献

[1] 李军.近五年来国内研学旅行研究述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7(6):13-19.

[2] 吴振华,袁书琪,牛志宁.地理实践力在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中的培育和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9(3):102-107.

[3] 赵建.基于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活动方案设计[D].汉中:陕西理工大学,2019:29-64.

[4] 宋娟,秦升阳,董峰.“中国高句丽史”课程开展研学旅行的探索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12):71-73.

[5]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8-08-21)[2021-01-15].http://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14-08/21/content_8999.htm.

[6] 鄭勇.“探寻水乡古韵传承江南文化”:昆山实践基地研学旅行课程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9):59.

[7] 滕丽霞,陶友华.研学旅行初探[J].价值工程,2015(35):251-253.

[8] 张成.立足学生实际,精心开展研学旅行[J].地理教育,2015(3):48-49.

[9] 李万涛.世界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新途径:游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7):20-21.

[10] 赵璧,王镝,陈刚,等.利用湖北优势旅游地学资源推进地学类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建议[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5(1):43-46.

[11] 丁运超,丁勇成.地理教学视角下的研学旅行[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7):69-71.

[12] 丁运超.基于研学旅行培育地理核心素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8):3-6.

[13] 魏学峰,魏金星.刍议提升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J].现代教育,2016(6):63-64.

[14] 纪花.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研学旅行发展策略探究:以扬州市为例[J].商讯,2019(33):1-3.

[15] 黎萍.南京市研学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6):76-80,18.

[16] 邱悦.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7: 23-43.

[17] 汪滢滢.南京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市场特征及产品开发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27-54.

[18] 高仁爱.基于ADDIE模型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以福州市小学阶段历史文化类型为例[J].林区教学,2019(11):115-117.

[19] 黄婧.基于武汉市研学旅行背景下的研学旅行实施初探[J].度假旅游,2018(9):1-2,7.

[20] 钟兵兵,曾泽鑫,史文倩.研学旅行感知质量与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系实证研究[J].地理教学,2019(11):58-61.

[21] 郭秀敏.近十年我国研学旅行课程研究现状:基于CNKI的计量统计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9(20):20-21.

[22] 盛捷.初中地理研学旅行的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8: 29-36.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课程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