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鲁木齐地铁站域文化沉浸媒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2021-03-09张洋胡益凤

旅游纵览 2021年1期
关键词:乌鲁木齐站点媒介

张洋 胡益凤

摘 要:传统的地铁站域文化已无法满足现代大众群体多样化的审美需求,以沉浸式、交互式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方式越来越受欢迎,基于此,本文对乌鲁木齐市地铁站域文化进行发掘,以沉浸媒介开发为突破点,使乘客获得更为舒适的乘坐体验,推动地铁站域文化的多向传播,在商业、文化上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氛围。本文立足于乌鲁木齐地铁站域文化开发的现状,试分析当前乌鲁木齐地铁站域文化沉浸媒介开发的可行性。

关键词:地铁;站域文化;沉浸媒介;乌鲁木齐

中图分类号:G122;G206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乌鲁木齐市地铁站域文化中沉浸媒介的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2010755047)”研究成果之一。

引言

乌鲁木齐市在新疆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优先政策扶持、辐射范围广的显著优势。以广告和公益标语为主的传统站域文化带来的收益较低,对乘客的吸引力下降。重新挖掘乌鲁木齐地铁站域文化的内涵,通过引入沉浸式、互动式的地铁乘坐体验来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

一、地铁站域与沉浸媒介

地铁站域是以地下半封闭环境为主构建异于地表建筑的特殊空间,以快速的通过性和流动性为主要特征,出行者在通道内部行走能明显感受到地铁空间带来的包裹性氛围,其半封闭性和有限性的特点给予媒介形式的特殊之处便是能够迅速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搭建使人融入其中的沉浸式环境。

沉浸式环境由多种沉浸媒介构成,沉浸媒介是泛众传播下的一种新的传播途径,源于沉浸传播,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下的媒介形式,基于泛在网络和智慧星球,对人类接收信息的方式、生产和娱乐方式带来变革[1]。新媒介形式的出现必然带来全新的媒介体验形式,引入具有沉浸式特征的媒介,依托当下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和大數据技术,可以带给大众不同于传统媒介的体验经历。

地铁站域沉浸媒介主要是指地铁站域内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灵镜技术(Virtual Reality,VR)等技术支持的具有沉浸特征的各种新兴媒介形态,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灯光、触觉等多样化形态,在半封闭的地铁媒介空间中传播、接收和处理各类信息,将沉浸技术与现实场景相结合,从生理和心理上打破单一的感官接触形式,实现共创共享的泛众媒介[2]。虽然沉浸媒介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但是其范围并不局限在以数字化技术为主导的新媒介。传统的媒介如纸质书籍、报刊、艺术品等与新技术搭配也可以成为具有新效应的沉浸媒介。

沉浸式媒介带来的独特体验与人的感官接受分不开。传统的媒介体验往往以单一感官接受获得体验结果,具有非全身性、假象性、断联性的特征。而沉浸式体验以全身体验为基础,通过多种新媒介的应用和融合,使体验者与环境融为一体,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效果,从而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体验者不仅大脑受到沉浸式刺激,由感官系统引发的其他系统都受到外部媒介的影响,处于感知下的行为系统也随之产生相关的互动行为。

二、乌鲁木齐地铁站域文化表现概况

地铁站域文化来源受制于所在地区文化,地铁作为城市的新地标和文化展厅之一,起到宣传城市形象、传播地域文化的作用,在西部风情文化旅游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幅员辽阔的新疆有着巍峨高山、奔腾河流、浩瀚沙漠和繁盛绿洲,世居新疆的13个民族共同守卫着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创造了绚烂多彩的地域文化。古时历朝历代对新疆地理物产、风土人情、自然景象的记录,极大地丰富了新疆的历史文化底蕴。唐代盛行的边疆诗歌以新疆风物为意像,描绘了许多不同于中原地区的风俗地貌。轮台、天山、楼兰、胡杨、大漠等组成了边塞诗歌的意象和符号。“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蕃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天山有雪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等诗句都充分展现了新疆独特的人文地理风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藏族史诗《格萨尔》有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称。新疆各族人民也以能歌善舞闻名于世,历史上的龟兹乐、于阗乐、伊州乐等乐曲,配上当地节奏明快、步法轻巧的胡旋舞蹈,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特色旅游产品。新疆的雕塑壁画也具有独特的艺术观赏性,如新疆拜城的克孜尔千佛洞、新疆库车的库木吐喇石窟壁画、新疆吐鲁番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都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中原流行的剪纸文化和年画艺术同各民族文化融合,出现了相同或类似的主题、题材和风格,孔雀、凤凰、牡丹花、石榴花、巴旦木花等纹样层出不穷,用以装饰建筑、服饰、刺绣、毡毯等。多元荟萃的新疆地区文化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作为省会城市的乌鲁木齐能够辐射全疆,吸收来自全疆和各地的不同文化,地铁站域所承载的文化形式因而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

地铁的受众群体较广,当其成为文化传播媒介载体时,其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影响力也会变强。地铁既具有人流量大、受众广的群众基础,又具有空间封闭性、外部影响小而内部时效性强的独特生态环境,使地铁站域文化成为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线。

三、乌鲁木齐地铁站域文化表现的问题

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在建成通车后,地铁车站内部设计仍有值得改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沉浸媒介形式单一

目前,乌鲁木齐各大地铁站内的文化宣传设施较少,文化传播媒介以广告橱窗、公益标语、车厢移动电视等覆盖式媒介为主,无论是地铁车厢内部还是站点通道,难以看见以虚拟电子设备为代表的沉浸式媒介。单一的媒介形式和设施容易使乘客产生审美疲劳,缺乏良好的乘车体验。驻留式站点和通过式廊道所具备的沉浸媒介形式不足,缺乏与之相匹配的现代设施,其无疑是目前乌鲁木齐地铁站域的显著问题。

(二)站域特色凸显不足

纵观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的全线站点设计,虽然在内部构造上采用新疆特有产物为设计原型,如天山雪莲、新疆油葵、新疆郁金香、绿洲白杨等特有植物,但带来的观感体验极为相似,站点与站点之间的差异难以凸显。同时,除了少数几个地铁站点与站名设计相符,如植物园站、体育中心站,大多数站点难以体现与站名相同或接近的文化属性。如果地铁无法依托沉浸媒介进行地域文化表达,地铁站域特色就凸显不足。

(三)媒介传播缺乏表现内容

目前,大多数地铁站点文化传播媒介缺乏对人文内容的关注和展现,泛商业化现象严重,不利于营造舒适和谐的地铁人文氛围。地铁站厅除去原有的公益标语,还未引入涉及民族交往、客居名人、西域历史、丝路风情等人文内容到地铁站域的文化建设中去。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其文化、历史乃至民俗都具有丰富的可挖掘资源,尤其在多民族文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乌鲁木齐地铁在此方面却应用不足。站点采用的覆盖式媒介缺乏展示内容,仅仅以商业广告和公益标语为重点,既没有展示当地的特色文化,又没有引进其他具有吸引力的表现内容,地铁站域文化显得极为单薄。

(四)地铁文化与城市精神关联不紧密

每一座城市的地铁文化主题都应该紧紧围绕这座城市本身的特色展开,传递这座城市的精神、人文历史等,同时也是这座城市文化实力的展示,离开了城市文化,地铁文化也无从谈起。作为乌鲁木齐的首条地铁,走进一号线就应该像走进乌鲁木齐的历史文化长廊,显然在这一方面,乌鲁木齐地铁表现并不让人满意。

四、乌鲁木齐地铁站域文化沉浸媒介开发策略

(一)引入沉浸传播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场景

沉浸媒介以大数据、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为依托给人带来“沉浸”式体验感,从最初的电视、广播等为人带来某种单一感官的沉浸,到如今互联网、物联网,甚至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实现人的多重感官的沉浸[3]。

当前可采用的“一站式”沉浸技术诸如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显示屏、投影画廊、炫彩光柱、橱窗灯柜、电子互动屏等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浸媒体”形式,能够有效吸引乘客注意力,并促进乘客主动融入由此构成的沉浸空间,从而获得与众不同的身心体验。另外,现代科学技术诸如AI、AR、VR等虚拟现实技术的植入,让大众化的地铁空间成为具有信息、智能和个性化的交往空间,增强乘客与地铁的交互性显,从而达到现实和虚拟互融的局面。

沉浸媒介在构筑站域文化场景时,除了引入沉浸技术,还应对地铁站点自身的独特文化进行发掘和表现。有效利用公共空间融入,通过提取周边地域文化各种设计元素,如建筑、植物、工艺、雕塑、壁画等,从而营造符合当地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沉浸式文化场景。乌鲁木齐地铁可借鉴北京、南京、西安等地在城市地铁建设中应用特色文化墙模式,将新疆的巴扎文化、西域风貌、民族风俗、丝路情韵等独特内容以通道壁画、橱窗展览、灯光投影等媒介形式表现出来,让每一位乘客都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一站一景形成乌鲁木齐独特的地下世界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而每一处地铁站点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符号。地铁站域文化的开发离不开站点自身的建设和发掘,在多种媒介技术的支持下,表现站点的文化独特性。

乌鲁木齐一号线各大站点现有的媒介形式主要是广告橱窗,对此,在每一个站点应采用不同的媒介形式,表现不同文化内容。例如,国际机场站,该站点以天山雪莲为设计原型,在站内文化的表现上可以注重对天山雪莲相关内容的挖掘。一方面,站内文化不仅仅是植物自身的样貌展现,与此相关的文学作品、艺术雕塑、英雄楷模皆可成为其表现内容;另一方面,展现的媒介形式除了传统的橱窗、壁画,还可以引入雕塑、展板、LED互动屏、AI设备等形式,将各种媒介形式高度融合,使乘客可以感受多种媒介的文化熏陶。

(三)以地铁车厢为载体构建沉浸专列

地铁车厢在运行期间为封闭性空间,运用内外包装打造不同于传统地铁的车厢模式,在引入沉浸技术的同时实现全方位沉浸,让载有乘客的车厢内外部覆盖各种图案、广告、文字等,甚至可以在车厢内部进行微型展览。此类沉浸专列,以地铁车厢为载体,在车厢内外壁覆盖文字、图案、符号、涂鸦等,无论是身处车厢内部还是从外部进行观看,都可以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

因此,乌鲁木齐地铁应立足于本土,展现其自身丰富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习俗。沉浸媒介可以选取某节车厢或整列车体,打造独特的旅游文化列车。新疆少数民族本身具有传奇的史诗记载,也可成为地鐵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引入该题材,在展现新疆特色的同时又能进行旅游宣传,实现商业与公益的链接,为新疆民族发展带来经济效益。

(四)扩充地铁人文因素,以线上线下双模式营造地铁人文氛围

纵观国内地铁发展现状,地铁空间内容的表现形式仍偏向商业化,对有关人文主题的内容发掘力度不够,由此呈现的问题是地铁发展传播的公益性和文化性势弱,难以为提升地铁和乘客文明程度发力。

地铁扩充人文因素,具体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5个方面,立足新时代新疆发展战略规划,广泛吸收其他城市地铁发展经验,以文化为主体,表现乌鲁木齐市的人文素养和社会氛围,以地铁带动城市发展。在引入各类沉浸媒介的基础上,让地铁真正成为城市的文化传播载体。

在打造地铁人文因素的同时,可采用线上线下双模式同时进行。传统的线下模式是对地铁站域人文因素的开发和展现,当线下发展逐渐饱和或发力不足时,开始转向线上模式,依托当前互联网流量热点,通过App、短视频、小程序等,把地铁人文话题引向更广的层面和更多的受众,以线上促进线下,线下反哺线上的双模式营造地铁人文氛围。

五、结语

本文通过探索乌鲁木齐地铁站域文化沉浸媒介开发的可行性与现实性,以期激发经济增长,推动城市交通、商业、文化的迅速发展。同时,民族多元背景下的地铁站域沉浸媒介的体验式传播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能有效提升文化传播的力度。沉浸媒介在地铁站域文化的推广和应用使乘客全方位地融入所展示的站域文化之中,与之产生交流、沟通和共鸣,契合大众的体验化诉求。新媒体的运势而生,也为地铁和城市文化的紧密关联提供了载体。

参考文献

[1] 李沁,熊澄宇.沉浸传播与“第三媒介时代”[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2):34-43.

[2] 严建伟,刘韦伟.沉浸媒介:地铁站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J].中国编辑,2019(8):87-91,96.

[3] 郭定岗.沉浸传播下沉浸媒介对人的异化研究[J].视听,2019(4):179-180.

猜你喜欢

乌鲁木齐站点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基于Web站点的SQL注入分析与防范
2017~2018年冬季西北地区某站点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书,最优雅的媒介
首届欧洲自行车共享站点协商会召开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怕被人认出
2008—2014年乌鲁木齐主要污染物变化特征分析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疆首条ETC车道落户乌鲁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