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

2021-03-09

关键词:指标体系劳动院校

张 铭

(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独有的存在方式,定义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劳动是实践的最普遍表现形式,对于人的意义同样深远而广泛。恩格斯指出劳动在从猿进化为人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不仅创造一切财富,满足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需要,还成就了人的存在价值。可以说,劳动素养理所当然在人的核心素养中占据重要地位。劳动素养内涵丰富,曲霞、刘向兵等认为劳动素养包括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态度、劳动品德、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1]。劳动素养的提升可以通过劳动教育来实现。劳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主题和教育任务:它既是一项教育内容,又是一种教育手段;既有德育功能,又有智育内容;既有理论层面,更有实践层面。劳动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直接的目标在于提高国民的劳动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劳动教育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获得了和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同等地位,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师范院校一方面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基地,其劳动教育工作落实情况关系到整个国家的人才培养质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师院校开展劳动教育面临着很多新任务、新挑战,在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目标不明晰、内容不具体、方式不灵活、机制不顺畅等方面,其原因就在于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师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和原则

建国以来,我国的劳动教育呈现出历史变化大的特点:“新中国成立70年的教育方针政策中,劳动教育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初塑时期、政治化时期、现代化初建时期、转型发展时期、整合发展时期、新时代发展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2]与之相对应的劳动教育内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实施路径更加科学,体系更加完整。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不能缺乏理论与政策方面依据,并应在此基础上明确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高师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构建的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具体来说,在有关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劳动素养的要素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一系列成果。

首先,新时代的劳动形式发生了变化。劳动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复杂和隐性。劳动由马克思所处工业化时代的“制造性劳动”渐渐向非生产性、服务性劳动和非物质性劳动转化。

其次,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一定智育性质,这种外向性目标指向的是生产劳动本身;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是以劳动形式为手段开展教育,这种内向性目标指向人精神层面的提升和完善。班建武认为“劳动教育不单是简单的体力锻炼,更是一种正确劳动价值观的积极引导”[3]。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应当包括劳动知识技能的教育、劳动实践活动实施、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三个方面。

再次,新时代的劳动素养构成要素发生了变化。新时代,由于对于劳动本身有了新的理解,进而引发劳动教育的目标、功能等都发生了变化,劳动素养的构成要素也必然发生了变化。劳动素养包括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知识技能以及劳动实践与习惯等方面。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政策依据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了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并要求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首要目标,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弘扬劳动精神,利用多种渠道、方法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2015年12月,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2017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也强调要引导学生践行知行合一,规定了劳动教育应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体力与脑力结合。在高校,全面落实劳动教育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檀传宝指出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受教育者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外在创造力等素养”[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20日)明确了劳动教育总体目标是:“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5]

(三)新时代高师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新时代高师院校劳动教育评价应以预定的培养目标为基准,服务于人才成长的内在需要和外在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通过细化、量化方式进一步分类设置具体详细目标。评价指标的目标越明确对于引导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引性就越强,同时,在评价上操作性也会更强。

2.全面性原则。高师院校劳动教育是一项综合系统性工作,对其评价应力求做到全面。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状况、教师劳动教育教学条件与能力状况、学校其他劳动教育状况都应整体纳入评价内容。

3.多元化原则。在评价主体上,要主张有更多的人成为评价主体以实现评价的全面客观目标;在评价方法上,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评价性质上,坚持科学评价与人文评价的统一,注重把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相结合。

4.科学性原则。劳动教育的评价是复杂立体的过程,其中许多评价内容的内隐性强,评价难度大,这就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提出了要求,真正把握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指导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同时,高师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教育教学一般规律和学生成长的内在规律,其构建需按照科学规划、实施、评价、修订、动态调整的理路扎实推进。

二、高师院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指标分析

根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政策依据,本研究有关的新时代高师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有学生劳动素养、教师劳动教育教学条件与能力、学校其它劳动教育状况等3个一级指标,并设12个二级指标和30个观测点。

(一)学生劳动素养

学生劳动素养提升是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占核心位置。对于高师院校而言,师范生劳动素养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劳动教育的延续性和持续性,因此,对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可以有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品质、劳动知识技能、劳动实践和习惯等4个二级指标。

1.劳动价值观。劳动价值观是劳动素养中最核心要素,并直接决定了劳动素养的其他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多元文化和消费主义思想影响,一些淡化劳动,只看重物质享受,崇尚腐朽生活方式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人瞧不起劳动,不愿意劳动,功利主义和投机取巧思想蔓延,究其原因就是其“劳动成就人的本质”的正确劳动价值观出现了扭曲,从而丧失自我价值。

2.劳动情感品质。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劳动素养高的人不仅能劳动、会劳动,还能好劳动,对劳动有一种自发的喜爱。“好逸恶劳”是恶习,劳动教育就是要改变恶习,达到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目标。同时,劳动是一个需要克服身体与心理困境的过程,需要较高的忍耐力。

3.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知识和技能可分专业和日常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中的体力支出占比越来越小,智力支出占比越来越大,知识与技能的储备作用越来越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需求越来越高。高师院校学生无论学习什么专业,最终都要服务社会发展和生产需要,在搞好理论学习的同时,应注重实用知识技能积累,认真参加专业实习实训、产教融合、志愿服务和创新创业等活动。另一方面,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劳动知识与技能状况也是反映其劳动素养的重要部分。

4.劳动实践和习惯。劳动素养最直接的外在表现是劳动实践和习惯。在专业上,学生实际参加劳动实践的量和质是衡量其劳动素养的直接指标,不仅参加劳动的量多,还要质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学生劳动习惯能很好发现其劳动素养状况。

(二)教师劳动教育教学条件和能力

教师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体和主导作用,是劳动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教师自身劳动素养、对待劳动教育的认识和态度、实际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的能力都直接影响劳动教育工作效果。

1.教师劳动素养。“学生一杯水,教师一桶水。”教师劳动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效果。教师劳动素养的评价主要观测点也是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品质、劳动知识技能、劳动实践和习惯等四个方面,但这些方面的要求都应比学生标准要更高。

2.教师劳动教育意识。教师劳动教育的意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师关于劳动素养在学生整个核心素养中的位置的认识;其次是教师对于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作用认识;再次是教师对最新有关劳动教育的政策掌握情况。

3.教师劳动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劳动教育教学能力可分为教育教学设计能力、组织能力和评价能力等。劳动教育教学设计能力既体现在将劳动精神培育和劳动知识技能传授贯穿在日常课堂的教学中,也体现在专门的劳动教育教学中,包括理论方向的和实践方向的。劳动教育教学组织能力体现了劳动教育的艺术性,不仅能教会学生劳动,还能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热爱劳动。劳动教育的评价能力是指教师洞察、鉴别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态度、劳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个性化差异能力,并能根据评价结果的差异实行精准施策、因材施教。

(三)高师院校其它劳动教育状况

对高师院校其它劳动教育工作状况的评价需要从学校的劳动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具体有关劳动教育的制度制定情况、机制运行与资源整合情况、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与资源开发情况、劳动教育活动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1.学校教育理念与办学宗旨对劳动教育的融入度。学校领导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状况和重视程度是一个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的第一影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校主要领导者有关劳动教育的意识,具体可反映到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方案、教职员工劳动教育的意识以及全校整体劳动教育氛围等方面。

2.有关劳动教育的制度制定与运行状况。制度既是对以往工作经验的总结提升,又是对以后工作的指导和约束。光有数量还不行,制度的一贯性和联动性是制度整体效应发挥的关键,这就需要在学校顶层设计的指引下科学制定,从而使得各有关劳动教育的制度互相协调,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3.劳动教育的机制运行顺畅度和资源整合度。劳动教育是一项立体和复杂的工作,需要学校许多部门联动完成。各部门之间工作相互配合、机制运行顺畅是搞好劳动教育工作的关键。另外,劳动教育不同于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需要动用学校更多教育资源,这必然要求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确保经费保障有力和实际投入充分。

4.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与资源开发状况。高师院校劳动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的形式来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能够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明确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等。同时劳动教育需要一定的场所和载体,这就需要高师院校进行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劳动教育课程教材和教辅资料的编写、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劳动教育的研究、校外劳动专家的评聘等。

5.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状况。劳动教育活动是劳动教育的最外在表现,也是劳动教育评价的最显性指标。劳动教育活动的评价要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考察。数量是指一段时间内整个劳动教育活动的数量,同时还可以考察其形式的多样性。就劳动教育的质量方面来说,优质的劳动教育活动一个直接的外在要求是学生接受程度高,同时还要求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强,活动具有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效果明显等内在要求。

三、高师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分布与应用

高师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维度多,结构复杂,在实际应用与操作中要合理分配指标权重,以精准实效为目标,注重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和科学性。

(一)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布

就3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布来说,学生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最终成果体现。学生劳动素养应当占50%。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关键,故教师劳动教育教学条件与能力占20%。劳动教育除了教师和学生的直接参与外,还会涉及学校其它方面,这些作用具有基础性保障性,学校其它劳动教育状况占30%。其它各二级指标权重见表1。

表1 高师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二)新时代高师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要求与展望

本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运用中要定性与定量考察相结合,在具体形式上要灵活、多样、科学,可以采用问卷、访谈、走访、测试等多种形式;评价主体需要多元化,坚持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以客观评价为主,对主观指标的评价,也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尽量使用评价工具、量表等手段,以实现提高主观评价准确性的目标;对学生劳动素养的考察要体现动态过程,从而有效考量学校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本研究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经过探索创新,根据一般情况,通过顶层设计的不断优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细化完善,构建了新时代高师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并初步设定了权重。后续研究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类型和具体实际情况对评价各级指标、观测点进行修正,并对权重进行调整。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合理制定和编制一系列科学问卷等调查工具并进行实证检验将是进一步落实劳动教育评价制度的关键。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劳动院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热爱劳动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