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中国农地流转发展脉络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视角的分析
2021-03-09费罗成
高 瑞,费罗成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20世纪80年代,中国全面实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确立了两权分离基础上农户承包经营的农业耕作模式[1]。这种小规模的耕作模式出现农地细碎化、农业生产效率低等弊端,同时农村大量劳动力渐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剧了农地闲置,农地流转成为解决农户经营困境的有效途径。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农地流转。在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农地流转仍面临制度不完善、法律不健全、产权不清晰、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成为制约农地流转发展的“瓶颈”[2]。
近年来,学界从各个方面展开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以“农地流转”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2 870篇(截至2019年6月17日)。其中,不乏农地流转相关文献综述,主要包括农地流转受阻成因、农地流转模式、农地流转意愿、农地流转市场、农地流转影响因素等方面。如黄建伟等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对近20年知网期刊数据库中农地流转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与展望[3];韩国明、朱侃借助知识图谱对CSSCI来源期刊相关论文进行分析,研究农地流转的热点主题和演化路径[4]。
虽然已有研究推动了农地流转的实践进程,但学界研究具有动态性,有必要适时进行回顾梳理,为政策改进提供借鉴。鉴于此,本文以CSSCI来源期刊为数据来源,揭示21世纪以来中国农地流转发展脉络,通过可视化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示该领域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特点,以期了解以往学者的研究重点和热点,揭示农地流转发展脉络。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为提高研究有效性,首先需确定与本研究相适的检索词。实践过程中,农地流转相近的用词很多,包括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流转、农用地流转、农地使用权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经营权流转等。若以“土地流转”或“农村土地流转”为检索词则范围过广,土地或农村土地还涵盖了林地、园地、建设用地等土地类型;后几种称呼更多体现农地流转的产权意味,若以此检索,则文献内容多偏向法学视角,研究范围过窄。“农地流转”虽不能涵盖所有相关文献,但各种观点、视角均有涉及。故确定检索词为“农地流转”,以主题搜索,在文献篇名、摘要和关键词中提取检索词。为避免混淆,界定本文“农地流转”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经营权)的流通与转让。见表1。
表1 文献搜索结果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CSSCI来源期刊,以“农地流转”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并设定检索时间为2001—2018年。将检索到的1 237篇文献全部标记,人工删去“期刊总目录”“卷 首 语”“导 读”“论 点 摘 编”“时 事 点 评”以 及重复文献等无效记录,获得有效文献1 034篇。
2.研究方法
CiteSpace(Citation Space,引文空间)软件,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来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得到的可视化图形则称为“科学知识图谱”[5]。国内对科学知识图谱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有图书情报领域和管理领域,也涉及医学、教育学、信息科学等。CiteSpace功能强大,主要用于文献共被引和主题的共现分析等。本文借助CiteSpace对CSSCI来源期刊中近17年“农地流转”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作者、机构等的共现分析,以把握21世纪以来中国农地流转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3.研究结果
(1)总发文量分析
图1 2001—2018年农地流转研究发文量分布
据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分析,2001—2018年以“农地流转”为主题的文献数量为2 694篇(数据截至2019年6月17日),其中CSSCI来源期刊收录的文献数量有1 237篇,总体发文数量保持较高水平(图1)。总体上看,农地流转的研究文献早期较少,自2001年起逐年上升,在2011年出现小高峰后略有回落,后又逐步趋于稳定。学术论文的总发文量和CSSCI来源期刊发文量走势一致,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近年来始终保持高位水平,表明农地流转研究被越来越多学者所关注。从数量来看,总发文量从2001年的7篇达到2014年的267篇,增长了37.1倍,而CSSCI来源期刊收录论文从2001年的2篇达到2017年的124篇,增长了61倍,增长趋势明显。此外,从学科视角看,农地流转研究主要分布在农业经济(66.13%)、法学(8.39%)、社会学(3.41%)、公共管理(0.81%)等领域,表明农地流转研究为多学科共同关注但集中于农业经济方面。
(2)作者发文量分析
以研究文献第一作者为检索条件,对2001—2018年间发文量超过4篇的作者及其发文量进行统计,揭示农地流转的研究作者分布情况(表2)。
经检索发现,大部分“农地流转”文献作者的文献量只有1篇,其余多集中在4篇,但也不乏部分活跃的作者,文献量在10篇及以上。胡新艳、罗必良、洪名勇和匡远配等学者在农地流转方面研究成果丰硕,取得了不俗成绩。不同学者在各自研究领域有其倾向的研究方向,经过长期积累后形成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胡新艳等较多从农地产权方向关注农地流转问题[6-8];罗必良等侧重从市场、制度等方向关注农地流转问题[9-10]。
表2 2001—2018年发文量4篇以上作者及其发文量
(3)作者共现图谱
在CiteSpace的节点类型(Node Type)中选择作者(Author),得到作者共现图谱(图2)。该图谱可以识别农地流转研究领域核心作者和主要作者群体,并通过这些作者的研究成果把握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动态发展。图中节点大小代表作者(不一定是第一作者)出现次数,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从图中整体来看,农地流转文献的作者较分散,联系不紧密,较集中的人员通常是隶属同一机构的,说明作者之间的合作跨度小。从作者个体来说,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罗必良、胡新艳和匡远配。围绕核心作者往往会形成作者群体,如以黄贤金为核心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作者群体和以罗必良为核心的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作者群体等。
图2 2001—2018年农地流转研究作者共现图谱
(4)研究机构图谱
在节点类型(Node Type)中选择机构(Institu‐tion),可以得到研究机构图谱(图3)。图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机构,其大小表示机构的出现次数即发文数量的多少;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机构的合作关系,合作关系越密切,连线越粗;节点的年轮结构代表发文的时间,颜色由深蓝向深红过渡,表明时间由远及近。
不同机构研究程度有所差异,从图中可以看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其次是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各机构之间的连线少且分散,说明各机构在农地流转研究领域联系较弱。此外,多数高校不同院系对农地流转研究均有涉猎,如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文法学院,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和地理科学学院。
图3 2001—2018年农地流转研究机构图谱
合并二级机构后,表3中列举了出现次数排名前24的机构,发文量在11篇及以上。其中华南农业大学发文量最多,达81篇,其次是南京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分别为70篇和64篇,是农地流转领域发文最多的三个研究机构。发文数量前五的机构发文量占所有机构发文量的46.89%,发文量在20篇以上的机构发文量占所有机构发文量的67.46%,说明农地流转研究集中在少数研究机构,其他机构也有涉猎但有待加强。
从研究机构所在区域看,多集中于中部和东南地区,江苏省、河南省和湖北省是发文量较多的区域,西部仅新疆省较活跃,东北地区仅黑龙江省发文量较多。这一地理分布说明农地流转研究领域的学者大多来自中东部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这与学界成果较多以中东部地区为研究区域相符合,也与中东部地区农地流转活动较活跃相符合。
表3 2001—2018年农地流转研究发文排名前列的机构
(5)关键词共现图谱
关键词是文献主题的精炼概括,可以揭示该研究领域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节点类型(Node Type)中选择关键词(Keyword),并提取每个时间切片内频次排名前50的关键词,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图4)。
图4 2001—2018年农地流转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4的模块值(Modularity Q)=0.482 1>0.3,说明划分的网络?结构是显著的;平均轮廓值(Mena Silhouette)=0.561 3>0.5,表明聚类是合理的,图谱的绘制效果较好。总体上看,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共形成了12个聚类。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聚类,颜色由蓝色的冷色调向红色的暖色调过渡,表示从早期向近期的时间变化。多数聚类联系较密切,表明农地流转研究主题较集中,学者们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视角研究,表明农地流转领域多学科交叉的特征。
表4 农地流转主题相关文献高频关键词
图谱中节点越大,关键词频次越高,代表该关键词在该领域的研究热度越高,而中介中心性可以用来描述相应关键词在网络中的重要性,中介中心性高说明该关键词在较多对象间起中介作用,相应地重要程度高。综合来看,农地流转领域的研究热点是“农地流转”“土地流转”“影响因素”“农村土地流转”“交易费用”“规模经营”“农地”“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农地制度”“三权分置”和“农地确权”。
进一步结合施引文献发现,“影响因素”研究是农地流转领域一直以来的热点问题,主要关注农户意愿和行为影响因素、区域影响因素比较、农地流转价格影响因素等[11-14]。“交易费用”研究主要关注交易费用的降低、交易费用的效应、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等[15-17]。“土地承包经营权”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三权分置”、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机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2,18-21]。“规模经营”研究主要关注规模经营绩效、流转规模的影响因素、规模经营模式等[22-24]。
可见,围绕农地流转主题衍生的热点分支扩展,且各个热点之间相互联系,呈现出内容的多元化与时代性特征。
(6)突现关键词分析
农地流转文献的突现关键词可以反映某一时间点前后的研究热点变化,侧面反映农地流转政策实践的变化,是整个研究的重要节点。结合关键词突现结果(Burstness)和农地流转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得出突现关键词和突现年份(表5)。
表5 农地流转突现关键词及突现年份
“农地流转制度”与“农地使用权”是研究农地流转问题不可回避的重点。土地承包经营权还未正式立法确定前,不乏对农地使用权的探讨,而2002年和2005年是《农村土地承包法》与《物权法》出台的关键时期,法律成果形成之前必然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广泛讨论。
随后,“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政策也推动了学界对农村土地“确权”的思考,引发学者的广泛关注。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承包经营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25]。随后,学界开展了一系列探讨,如严冰肯定了新一轮“确权”对农村集体产权低效率问题的积极作用,认为其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改革逻辑的延伸[26];郑建华阐述了农地确权与农地流转的良性互动机制[27]。当然,学界对确权产生的影响争论不断[28-29],政府同样也在关注其研究动向,具体研究和实践结果有待时间去检验。
2013年、2014年,“家庭农场”“三农问题”关键词开始频繁出现,成为农地流转研究领域的热点。早在2004、2005年,就有学者对美国和日本的家庭农场制进行比较,以期为我国农地流转提供指导[30]。此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也为家庭农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2013年一号文件首次出现“家庭农场”,中央鼓励和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随后,学者对家庭农场开展了多维度的研究,认为家庭农场是突破农地流转困境的一种关键路径[31],成为农地流转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
2015年,“三权分置”制度成为研究热点。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正式提出“三权分置”,指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确定“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实行三权分置”。随后,学界开展了多方面探讨,有学者从法学角度对“三权分置”法律关系进行阐释[32],也有学者对试点地区“三权分置”的具体实现形式进行总结分析[33],还有学者对农地经营权流转价格进行评估来说明实际流转价格的合理性[34]。
(7)时区演化图谱
时区图可以直观反映农地流转研究领域前沿及热点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化路径,进而预测未来农地流转的发展方向。具体来看,21世纪以来中国农地流转领域关键词的变迁脉络,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农地流转研究的演变脉络(图5)。将时区图大致划分为2001—2006、2007—2012、2013—2018三个阶段,并结合施引文献归纳出各阶段农地流转研究的主要特征。
早期阶段(2001—2006年)。这一阶段农地流转研究刚刚起步,研究领域大多集中于农地流转现状、障碍和对策的探讨[35-37],核心在于建立农地流转市场机制。这一时期中国农地流转市场仅具雏形,处于初级阶段,宏观的制度环境和产权因素被视为推动农地流转的关键[38]。而农地流转市场发育迟缓的产权制度瓶颈是中国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不完全性造成的,以物权理论规范和法律制度建设才能克服农地流转困境[39]。除农地流转制度性障碍被广泛提及,学者同时关注到农户行为与意愿对农地流转机制与模式选择的根本性影响,表现在相应的人力资本异质性和区域差异性作用下,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可能性的定量研究[40-41]。总体而言,这一阶段是以农地流转现状和问题为基础,偏于宏观视角的制度、产权、市场的对策路径探讨阶段。
发展阶段(2007—2012年)。除延续以往农地流转动因和机制的研究外,逐步转向农地流转市场初步健全基础上的制度创新和实践效率的考察。王家庭等分析了土地流转的制度创新模式,主要有江苏模式、安徽模式和广东模式等[42];黄延延认为股权农地与保障农地结合的农地制度创新,既能提高农地的流转收益又能兼顾农地的保障功能,可促进农地流转进程[43]。李孔岳对农地流转交易费用考察发现农户行为与政策的不确定性影响效果显著,实物资产专用性和人力资本专用性的影响有限[44]。农地流转实践取得一定成效,相应地学界关于农地流转绩效研究也逐渐发展。此外,学者关于农地流转影响研究的观点更加丰富。在农地流转滞缓背景下,农户“半工半耕”兼业特征显著,农地流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生计、土地利用变化等产生的影响[45],进一步加深了农地流转工具性的认识和提高了农户深层次福利制度安排的实践性。这一阶段,农地流转研究内容分支扩展,研究区域覆盖拓宽,研究方法大多采用计量方法、模型构建,基于区域实证调查所得数据,从定性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转变[46-48]。
深化阶段(2013—2018年)。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土地经营权流转、土地确权、“三权分置”、家庭农场、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等成为该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如蔡为民等运用中国2000—2014年间数据研究证实城镇化促进了农地流转,但农地流转对城镇化的推动效应不显著[49];夏玉莲等阐述了农地流转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应推动中部地区、粮食主产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农地流转[50]。同时农地流转研究与减贫、新农保、农业补贴等前沿政策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性不断加深[9,51-53]。农户行为层面的研究则更多嵌入社会文化基础中进行考量,深刻认识到乡土社会的非正式力量存在的合理逻辑[54,55]。农地流转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取得显著成效,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三权分置”背景下的乡村治理体系同样深受影响。此阶段,农地流转研究视角趋于多元化,研究内涵更加广泛而深刻。在社会经济快速变化而时代变迁缓慢的大背景下,农地流转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整体的延续性与局部的创新性。
图5 2001—2018年农地流转研究时区图
三、结论及展望
1.结论
本文以2001—2018年CSSCI来源期刊收录的农地流转文献为样本,结合知识图谱和施引文献对农地流转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可视化研究。研究表明:
(1)“农地流转”“影响因素”“交易费用”“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农地制度”和“三权分置”等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和重要程度相对较高,是农地流转领域的研究热点。
(2)农地流转研究的学者分布较分散,联系不紧密,较集中的学者通常隶属同一机构,且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少数学者。此外,农地流转研究成果大多来自中东部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研究区域以中东部地区为主。
(3)农地流转时区图揭示了农地流转研究的演化路径,自21世纪初农地流转研究历经早期、发展、深化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研究主题多元化、研究视角多样化、政策导向化的特征。
2.展望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综合国家政策发展态势,中国农地流转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为:
(1)农地流转研究从数量特征上看,将继续保持平稳上升的特点,仍将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从内容上看,农地产权与制度研究、农地价格与市场研究、宏观目标研究(如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和微观对象研究(如影响因素、农户)是主要的研究方面。
(2)农地流转研究的主要作者群体优势仍将保持,且处于前沿的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关系会越发紧密。随着人才流动,由前沿机构形成的大量人才扩散带来的作者个体之间紧密联系的趋势将越发明显。
(3)农地流转研究发展趋势呈现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农地流转经早期阶段的政策允许、发展阶段的法制建设以及深化阶段的“三权分置”,已经较为成熟,相应地农地流转学界研究也经历了这一发展过程。现阶段,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是我国城市和乡村面临的主要任务,也将成为农地流转领域的研究重点。为此,需要进一步关注政策的延续性,联系学界研究与政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