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畜牧业热点事件盘点(一)
2021-03-09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猪业盘点
2020 年国内生猪价格走势较为曲折,生猪行情的涨跌幅度之大与2019 年不相上下,而造成年内行情大跌大涨的原因除了供需层面外,还有数次突发事件的影响,而这些突发事件亦成为业内聚焦的热点话题。
新冠疫情
作为一把双刃剑,新冠疫情导致了2020 年1-2 月份猪价的快速攀高,中国外三元猪出栏均价一度问鼎“40元”大关,成为上半年猪价的最高点。但是在生猪调运恢复正常之后,猪价便开启了下滑通道,2020 年上半年,猪价持续深跌长达三个半月,全国均价由最高点的39.92元/千克降至26.50元/千克,降幅高达50.64%。
受新冠疫情影响,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 580.00 亿元,同比下降19.00%;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 082.00 元,比上年同期名义下降8.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2.50%,而体现在生猪行业上,则是屠宰企业开工率的大幅下滑。据卓创数据统计,2020年1月国内重点屠宰企业开工率同比降幅高达28.80%,2月份同比降幅收窄为21.38%,进入3 月份,学校、企业、各类娱乐场所才陆续复工,终端市场百废待兴。
南方水灾
进入2020 年,北方大场复产初见成效,多省生猪、能繁母猪存栏量触底回升,其中东三省、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等部分主产区生猪存栏增速明显,上半年多数集团猪场生猪出栏量已实现月度环比递增。
南方复产工作推进相对缓慢,而且今年雨季呈现时间早、跨度长、雨量大等特点,自2020 年6 月份起,江西、福建、安徽、湖北、四川等南方多省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虽然南方较为严重,但北方产能持续且大量的释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且生猪存栏增加量已基本填补,甚至超过了南方的供应缺口,这也就导致截止到2020 年9月底,卓创样本调研的重点省份生猪存栏损失占比已收窄至44.70%左右。
四川“解禁”
2020 年8 月31 日,四川省成都市提出了重新开放省外猪“点对点”入川的相关事宜,9 月6 日,文件正式出台,符合条件的外省猪源可“点对点”进入四川市场。然而省外猪的合法进入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生物安全方面的考虑,四川只是开放了屠宰企业较为集中、屠宰量较大的成都市,其他地市依然禁止省外猪合法进入。虽然四川未完全开放,但对猪价依旧造成了较为明显的波动,省内规模场降价走量,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四川就褪去了高价的光环,与省外价差缩小至合理的范围内。
进口冷链食品严控
由于国外新冠疫情形势严峻,导致近期进口冷链食品核酸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目前已波及山东、天津、上海等多个省份,涉及产品范围从海产品到畜禽肉类产品,2020年11月9日,国务院印发《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由于进口冻肉的严查,国内部分冻库处于封库消毒状态,加之疫情风险较高,经销商拿货积极性下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鲜品的走货速度,进入11月份,国内多地屠企开工率明显上升。
中南大区联防政策
2020 年11 月19 日,《中南区生猪调运管理办法》出文,将于11月30日起正式实施。政策规定,要全面禁止非中南区的生猪(种猪、仔猪除外)调入中南区,中南各省(区)之间原则上不进行生猪(种猪、仔猪除外)跨省(区)调运。但同时规定,当区域内生猪及生猪产品供给不足或突发紧急情况时,可以启动生猪“点对点”调运,并优先实施区域内生猪“点对点”调运。“点对点”调运的直线距离,原则上不超过1 000 km。
从中南大区的自身供应情况来看,目前产能虽有所恢复,但在多数情况之下,仍需要省外猪的支援,而且中南五省的猪价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一旦禁止北方猪进入,大区内屠企采购成本或直线攀升。
2020 年已接近尾声,但行情却表现出了深度震荡的走势,供需两端博弈氛围加强,建议养殖场户理性压栏,逢高出栏。
2021年猪业将进入新赛道
2021年,可以判断养猪业进入了一个新的赛道,这个赛道有六大特点:一是新的主力,大中型企业占据的各个省的50%以上的市场份额。二是新的模式,如楼房养猪模式,在非洲猪瘟之后迅速火了起来。三是新的水平,养猪业经过非洲猪瘟洗礼,母猪繁殖能力、养猪出栏水平等都大幅提高了。四是新的团队,一批行业新秀登场,成为养猪业新的主角。原来的部分养猪英雄落下神坛,各大企业都在拼命招聘新人,部分上游企业的人员也回到养猪业从事养猪。五是新的理念,生物安全成为各大企业高度重视的重中之重,过去可能只是说说而已。动保企业很多都在推广联合免疫、无针头注射器等。设备企业很多都在推广高楼养猪、大棚养猪。批次化生产、中兽药、饮水给药等纷纷成为行业热点。六是新的行情,猪价不可能一直居高不下。关于行情,可以把它分为供给端和需求端来看,但至少在三年之内,还是供给侧决定猪价。
纵观整个养猪业,当前存在四大风险:疫病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舆论风险。2021 年仍然是会挣钱的,所以2021年最大的风险应该是政策风险和疫病风险——稳产保供的任务完成了,政策风险就来了,新一轮的环保拆迁卷土重来是大概率事件,而疫病风险依然是非洲猪瘟。
家禽业盘点
2020年即将过去,回顾这一年,一些事件和因素对行业带来了深远抑或短暂而强烈的影响,国内鸡产业可谓是深陷泥潭,在低迷行情下挣扎生存。事实上,2020年国内鸡产业可以被浓缩为十个关键字:疫、复、禁、剩、亏、减、涨、安、竞、涝。
疫:新冠疫情,防控抗疫
2020年的基本情况基本由新冠疫情而起。自春节以来,全国各地启动防控抗击,封路、封村、封城、隔离、消毒等措施有力控制了疫情,但疫情带来的影响仍在。2月底3 月初,畜牧行业因为交通运输和地方上村落之间的限制,一度面临“饲料进不来,产品卖不出去”的两难情况,一些养殖户和企业生产停顿,损失较大。后期交通恢复后,新冠疫情依旧在消费、行情、政策等方面对行业产生了间接而持久的影响。
复:复产复工,经济恢复
疫情暴发后,在党和国家的号召和支持下,全社会在做好防控的同时,积极开展复工复产,恢复经济,畜牧产业也在积极响应。政府积极打通产销交通通道,让生产资料及时运输到企业,对接屠宰厂和养殖业,推动屠宰厂收储,减少养殖损失,以及鼓励电商平台等新型销售渠道的发展。行业内众志成城,做好防控,复工复产,保障供给,渡过难关。
5 月份之后,形势好转,消费逐渐恢复。有关调研显示,7-8月份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的鸡肉消费已恢复到了疫情前的6 成,10 月份鸡肉消费恢复到了2019 年同期水平的7 成左右。但由于经济增速同比放缓,企业经营困难,工人收入有所降低,想要消费恢复到2019 年,短期内难度很大。
禁:生鲜上市,活禽禁售
新冠疫情的另一个对行业较大的影响就是,生鲜上市的加速推进,以及活禽市场的关闭。有关调研显示,2月底仅有20多个地级市不同程度地开放活禽市场,占全国活禽市场比例不足5%。随后尽管逐渐放开了活禽市场,但也有很多城市如重庆、昆明、苏州、武汉等永久关闭了活禽市场。事实上,从2014年以来,已经生鲜上市的城市超过了80个。
在2020 年7 月3 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市场稽查专员陈谞表示,市场监管总局严厉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禁止食用野生动物,限制活禽交易和宰杀、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活禽集中宰杀,逐步取消活禽市场交易。2020 年8 月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农贸(集贸)市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指南》,要求各地加大市场疫情防控工作推进力度,开展农贸集贸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大排查。明确中高风险地区暂停活禽交易。
剩:产能过剩,供过于求
连续11个月的亏损,让很多中小散户支撑不住,开始减产甚至退出,但中大型企业由于过去3 年盈利,只要没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和亏损的投资,资金仍然比较充足,一些地方也对当地企业进行扶持,提供低息贷款,让企业更有底气支撑下去,减产幅度不大。因此,总体上国鸡产量虽然相对于上半年减少许多,但产量依旧比较大,从产能上看,70亿只的产能即便经过今年以来四轮的被动减产,50 亿只的产量依旧过剩,因为2020 年的消费量只有2019年的7 成左右。加上活禽市场的关闭,销售渠道减少,生鲜绝对增量有限,早已经供过于求。
亏:行情低迷,持续深亏
从历年的“鸡周期”来看,由于生猪产量下降给周期高峰输了血,让此轮肉鸡周期自2017 年3 月份持续到2020年2月,这次的周期持续时间35个月,远远超过历次周期,但也会让接下来的周期低谷更加漫长。由于产能和产量的庞大,消费恢复缓慢,加上下半年活禽市场关闭的增多,以及疫情防控趋严,行情低谷期会延迟很久。
减:被动减产,散户退出
早在2020年2月1日,国鸡文化推广联盟联合国鸡企业、协会、行业媒体共同发出《“减产能、控生产、谋转型”倡议书》,呼吁联盟成员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产能、去产能,减少损失,恢复生产。一些中大型养殖、种鸡企业果断减产,减少了产量和损失,并在之后的时间内稳定产量。
2020年6月份行业雏鸡全年产能达到高峰,或超过70亿羽。有关调研显示,经过2020年6轮的亏损打击下,整个国鸡中大型企业产能降幅超过10%,小散户被动减产更为明显,部分地区的散户减少50%以上。2020 年的国鸡产能大抵与2019年接近,维持在50亿只。且“金九银十”以及未来一年的低迷行情,也让撑不下去的企业和养殖户减产,甚至退出,减产将成为未来一年的主要业内态势。
涨:饲料涨价,成本上升
2020年受国外疫情影响,饲料原料国际贸易量降低,加上国内北方、东北受洪水、台风影响,玉米大豆收成减少,以及生猪复产的进行,对饲料的需求也在加剧,2月以来,饲料价格开启了涨价模式。环比2020年2月份原料价格情况,10月底玉米、豆粕的涨价幅度均已超过了600元/吨,菜粕、棉粕价格也水涨船高,涨幅接近200元/吨,而鱼粉价格则比2月降低了1 300元/吨。对于家禽业而言,玉米、豆粕的影响更大。
安:食品安全,饲料禁抗
2019年7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第194号公告,要求自2020年1月1日起,退出除中药外的所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自2020年7月1日起,饲料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的商品饲料。目前正在持续推进,饲料禁抗后,动物肠道如何有效地调养?如何确保动物机体健康?成为当前以及以后养殖业关注的热点话题。
伴随着饲料禁抗的推进,各地对动物产品的食品安全检测也在趋严,这要求行业更加规范化生产,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此外,在进口食品方面,随着2020年6月份以后北京、天津、青岛等地进口冷链食品陆续检测出新冠病毒,出现物传人的情况,国家也加强了对进口冷链食品安全的管控。
竞:同行竞争,低价冲击
从9月中旬起,市场上便多了很多十几元一只的廉价肉鸡,这些低价的肉鸡有不少是817肉杂鸡以及上半年冻库释放的肉鸡。据一些数据机构的调研数据,2020年817肉杂鸡产能持续释放,8月份累计出栏12.997亿只。业内人士透露,从8月起,山东省的817肉杂鸡每月的屠宰量都在1亿只以上。
白羽肉鸡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随着今年上半年产能的快速释放,白羽肉鸡的雏鸡产量同比增加20%以上,肉鸡产量也在稳步提升,其最直接的影响便是白羽肉鸡鸡肉价格的下跌。预计今年白羽肉鸡的出栏量在45亿只以上。
除了低价鸡肉的冲击,低价鸭肉的影响同样不可轻视。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白羽肉鸭的出栏量是44亿只,今年或不低于这个数值。由于产量的释放,白羽肉鸭的价格陷入盈亏平衡点,低价的鸭肉也会对鸡肉市场形成冲击。
涝:夏季洪涝,影响生产
自2020年6月1日起,我国南方出现6次强降雨过程,长江流域平均降雨量为1961 年以来同期最多,而强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已经造成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27 个省(区、市)受灾,不少地方纷纷进入“战时状态”,防汛形势严峻。数据显示,2020 年入梅以来湖北的累计降水量已经超过了1998 年梅雨期降水量总和。8 月份,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较为频繁,甚至一路到东北地区,很多地方水位预警,一些地方被淹。雨水对农作物影响很大,也导致一些地方养殖场、农村里自养的鸡鸭受灾,运输困难,而被动减少产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