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微创内固定术对膝关节内骨折患者的康复效果
2021-03-09孙跃先侯雨彤高偲偲
孙跃先 侯雨彤 高偲偲 于 晶▲
1.黑龙江省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骨科一病区,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2.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儿内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3.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内分泌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膝关节内骨折是指膝关节囊内的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由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导致,直接暴力可导致膝关节关节面撕脱或完全性关节骨折,间接暴力可造成关节部分性骨折等[1-2]。由于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若治疗不当,会导致患者膝关节僵硬或关节功能丧失等,从而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3-5]。在膝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方面,早期主要以切开复位固定为主,虽然治疗效果优于牵引和手法复位,但切开复位手术过程复杂,需大切口广泛暴露治疗,增加了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基于此,本研究选取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78 例膝关节内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关节镜微创内固定术对膝关节内骨折患者的康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78 例膝关节内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切开复位组和微创复位组,每组各39 例。切开复位组中,男21 例,女18例;年龄18~55 岁,平均(40.57±6.58)岁;骨折至手术时间3~9 d,平均(6.38±1.68)d;致伤原因:车祸伤21 例,摔伤8 例,跌落伤8 例,其他2 例。微创复位组中,男20例,女19 例;年龄21~60 岁,平均(40.18±6.98)岁;骨折至手术时间4~11 d,平均(6.62±1.52)d;致伤原因:车祸伤19 例,摔伤9 例,跌落伤8 例,其他3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纳入标准:①经X 线等检查确诊为膝关节内骨折患者;②单侧膝关节内骨折患者;③患者年龄18~60 岁;④患者无手术禁忌证。排除标准:①患有免疫系统或血液系统疾病者;②心肺等脏器功能障碍者;③精神类疾病患者。
1.2 方法
切开复位组患者行传统切开复位治疗,患者取平卧位,经硬膜外麻醉后,取前侧内侧入路,沿患者髌骨内侧延髌骨韧带方向做切口,切口长度为8 cm。切开关节囊后暴露关节腔,采取撬拨、牵引和挤压等形式,恢复膝关节内骨折关节面,使用克氏针固定骨折部位,手术成功后,应用弹力绷带包扎。微创复位组采取关节镜微创内固定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位硬膜外麻醉后,在患肢大腿根部扎气式止血带,膝关节镜入路置入关节镜,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膝关节内的积血和细小的骨屑等;镜下探查和掌握膝关节损伤情况,采取复位固定的方法,对于髌骨骨折和股骨踝B 型骨折等患者进行治疗,然后垂直骨折线钻孔,使用拉力螺钉内固定。对于胫骨平台C 型骨折患者,借助关节镜对骨折线进行对位处理,经关节镜检查良好后,置入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毕缝合切口,1 周后对患肢给予石膏外固定,循序渐进地开展康复训练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用时、住院时间、疼痛情况评分、膝关节康复情况评分、并发症总发生率及骨折愈合时间。①疼痛情况评分: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法,满分为10 分,0~2、>2~5、>5~8 和>8~10 分分别表示优、良、可和差[6]。②膝关节康复情况评分: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量表(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为标准进行评分,满分为100 分,≥85、70~<85、60~<70 和<60 分分别表示康复情况为优、良、中和差[7]。③并发症:包括关节疼痛、切口感染、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僵直、关节粘连、延迟愈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用时和住院时间的比较
微创复位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少于切开复位组,手术用时、住院时间均短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用时和住院时间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用时和住院时间的比较(±s)
组别例数 术中失血量(mL)手术用时(min)住院时间(d)切开复位组微创复位组t 值P 值39 39 97.44±13.48 50.65±9.14 17.945 0.000 88.86±9.72 55.51±8.74 14.499 0.000 14.08±2.06 10.97±1.80 7.085 0.000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 和HSS 评分的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VAS 和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微创复位组患者的VAS 评分低于切开复位组,HSS 评分高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低于术前,HSS 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
微创复位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 和HSS 评分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 和HSS 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例数VAS 评分术前术后3 个月t 值P 值HSS 评分术前术后3 个月t 值P 值切开复位组微创复位组t 值P 值39 39 5.74±0.96 5.84±1.03 0.435 0.665 1.34±0.37 0.89±0.31 5.842 0.000 21.772 32.875 0.000 0.000 57.97±6.64 58.98±5.17 0.748 0.456 72.27±8.18 79.10±7.40 3.865 0.000 8.724 11.970 0.000 0.000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n(%)]
2.4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的比较
微创复位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4.18±0.43)个月,短于切开复位组的(5.89±0.5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59,P=0.000)。
3 讨论
膝关节内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由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引起。患者骨折发生后,症状表现为膝关节酸胀不适和疼痛等,尤其对患者的行走和运动带来巨大影响[8-10]。
在膝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上,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以牵引和手法闭合复位等保守疗法为主。一方面由于手法闭合复位无法清除膝关节内的积血和细小的骨屑,另一方面患者需要长期佩戴石膏和夹板固定,无法开展早期的膝关节功能训练,因此治疗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据相关统计,约有50%的膝关节内骨折患者后期会残留一定的功能障碍。从20世纪90年代,手术切开复位成为患者新的治疗选择。手术切开复位与常规的手法复位比较,其最大的优势是充分暴露骨折部位,并通过使用克氏针和钢板等,对骨折部位强化固定,因此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但手术切开复位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弊端,如需大切口广泛暴露治疗,手术过程较为复杂,同时也增加了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11-13]。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关节镜微创内固定术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关节镜微创内固定术是基于关节镜开展的一种手术疗法。关节镜属于一种光学器械,主要由关节镜镜头、冷光源、摄像头、计算机主机、显示器和成像系统等组成。其中关节镜是医生主要操作的部分,粗4~5 cm,插入关节镜后,可以显示患处关节内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操作。其与传统的切开手术比较,主要优势如下:①可以在近乎生理环境下对膝关节内骨折情况进行检查,可以达到与开放手术同样的显示、诊断和治疗效果;②属于一种微创手术,手术切口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③手术过程中,通过关节镜的插入,可以避开周围的肌肉组织和结构,而直接对骨折部位进行操作,便于患者术后尽早进行功能训练。由此可见,关节镜微创内固定术与开放手术比较,既继承了后者的视野清晰和诊断明确的优势,同时又从根本上解决了开放手术切口大等弊端,从而有效提高了膝关节内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有学者将其与骨折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并称为20世纪骨科领域的3 大重要进展。
在关节镜微创内固定术的具体应用方面,如王开强等[14]对28 例膝关节内骨折患者采取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通过治疗结果发现,关节镜下手术疗法,具有镜下直视和对患者创伤小等优势,是膝关节内骨折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陈勇[15]将需手术治疗的膝关节内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和关节镜微创内固定术治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同时并发症总发生率也降低。
基于关节镜微创内固定术的诸多优势,将其引入患者的治疗工作中。本研究结果显示,微创复位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少于切开复位组,手术用时、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切开复位组,VAS 评分及并发生总发生率低于切开复位组,HSS 评分高于切开复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王开强等[14]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膝关节内骨折患者,采取关节镜微创内固定术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切开复位治疗的诸多弊端,治疗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