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比较
2021-03-09邱鸿伟陈校春梁志豪
邱鸿伟 陈校春 梁志豪
广东省阳江市中医医院内一科,广东阳江 529500
冠心病属于一种心血管系统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冠心病的症状有很多,其中最典型症状为胸闷、胸痛,常会发作于劳累或情绪激动后。另外冠心病还有如牙痛、嗓子疼、脖子疼等不典型症状。但冠心病也可能没有症状,发病后直接猝死。冠心病最常见的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近年来,其发病率日益提升,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1]。相关医学研究表明[2],血小板活化与聚集在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参与,因此,抗血小板聚集在冠心病治疗中极为重要。为了对冠心病进行更好的治疗,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选取阳江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0 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冠心病患者行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阳江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0 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组(n=50)和阿司匹林组(n=50)两组。氯吡格雷组中,男27 例(54.0%),女23 例(46.0%);年龄50~76 岁,平均(61.2±10.3)岁;病程1~10年,平均(5.5±1.3)年;疾病类型:稳定型心绞痛10 例(20.0%),不稳定型心绞痛15 例(30.0%),急性心肌梗死8 例(16.0%),合并高血压17 例(34.0%);临床分级:Ⅰ级7 例(14.0%),Ⅱ级30 例(60.0%),Ⅲ级13 例(26.0%)。阿司匹林组患者中,男26 例(52.0%),女24 例(48.0%),年龄49~75 岁,平均(60.4±10.2)岁;病程2~10年,平均(5.9±1.4)年。在疾病类型方面,稳定型心绞痛11 例(22.0%),不稳定型心绞痛14 例(28.0%),急性心肌梗死9 例(18.0%),合并高血压16例(32.0%);在临床分级方面,Ⅰ级8 例(16.0%),Ⅱ级30 例(60.0%),Ⅲ级12 例(24.0%)。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阳江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及同意。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血脂异常;②患者均有心绞痛症状;③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3]。排除标准:①患者有药物过敏史;②患者有血液系统疾病;③患者有免疫系统疾病。
1.3 方法
1.3.1 常规治疗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心绞痛治疗,对患者应用硝酸甘油(河南润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57216,规格:0.5 mg×50 片)等硝酸酯类药物;给予患者抗心律失常治疗,对患者应用美托洛尔(海南通用康力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41115,规格:25 mg/片)等β 受体阻滞剂;给予患者溶栓治疗,对患者应用尿激酶(山东北大高科华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37020115,规格:50 万IU)等纤溶药物。同时,对患者机体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进行维持,有效控制患者血压、血糖。
1.3.2 阿司匹林组 患者睡前口服100 mg 阿司匹林(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51971,规格:50 mg/片),每天1 次。
1.3.3 氯吡格雷组 患者口服75 mg 氯吡格雷(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23115,规格:25 mg/片),每天1 次。
1.3.4 疗程 两组均治疗1 周为1 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4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包括血小板聚集率、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③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晕、腹泻、便秘。
1.5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了80%~100%;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了50%~79%;无效:治疗后,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了0~49%,或增多[4]。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氯吡格雷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47/50),高于阿司匹林组的62.0%(3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治疗前,APTT、PT 均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阿司匹林组,APTT、PT 均短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比较(±s)
与阿司匹林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血小板聚集率(%)APTT(s)PT(s)氯吡格雷组(n=50)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阿司匹林组(n=50)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53.8±3.0 25.2±2.1*6.965<0.05 37.0±1.5 30.6±4.4*4.541<0.05 17.2±1.5 12.9±1.0*3.365<0.05 53.2±2.9 35.3±2.4 4.303<0.05 37.3±1.5 35.0±2.1 3.182<0.05 17.0±1.3 15.0±1.0 2.776<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氯吡格雷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0%(4/50),低于阿司匹林组的36.0%(1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n(%)]
3 讨论
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属于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在临床较为常用,在一级与二级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对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临床疗效显著[5-6]。但是,阿司匹林具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其中胃黏膜出血最为常见,单独应用缺乏理想的效果[7-8]。同时,阿司匹林还具有剂量依赖性,大剂量应用会显著增加临床不良反应[9-10]。氯吡格雷属于一种腺苷二磷酸P2Y12受体拮抗剂,能够对腺苷二磷酸结合血小板受体进行选择性抑制,同时还能够对腺苷二磷酸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 复合物活化进行抑制,进而将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发挥出来[11-12]。此外,相关医学研究表明[13-14],常规治疗基础上氯吡格雷治疗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对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APTT、PT 等指标进行改善,同时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氯吡格雷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47/50),高于阿司匹林组的62.0%(3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治疗前,APTT、PT 均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阿司匹林组,APTT、PT 均短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0%(4/50),低于阿司匹林组的36.0%(1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13-14]结果一致。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为氯吡格雷比阿司匹林具有更长的半衰期,更佳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并具有更少的不良反应[15-16]。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行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较阿司匹林治疗好,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