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三维超声在子宫内膜息肉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2021-03-09陈瑜
陈 瑜
(江苏省泰州市中医院超声科 江苏 泰州 225300)
子宫内膜息肉是临床常见妇科疾病,该病治疗病程易反复,根治难度较大,影响了女性身体健康[1]。临床认为,借助蒂与宫腔内壁相连的肿块为子宫内膜息肉。研究证实,引发子宫内膜息肉的因素较多,体内炎症反应,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等因素均会导致子宫内膜息肉的产生[2]。此外,有学者经临床研究证实,未成熟的子宫内膜基底部是子宫内膜息肉的高发部位。二维超声检测具有一定局限性,在成像时不能呈现更为立体的三维图像,极易出现漏诊、误诊问题[3]。而宫腔镜检查具有一定创伤性,导致患者依从性降低。而腔内三维超声检测能够呈现动态立体图像,帮助医生在诊断时明确空间位置关系,诊断更为准确[4]。而作为一项无创性检查,本项检查基本上无任何痛苦,患者的医从性较高。故本院特以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接收腔内三维超声检查的929例疑似子宫疾病患者为对象,开展了探讨腔内三维超声在子宫内膜息肉诊断中应用价值的专项研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作为本次研究时区,且以该时区内就我院进行腔内三维超声检查的929例疑似子宫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象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7.15±5.36)岁。所选对象均具有不规则腔内出血、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腹部阵痛及白带增多等临床症状。自研究起始,其涉及内容均获得了对象签署的知情同意书,同时报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了批准。对象就基本资料对比未显示明显区别性(P>0.05),均衡可比。
1.2 方法
采用GE-VolusonE8型号的三维彩超诊断仪器,使用三维容积探头,探头频率5~9 MHZ,于患者月经干净后3~7 d内检查,取患者膀胱截石位,并将三维容积探头放入腔内,依次检查患者子宫及其子宫附件,并着重检查内膜,做好取样工作。获取子宫内膜清晰二维图像后,启动三维程序,调节取样容积,使其大小包括宫颈在内的全部子宫,选取三维表面成像及最大透明模式,进行子宫全面信息的采集,获取子宫的三维容积数据,采用三维超声Omniview技术,对主要观察区域子宫内膜进行手动划线,待获取子宫冠状切面上的图像变化情况后,全面观察宫腔中缀生物的形态、位置、大小、回声等情况,并确认子宫内壁与子宫内膜的关系。
1.3 评价指标
选择本院两名超声科资深医师评价腔内三维超声诊断检测结果(双盲法),以此为依据判断对象子宫内膜息肉确诊情况,并统计确诊率及漏诊率。依据病理组织学结果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判断三维超声诊断就子宫内膜息肉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腔内三维超声诊断结果情况
经腔内三维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本组929例疑似子宫疾病对象中,确诊134例为子宫内膜息肉。其中64例多发病变,70例单发病变;息肉最小直径5 mm,最大直径17 mm。
2.2 三维超声诊断情况
依据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本组929例对象137例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其中20~29岁44人,30~39岁46人,40~49岁42人,50~56岁5人。腔内三维超声确诊134例,漏诊3例,确诊率为97.81%;结果相较于病理组织学结果未呈现明显区别性,两组数据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维超声诊断率与病理学诊断准确率对比表(例)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因起病隐匿,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随息肉逐渐增大,影响女性月经,使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子宫内膜息肉还可造成育龄期妇女的不孕症状。研究证实,子宫内膜息肉系内膜腺体增生及间质增生引发了瘤样病变,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主要可分为单发、多发等类型。随着患者病情发展,该病具有4%的癌变机率。由于子宫内膜息肉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女性群体[5,6],35岁左右女性群体的发病率更高,因此早期筛查极为重要。
经超声检查表明,子宫内膜息肉多为高回声,二维超声诊断极易出现漏诊、误诊问题。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和影像学技术的更新,三维超声弥补了二维超声成像不清晰、不全面的缺点。与传统二维超声检测方式相比,三维超声成像更具立体感,能清晰呈现宫腔内的立体图像,直观的呈现宫腔病变的影像学图像,明确其在宫腔内的位置关系及和临近组织的关系[7]。
由于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息肉在影像学检查时表现较为相似,因此区分难度较大。但经三维超声检测结果显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基底较为狭窄,椭圆形团块回声较强,内部回声较均匀,且有清晰的边界,突向宫腔。据超声学检查显示,子宫内膜基底线较为完整,基底部及中央有点状或条状的彩色血流信号。但黏膜下肌瘤多为低回声,呈类圆形,内部回声多较杂乱,可带蒂也可无蒂,由子宫肌壁间向宫腔突出,彩色多普勒于假包膜周边见环状血流信号。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可见患者宫腔冠状切面轮廓不规整,可见某一面有缺损。子宫内膜增生由于内膜增长速度较快,经阴道三维超声宫腔冠状切面显示其内膜厚度较大,多为弥漫性增厚,且基底部较为清晰、完整[8]。子宫内膜癌内膜多明显增厚,厚薄不一,也可见光团,回声不均,形态多不规则,经阴道三维超声显示宫腔冠状切面上不规则团块,侵及子宫内膜基底层,致基底层内膜线中断。
在本次研究中,经腔内三维超声检查本组929例疑似子宫疾病对象中,确诊134例为子宫内膜息肉。其中99例多发病变,36例单发病变;息肉最小直径值5 mm,最大直径值17 mm。基底层边缘可在腔内三维超声检测中清晰的呈现出来,回声较强且子宫腔内切面内膜线整齐,切面直径在17 mm以下,基底较为窄,彩色多普勒于息肉基底部及中央见点状或条状彩色血流信号。而依据病理组织学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本组对象137例,腔内三维超声确诊134例,漏诊3例,确诊率为97.81%;结果相较于病理组织学结果未呈现明显区别性(χ2/P:0.631/0.127/)。本次结果充分提示了腔内三维超声就子宫内膜息肉临床诊断中较为理想的准确率。此外,本研究中个别对象被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反应,分析原因主要由于子宫内膜增生与无蒂息肉在超声成像时差异较小,极易误诊。值得注意的是,三维超声检查腔内情况时,应重点观察内膜较厚的部位,此时成像获取的信息更加清晰、准确。
综上所述,相较于二维超声检查,腔内三维超声检查可全方位观察子宫内膜形态,无创伤性,诊断准确率较高,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