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后处理技术在四肢骨关节骨折影像诊断中的意义
2021-03-09成维
成 维
(海安市中医院放射科 江苏 海安 226600)
四肢骨关节骨折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情况,对患者的日常活动、身心健康等均造成不良损害。由于骨折位置较为特殊,损伤较为隐匿,临床常出现误诊、漏诊问题,增加治疗难度。X线平扫为当前临床较为常用检查四肢骨关节骨折问题的技术,但该技术诊断后所得影像结果为平面图像,对于隐匿性骨折、骨折线细小患者无诊断价值[1]。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逐渐趋于完善,用于诊断四肢骨关节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影像清晰等优势,通过重叠扫描、薄层连续扫描等配合计算机获取患者三维立体影像,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的影像支持。本文以2018年5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40例四肢骨关节骨折病患为例,分析CT后处理诊断应用价值,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8年5月—2020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四肢骨关节骨折病患40例作为观察目标,包括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2~80岁,平均年龄(56.8±1.2)岁,询问骨折原因:18例患者因交通意外致伤,11例患者因高处跌落致伤,11例患者因其他因素致伤。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需立即开展基础检查工作,确认各生理指标的变化程度,并立即安排X线、多排螺旋CT检查。在将患者送往检查科室途中护理人员需为患者介绍四肢骨折的基础知识,重点说明其骨折病症的可能处理方案,强调影像学检查的应用意义,从而保障患者的护理依从性。首先为患者开展X线平扫,取平卧仰卧位后针对骨折肢体开展扫描,取矢状位、冠状位等平面,拍摄骨折位点的二维黑白影响[2]。
CT扫描时同样为患者选择平卧仰卧位,设备的扫描点压设定为120kV,扫描图像的层厚设定为2 mm,重建图像层厚设定为1.25 mm,重建层间隔设定为0.8 mm,同时图像重建函数选择B80,骨窗选择osteo。在CT扫描过程中叮嘱患者不可随意移动患肢,如出现不适感可示意护理人员进行调节。将拍摄的数据传输至计算机处理中心,开展多平面重组建模、3D容积再现式建模、病灶表面阴影显示等多种处理技巧[3]。
1.3 观察指标
以手术检查结果为依据,分别统计X线平扫、CT后处理诊断符合率,分析患者影像表现。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分析
40例四肢骨关节骨折患者经手术检查确诊12例患者为肘关节骨折情况,占比30.00%,9例患者为腕关节骨折情况,占比22.50%,10例患者为掌骨基底部骨折情况,占比25.00%,9例患者为髋关节骨折情况,占比22.50%。经X线平扫总计32例患者与手术检查结果相符,符合率80.00%,经CT后处理技术总计39例患者与手术检查结果相符,符合率97.50%,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检查结果分析
2.2 影像表现分析
肘关节骨折分为桡骨小头骨折、肱骨内上踝骨折情况,经X线扫描可见可疑骨折情况,多层螺旋CT后处理后可见细微骨折情况,骨折碎片有分离表现。腕关节骨折、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经CT后处理后可见清晰骨折线,同时观察与临近组织的关系。髋关节骨折经X线扫描可由背面观察骨折程度,骨折线较为清晰、锐利,但针对细微骨折位置存疑。CT后处理则可全方位观察骨折情况。
3 讨论
骨折属于骨外科最常见的疾病类型,该病症多是由于与骨骼呈夹角方向的外力作用下导致的骨质断裂性病变,根据断裂程度不同可分为骨裂、骨折、粉碎性骨折等多种类型。同时随着人体年龄的增加,钙质的流失速度就会明显超过吸收速度,此时患者表现为骨质疏松,就有较高几率出现压缩性骨折的情况,且受到外界较小切面作用力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4]。四肢骨折属于骨折病变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其主要包含了锁骨、股骨干、肱骨颈、桡骨、尺骨等骨折,一旦发生后不仅会严重影响人体的运动功能,而且随着骨折程度的加深患者疼痛感也会更加明显,甚至会引发焦虑、失眠等多系统症状。目前国际医学界应对四肢骨折时推荐的最佳治疗方法仍为外科手术,其可以借助开放式、微创技术等方式直接对骨折点进行复位和固定,保证了骨骼愈合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提升了整体恢复速度,降低了骨折面畸形愈合的发生几率。但实际应用时由于四肢骨骼关节的生理解剖结构相对复杂,加之骨折发生后由于疼痛感的影响使得患者多选择被动体位,也就导致常规X线、CT检查受到极大的限制,无法更换体位即无法获得多角度影像数据,使得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大幅度下降,既影响对骨折病变的了解程度,又进一步影响了复位的准确性[5]。
多排多层螺旋CT是在传统CT基础上改进后获得的新型检查技术,其可以实现在不更换体位的情况下全角度重建骨折病灶影像,由此获得的诊断数据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根据临床大数据研究显示,利用多排多层螺旋CT检查后获得的数据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其准确率可达到97%以上,这就说明相比于传统X线平扫诊断,螺旋CT更能满足四肢骨关节骨折患者的实际需求。实际应用过程中,不仅可采用影像重建,还可借助VRT、SSD等多项技术。其中SSD技术可以借助CT扫描下获得的骨折面数据,以不同密度、灰度等信息,对骨折病灶的轮廓进行重建,即获得骨折位面的具体走向,为后续治疗提供了准确的数据。VRT技术则主要针对骨折位点的外部和内部扫描,借助骨质透明度、密度颜色划分等不同方式,提高了三维建模的准确性和实用性[6]。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看出,VRT技术能够形成更强烈的空间感,使重建的三维模型整体清晰度进一步提升,确保了医生诊断时确认更多的信息。与此同时还可以使用MPR技术,该技术同样可作为影像后处理方式,其实质是针对拍摄的二维图像实时处理,可应用在骨折断面的横切面、矢状位、管状位等检查中,以多层次角度了解骨折的具体图像和情况。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螺旋CT检查虽然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平扫,但产生的实际医疗成本也要明显高于后者。因此,当四肢骨关节患者入院后可先开展X线平扫,如X线平扫整体效果较好,且患者骨折情况复杂程度相对较低,则可根据检查结果开展后续手术。如X线平扫效果不佳,且患者关节骨折的复杂程度明显较高,则必须转为多层多排螺旋CT扫描[7]。国内相关学者在实际应用研究中也明确指出,采用多层多排螺旋CT扫描检查四肢骨关节骨折时可以借助多种检查技术的优势,对骨折病变位置进行准确影像重建,且多技术间可形成优势互补关系,弥补各自的不足,确保最终获得影像或模型的准确性、全面性。另外,在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过程中也可参考CT模型数据,保障更加准确地寻找骨折位点,确认断折面方向,节省手术操作时间。在手术结束后,还可借助螺旋CT技术对骨折面的恢复程度进行检查,确认整体恢复效果,评估是否存在骨折面畸形愈合的情况,并依据实际恢复程度对后续治疗护理方案进行准确的调整,确保患者整体恢复过程中的治疗方案具备更强的针对性[8]。
综上所述,四肢骨关节骨折患者以CT后处理技术诊断准确性高,能够为临床提供可靠影像支持,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