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气”的传统武术内劲研究*

2021-03-09阳家鹏米晓宇李守培

文化遗产 2021年1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

阳家鹏 米晓宇 李守培

“气”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同步而行,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被视为世间万物的物质基础,甚至上升到“气本论”的高度,贯通中国传统文化各领域,也成为传统武术技术的支撑与理论的渊薮。它与传统武术的“内劲”互为依托,奠定了中国武术玄奥的技术景观、幽深的文化蕴含。

劲儿,必须以“气”为基础。(1)徐才:《武术学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第175页。传统武术内劲的生成与外显,根本上是在“气”的作用下完成的。从“气”的视角研究传统武术的内劲,当可握其枢要,真正深入到传统武术技术与文化的核心,揭示出“气”与内劲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向人们阐述看似“玄之又玄”的深层武术文化奠定基础。但已有研究对此或鲜有涉及,或偶有简论,始终罕见系统梳理,与气功、中医等领域对“气”的丰富研究形成鲜明对比。本文以传统哲学及现代科学理论为依托,以对“气”与“内劲”观念形成与发展的梳理为铺垫,从“气”的视角出发,系统展开对传统武术内劲修习与境界进阶的深度阐释,并主要运用量子场论,对“场”“气”、内劲间的可能关联与互证展开辩证思考。

一、“气”的由来及其含义

“气”字由来已久。在甲骨文中“气”多见于占卜的卜辞,在金文中“气”与“乞”通,都有云气、迄至、终讫等义。(2)张立文:《气》,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0页。《说文解字》释“气”字为“气,云气也,象形”(3)(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0页。,将天地间聚散的氤氲之气以“云气”释之。伴随人们认知程度不断提高,“气”的涵义渗透至传统文化各个领域。李存山将“气”概括为“一气涵五理”,即哲理、物理、生理、心理和伦理。(4)李存山:《气论对于中国哲学的重要意义》,《哲学研究》2012年第3期。其中水气、风气、呼吸之气等,是可使人直接感知的属物理之“气”。

哲学之“气”,指世界万物之本源或元素的“气”。先秦时期,庄子承继老子“冲气”合和生万物的思想,提出阴阳二气是形成万物的物质基础,认为“通天下一气耳”;同时期,《管子》将“气”分为金、木、水、火、土等五行之“气”。秦汉时期,王充反对董仲舒“天主宰”的元气论,认为元气是宇宙万物生成发展的本源,建构以“元气”为最高范畴的元气自然论。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以“有”“无”论气,使“气”的玄虚程度日益增加,但也拓展了“气”学说的范畴。隋唐时期,儒、释、道三家文化在互相融摄、批判中共同发展,“气”和太虚、太极结合论述,为宋明理学“气”文化奠定基础。宋明时期,张载建立“太虚即气”的哲学体系,视“气”为形成万物的本源。至清代,戴震将“气”思想集大成,中国哲学的“气”范畴在传统框架内发展至顶点。

“气”还具有生理之“气”的意义。中医和道教将“气”分为先、后天精气,视“气”为与生理健康联系紧密的精微能量物质。《黄帝内经》提出“营气”“卫气”等数十种与人体生理相关的气,将“气”与生理变化相结合。“为与自然之气区分开,道教以‘炁’为人身之气,真气”(5)路永照:《道教气论学说研究》,南京:南京大学2013年,第38页。,主张通过练“炁”(由后天以达先天)以达到健康、长寿、成仙等目的。可见,无论是中医还是道教均从“气”的角度对人体生理机能做出阐述,肯定“气”对人体的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中,心与“气”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曹刿论战中有:“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李索:《左传正宗》,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第588页。“勇气”即是人的一种心理之气。现实也证明,“气”与人的心相关性极强,如泄气、丧气等。因此,心理之“气”指像勇气、志气、神气等受心支配而发生变化的“气”。

有研究认为“伦理”包含人与人、身与心、天与人三方面的内容(7)李守培、郭玉成:《中国传统武术身心伦理的文化形成》,《体育科学》2017年第4期。。二程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8)(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第130页。,气与性结合而论,使“气”被赋予伦理意义,可谓之人人伦理之气;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9)王金芳编著:《孟子》,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年,第46页。,孟子以养气而正心,可谓之身心伦理之气;《左传》记载天生“六气”“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10)李索:《左传正宗》,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第588页。,故好恶喜怒哀乐之气可谓之天人伦理之气。

综上所述,“气”在传统文化中遍及众多范畴,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传统武术在之后发展中不断融摄“气”文化来完善自身,为传统武术文化纵向和横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传统武术“气”思想的起源与演变

(一)传统武术“气”思想的起源

武术文化与“气”文化均为中国特色文化,虽其发展脉络不同,二者早已有交融,如《吕氏春秋》载:“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民气郁阏,故作舞以宣导之”。(11)(汉)高诱注,(清)毕沅校正:《吕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82页。至春秋战国时期,武术与“气”结合而论才有明确记载。如《庄子·说剑》载有“天子之剑……开以阴阳,持以春夏,形以秋冬”(12)(战国)庄子著,王先谦集解:《庄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19页。,以阴、阳论剑,而庄子曰:“阴阳者,气之大也”(13)(战国)庄子著,王先谦集解:《庄子》,第275页。,意为剑之运用要与“阴阳”二气相协调;亦或者是越女论剑的“布形侯气,与神俱往……呼吸往来,不及法禁”“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14)(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17页。等。由此可见,传统武术“气”的思想于原始社会已经萌芽,至春秋时期方在传世文献中有明确记载。

(二)武术与气功逐步结合推动武术“气”思想的发展

武术与气功的交融,可以追溯到宋代,至明代已有较为具体的记载。(15)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98页。如成于明代的《易筋经》,清代之后的《太极拳论》等,均是武术与气功融合的代表性著作。但加快武术与气功融合的是当时为数众多的宗教和秘密结社。清朝廷为防止起义,严禁开宗立派,而对武术的习练较为宽容,故诸如清水教和天理教等教派均以教习武术为由立教,教中设文武场,文场静坐练气、武场教习拳棒,但在具体实践中互相交融,致使习拳又练“气”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加快了武术与气功融合。可见,宗教和秘密结社的出现促进了武术与气功融合,加之练“气”深层次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作用的日益突出,使“气”思想在传统武术中得以快速发展。

(三)“气”成为传统武术的本根

“气”重要作用的显现,使“气”在“传统武术理论中占据极其重要地位,被视为武术的本根,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和神韵,均是‘气’的演化和体现”。(16)《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北京: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14页。苌乃周以“中气”论拳,拳谱载:“俗学不谙中气根源,惟务手舞足蹈,欲入元窍,必不能也”,(17)徐震:《苌氏武技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7页。突显出“气”在其拳学体系中的本源地位;八卦拳有:“丹田之气,八卦拳之根蒂也。此气是天地之根,阴阳之母……”,(18)孙禄堂著,孙剑云编:《孙禄堂武学录》,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第135页。同样视“气”为根本。可见,传统武术虽各家拳术皆有不同,但其共同本源基础是“气”。因此,在传统武术中,“气”不仅是习武者固本养身、强化技击的精微能量物质,也是传统武术共有的“信息”基础,故曰,武术是“气”的演化体现,“气”是传统武术的本根。

三、传统武术“内劲”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一)传统武术“内劲”观念的形成

(二)内劲依托内功在传统武术中愈加突显

内功顾名思义是练内的功法,最早现于先秦时期,是养生与气功的基本练功手段。明清时期,传统武术走上内外兼修的道路,武术内功才演化而出。最早提及“内功”并与内劲结合而论的是王南溪所注的《内功四经》,对练“气”、练劲、炼神、练身进行论述。(2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武术理论基础》,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第90页。内修实际就是练“气”,李经梧说:“太极内功是太极拳与气功结合修炼而保健延年、增强技击、产生鼓荡气能力的一种功法”,(23)李经梧、张天戈:《太极内功》,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第2页。而这种“鼓荡气能力”即是内劲。与内功的紧密结合而展现的效用,使内劲在传统武术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如王宗岳以“着熟、懂劲、神明”代表太极拳的阶段,并提出“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气遍身躯不稍滞”等练法。可见,随着传统武术走上内外兼修的道路,习武者由外逐渐过渡至内,武术内功愈发被重视,同时内劲也随之在传统武术中突显,成为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

(三)内劲成为传统武术的核心

内劲的重要作用在传统武术中被广泛认可,使其逐渐成为传统武术的核心。孙禄堂融汇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拳创立以“内劲”为核心的“三拳合一”武术理论体系,指出“内劲是一切拳术共同的基础,也是全部武学修为的核心”。(24)童旭东:《孙氏武学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第261页。孙禄堂不仅视内劲为传统武术的核心,且概括其为“所谓虚无一气者,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宗也,万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亦即形意中拳之内劲也”,(25)孙禄堂:《孙禄堂武学录》,第20页。以“气”的思想比拟内劲,视内劲为拳术基础、武学核心。同时,“习武者武术劲力的训练是明心见性的过程,不同劲力的表达则是个体性自我意识的显现”,(26)李守培、郭玉成:《中国传统武术身心伦理的文化形成》,《体育科学》2017年第4期。故内劲不单指高超的技击能力,更表现为习武者身、心、性的整体变化,是炼人、炼拳的关键因素。

四、基于“气”的传统武术内劲阐释

(一)内劲基础:生理之气与哲学之“气”

“气”文化认为,世间万物由“气”化而成,故人体运动是“气”的外在表现形式,内劲运用是“气”运动变化的过程,内劲形成以“气”为基础。孙禄堂说:“拳之内劲,是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之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之内劲也”,(27)孙禄堂:《孙禄堂武学录》,第290页。即内劲是将人散乱在外之神气通过行功走架等练习回缩丹田,与身体本源之“气”融合,以后天滋养先天,日积月累得以形成。由此可见,内劲形成基础,除却必不可少的呼吸之气外,还包括维持生命的后天水谷精微之气,即生理之“气”,以及构成世间万物的先天本源之“气”,即哲学之“气”。

(二)内劲小成:“认识自我”之气

1.气机初动的“懵懂”之劲

二程说:“论学便要明理”,(28)(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第125页。于习武者而言,首要做到格技之理。“懵懂”之劲是习武之初的式正招熟,即以规正的拳架熟识自身,继而触动体内“气”机。站桩和走架是习练武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步骤,也是规正姿势、生“气”生劲的重要方法。《苌氏武技书》云:“初学莫言炼气,先将身法步眼比清”,(29)徐震:《苌氏武技书》,第64页。即习武之初莫要急于去练“气”,而是要在反复练习中规正拳架,以明拳理、“格”身之用。费孝通说:“‘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30)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4页。通过站桩和走架培养的就是这种“亲密感觉”,如形意拳家许占鳌说:“三害之病不可有,九要之规矩要真切,三体式要多站……形式要和顺,不如此,不能开手开步”。(31)孙禄堂:《孙禄堂武学录》,第319页。有了这种感觉才能逐步引动体内“气”机,产生内劲。因此,习武者须以“格物致知”为基准,做到知己身、明拳理、正拳架,之后在反复习练过程中即可触动“气”机,觉察若有若无之劲感。

2.“气”力相随的协调之劲

传统武术“三害”首条便是“努气”,即气息不顺之时仍强行运气发力。若气息不顺,不仅加剧身心疲惫,且技艺难精进,可见“气”之养练于习武的重要性。王芗斋说:“习拳者得其理,然后方可与言气力”,(32)李荣玉:《走进王芗斋》,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第210页。习武之初均要求自然呼吸,当习武者基本得其理时,可逐渐使动作与呼吸相呼应。当二者相协之后,气力便可逐渐相合。言气力相合必言心与意,心、意于内三合中处支配地位。心之所发便是意,充分认识自我,便可心与意合,故要使气力相合,须做到意与气合。走架是触气生劲的手段,也是协调意、气的重要办法。太极拳有“能呼吸,然后能灵活”,(33)(清)王宗岳等著,沈寿点校考译:《太极拳谱》,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第95页。呼吸与动作相协调,练功走架才可周流无滞、舒展顺遂,若是各为其主,最终只能导致躯紧力拘、阻塞“气”行。由此可见,“气”在传统武术中是建构在心、意与躯体之间的一座“桥梁”,只有充分认识这座“桥梁”,才能真正做到气力相随,达成内外合一的小成内劲。

(三)内劲中成:“忘却自我”之气

1.“气”运周身的纯熟之劲

习练武术非恒久不能出功,之后便要使内劲由微渐著,纯熟运用。内气充盈程度与内劲精进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苌氏武技书》云:“学拳先以用功为主,一身血气周流,方能混元一气”,(34)徐震:《苌氏武技书》,第67页。指出“气”的充盈需要用功,在不断走架行气的工夫中渐至“气”运周身的程度。练习时要着重于意念控制“气”,避免身体四肢等生理因素对于运动的影响,如太极拳中所说“举一身之言……总要联络不断,以意使气,以气运劲,非身子乱挪,手足乱换也……着着留心,愈练愈精,工弥久技弥尚矣”。(35)(清)王宗岳等:《太极拳谱》,第76页。内“气”充盈使内劲不断提升,同时在长期练习过程中劲路愈加清晰、运用愈发娴熟,至太极拳宗师武禹襄所言:“以运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36)(清)王宗岳等:《太极拳谱》,第41页。可见,纯熟之劲是在不断“练悟”过程中,达到内“气”周流全身、劲路愈发灵活的“循环无端,变化无穷”的水平。

2.“气”动劲达的通达之劲

传统武术攻防技术历来追求简单直接,做到这一切既需纯熟,更需通达。行“气”的流畅度决定内劲催发是否通达,如少林拳歌诀有“心动气倾顷刻间,劲力完全来之气”,(37)栗胜夫:《少林拳珍决秘要》,第68页。即说明提升运“气”流畅程度就要强化意控制“气”的水平。这就要求习武者练拳时,勿以意控制身体发劲,要“忘却自我”,以“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38)(清)王宗岳等:《太极拳谱》,第41页。由意行气而控制四肢躯体,做到意动气至、气至劲达,达到形意拳“起似伏龙登天,落入霹雷击地”(39)孙禄堂:《孙禄堂武学录》,第291页。、苌家拳及太极拳“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如处女,奋之如猛虎”(40)徐震:《苌氏武技书》,第58页。一般的纯熟、通达。由此可见,意、“气”高度协调统一可使内“气”在体内周流无滞,而意、气、形高度协调统一可使内劲在运用时通达顺畅,故无论拳之练用,均要在意不在形,长此以往,便可随时做到意动“气”至、“气”动劲达。

(四)内劲大成:“回归自我”之“气”

1.变化“气”质的圆融之劲

内劲进一步精进,重点是炼“性”。二程说:“若夫学而知之,气无清浊,皆可至于善而复性之本”,(41)(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第339页。传统武术中内劲的修习便是“复性之本”之法。形意拳家耿诚信自述其习武经历,自“幼年练拳……往往与故人不和”,至“自练明劲四五年……回思昔年所做之事,甚觉后悔”,到“习练暗劲五六年……心中之技术还有一点儿吝啬之心”,再到“迁于化劲,自此方无有彼此之分,门户之见,遇有同道者,无所不爱,或有练习未及于道者,无不怜悯而欲教之”,最后“方知形意拳是个中和之道理,所以能变化人之气质,而入于道也”,(42)孙禄堂:《孙禄堂武学录》,第316页。习武者在润物无声中变化自身“气”质,挖掘出深层真实的“性”,逐步回归自我。同时,于传统武术不只局限在表面认知,对人、技、理、自然等之间的关系获得更深层的理解与感悟,从而使内“气”由著而精,内劲运用得心应手。由此可见,习武者在追求武道过程中,不断去浊取清、变化“气”质,复性之本,从而使内“气”愈发精纯,运行愈加顺畅,内劲运用也更加圆融无滞。

2.一“气”流行的自然之劲

传统武术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合一”,这种追求使得习武者“主动周察天地万物之理,积极感会天地万物之性,尽力融摄天地万物之神,接近、趋向甚至与宇宙本体相合一”。(43)李守培、郭玉成:《中国传统武术天人伦理的历史形成研究》,《体育科学》2016年第12期。天地万物皆是“气”的表现,当人格万物之理、感万物之性、融万物之神后,便可知天地间乃一“气”之流行。故形意拳有“是故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内外总是一气之流行”,(44)孙禄堂:《孙禄堂武学录》,第17页。八卦拳有“左旋之而为阳,右旋之而为阴,旋转乃一气之流行”。(45)孙禄堂:《孙禄堂武学录》,第134页。是故,便可做到人与“道”合、明心见性,从而浑然与天地一物,明悟一招一式皆是“气”之变化。而后,动作的虚实、开合之转换,皆可做到自然而然,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46)孙禄堂:《孙禄堂武学录》,第291页。此时,心中虽空无一物,但对所行所做之事清晰明了,一举一动皆合乎道之变化,正如形意拳经云:“混元一气吾道成”,(47)孙禄堂:《孙禄堂武学录》,第306页。此之谓大化流行,纯任自然。

五、现代科学视域下传统武术“气”与内劲的辩证思考

(一)现代科学视域下“气”与内劲的研究现状

刘艳丽等从“气”的含义、“气”的实质及国外对于“气”的研究三个方面分析过去60年的研究,指出有望通过“场”揭开“气”的实质。(48)刘艳丽、王秀秀、韩金祥:《中医“气”学说研究60年》,《辽宁中医杂志》2014年第11期。除此之外,还有学者视“气”为线粒体、脂联素等,但最终聚焦在量子场论,认为在“场”中可寻得“气”的答案。

上世纪40年代章乃器的《科学的内功拳》,否定了丹田“气”,将“气”释为意,所发之劲为呼吸、意与力的相协调;(49)章乃器:《科学的内功拳》,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童旭东认为形意拳内劲与生理学内稳态机制相吻合,将其释为人体负反馈调节机制;(50)童旭东:《孙氏武学研究》,第287页。李忠京通过分析经络系统的作用,提出经络系统传递能量信息的性质是太极拳内劲形成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51)李忠京:《太极拳内劲在人体中的蓄能、供能和节能特征》,《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总之,内劲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目前“气”与场的相关研究,试图通过“气”阐释内劲的本质。

(二)现代科学视域下“场”“气”、内劲间的可能关联与互证

王明辉提出经络之气是一种电磁场,且具有收发信息的能力。(52)王明辉、王风雷:《发掘中医气学理论 创新人类生命科学》,《中医药学刊》2005年第5期。刘月蕾通过对比元气学说与现代场理论,提出“气”有形与无形之间的转换与场理论中粒子与场的相互转换类似,“气”的运动变化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与场的变化是由粒子间相互作用(交换粒子)而导致相类似。(53)刘月蕾:《元气学说与现代场理论》,《中国气功科学》2000年第7期。谭暑生通过比较元气论与现代物理学,提出“气”与场同为连续物质世界的本源,太虚与场的真空态是发生一切的基础。(54)谭暑生:《元气论和现代物理学》,《求索》1991年第1期。韩金祥通过深入对比“气”论与场论,将二者相通处归结为物质性、功能性、转化性、中介性、恒动性等几大性质。(55)韩金祥:《论中医理论与量子理论科学哲学观的可通约性》,《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本文以功能性、转化性、中介性为主,可助我们探讨内劲的本质。

1.场的功能性与“认识自我”之气的小成内劲

功能性指场和“气”均能传递能量和信息。场的功能性表现为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激素与受体相结合,激素是承载信息的分子,而分子中原子间的作用力就是场的表现。人的生理活动均为分子或原子间的变化,即场的表现。小成内劲是内“气”初生时内外合一之劲,“内外合一”即全面认识自我。外三合可使动作协调、发力正确,而这离不开心、意、气的作用,功能性便于此处体现。据协同学理论,人体有639块肌肉,如果同时向一个方向收缩,将能发出惊人的25吨力量。(56)谢焕章:《气功的科学基础》,第342页。当然,人体肌肉不可能同时同向收缩,但可尝试动员更多肌肉去参与。这需要两个前提,一是全面了解自身,知道有用肌分布在什么位置。反复站桩和走架是习练武术的必要基础。在严格要求下反复练习,“格”身之用,以在练习中使相应肌肉产生记忆,充分熟识自身,练就规正的拳架。这种“记忆”就是信息,“气”即是传递信息的载体。二是支配肌肉能力。人的生理活动均是通过信息的传达而实现的,内劲的催发亦具有信息基础而非无故而发。心、意、气即是信息形成、传递的基础。当心、意、气协调一致时,心发布信息,意“命令”、主导气传递信息,作用于肌肉进而支配肌肉。可见,达至小成内劲时,记忆信息的形成,使心、意、气在体内形成了一个类似场的机制,“气”即是连接内外的桥梁,内部形成信息,控制“气”传达,调动长期训练而形成记忆的肌肉群体,内外相协,催发内劲。“气”在其中承担的作用与场论具有共通之处。

2.场的转化性与“忘却自我”之气的中成内劲

转化性指场的质能和动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即波和粒子之间的转化,而“气”的有形和无形之间也可相互转化。物理学有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而是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如粒子与波之间的转换。中国哲学的“气”范畴认为“气”具有有形与无形两种存在形态,且二者间可以相互转化,如世间有形之物为无形之气所化,消亡则会化为无形之气,亦或者有形之五谷食粮,会在体内转化为精气滋补人之形体或本源等。“气”两种形态的转化与场中波与粒子的转化极为相似,故内“气”周流无滞的纯熟通达之劲便可能是在小成内劲作用机制上增加“气”两种形态转化结果的表达。

任何物质均由原子和分子构成,原子轨道上的电子在不同轨道之间跃迁或者原子、分子的振动或转动状态改变都会产生电磁波,(57)王深法:《气功现象的物理意义》,《中国气功科学》1994年第4期。同时伴随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大量证据已证明,所有活的人体组织都带有电荷,简单的肢体动作就能产生电荷,并且把这些电荷放入一个三维空间会引起一个以光速行进的电磁场,(58)(美)琳内·麦克塔格特:《念力的秘密》,梁永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第23页。故人体磁场真实存在,且可释放能量。“气”运周身是达到中成内劲的一个标志。如上述所言,则当人体运用内劲时,周流于体内的“气”便如电子跃迁形成场,生成了类似“场”的“气场”,随着劲的催发而控制“气”的运转释放出能量,支配形体完成技击。电子运动形成场而释放能量过程极快,若要精准达至中层内劲的层次,尤要注重练习过程中意的引导作用,不断熟悉气的运转过程,进而在催发内劲时才能愈发纯熟。同时在此过程中,意控制“气”流畅度的不断提升,则会达到通达的积极效果,加速气的运转,实现能量瞬间释放,即意动“气”至、“气”动劲达。可见,“气”两种形态之间的转化与场中粒子、波的转化相似,而能量释放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内劲的精进相呼应,二者理论上存在极高的相似度。

3.场的中介性与“回归自我”之气的大成内劲

中介性是指场和“气”均可传递信息,且多个电磁场或多个气场可相互叠加,万物皆可以通过场(气)连成一个整体。宇宙万物都有电磁场,场与场之间可相互叠加、相互作用。相关研究也证明“人体可通过场与地球或某些物体间相互作用”。(59)谢焕章:《气功的科学基础》,第300页。“气”充塞于天地之间,万物皆由“气”所化,天地之间乃一“气”之流行,通过“气”可使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相互作用、产生联系,大成内劲达到的就是这种境界,而其关键就在于“自然”。要自然就要视万物为己出,回归自我本性,如张载《西铭》中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60)(宋)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62页。因此,基于场与场可叠加的性质,可知人、万物与天地的气场是叠加的,处于天地大气场的习武者,便可借助大气场感应万物的小气场,而“气”便是传递感应信息的载体,即传统武术大成内劲的“内外总是一气之流行”。(61)孙禄堂:《孙禄堂武学录》,第311页。基于场与场之间可相互作用的性质,则人体气场与其他万物气场、天地气场均可相互作用,以此感知世间事物的变化,体认天地万物之理,融摄天地万物之性,以回归自我本性,浑然与天地一物。继而可根据感应到的变化做出应对,即自然而然、“感而遂通”。可见,场的中介性理论与“回归自我”之气大成内劲有共通之处。

(三)现代科学视域下传统武术“气”与内劲的理论存疑之处

随着现代科学视野不断开阔,传统武术中“气”和内劲的神秘面纱正逐步揭开,“气”论与多数场理论相契合,在一定程度上已可互证。关于内劲的科学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内劲形成及发力机制,结合生理学、协同学等做出相对科学的解释。但内劲是习武者为提高技击能力所创,故对技击的科学解释才是打破外界质疑的有效方法。本文虽以“气”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在一定程度对技击做出了些许解释,但于深层作用机制仍有较多疑点,如中介性“气”场之间交换的物质,是什么物质?粒子?能量?或其他?都是我们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内劲是武术走上内外兼修的道路后逐渐成形的概念,故其目的不仅限于技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修心养性、塑造理想人格,而关于此方面研究少之又少。为什么随着内劲的提升,人的“气”质会随之而变化呢?发生这种变化的机制应该怎样解释?这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结 语

传统武术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内倾特质,内外兼修,着力打通天、人、身、心的区隔,发展出养“气”练“气”的修习方法,并形成“内劲”的独特修习方式。但伴随时代的变迁,“气”与内劲越来越被人们视为一种玄奥的存在,极少有研究对其展开深入探讨,也就淹没了武术技术与文化部分深层内涵的独特魅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为契机,本文从内劲修习的不同阶段出发,深入探讨“气”与内劲的关系,并从现代科学视域下对传统武术“气”与内劲作辩证思考,以期推动传统武术文化的深入解读和现代阐释,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贡献。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传统武术空白与中国艺术中留白的美学契合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武术的社会意义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