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探析
——以广西科技大学的教学实践为例

2021-03-09

对外经贸 2021年1期
关键词:宏观专业课经济学

李 舟

(广西科技大学,广西 柳州 545006)

一、宏观经济学课程实施思政教学改革的背景

“四个回归”中的“回归初心”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将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人才培养的成效是高校一切工作接受检验的根本标准,“为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育人宗旨更是所有课堂的必达目标。在2016年底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给出了指示:“思政课要坚持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此后,包括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在内的多所上海高校在2017 年初便率先推进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希望从每门课程找寻一定的思政映射点,让专业课程彰显学科知识气息的同时,也认真打磨课程内在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力量。2019 年8 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又对深化新形势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明确要求[2]。

这场被誉为“课程思政”的课改浪潮,不仅成为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中高度关注的研究热点,更是引起全国高校的热烈响应与争相效仿。因此,专业课如何结合课程知识和专业技能,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是新时代赋予高校专任教师的新使命,也是凸现专业课“教书育人”核心功能的新途径。

二、课程思政的三个内涵辨析

从书面形式上看,课程思政由“课程”与“思政”两个词根组成。其中,“思政”为中心词,而“课程”为修饰语。对“思政”一词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思想政治”的简称;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缩写[3]。但是当这两层含义与“课程”这一主题结合后,显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更加符合作为知识教授和能力提升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涵。笔者认为,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课程思政彰显“学科道德价值”的教学理念突破。不用改变专业课程的原有属性,只需深入挖掘具有代表性的学科道德元素,凝练专业课程富含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内涵,让大学课堂充分发挥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作用,即追求育人和育才相统一,解决过去“只教书不育人”或者“只育人不教书”的教育困局,从而达到育人育才协同并进、力争培养德才兼备、和谐发展之人的人才培育目标[4]。

其次,课程思政是一场追求“成才且成人”的教学模式改革。它既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一类课程,而是专业课与思政政治教育或实践深度结合的课程创新模式。通常,在由思政课、综合素养课(即通识课)和专业课构成的高校“三位一体”思想教育课程体系中,思政课重点专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识课致力追寻的“完人”诉求与“立德树人”的育人需求也不谋而合。这两类课程始终被认为是发挥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功能的主阵地。其实,专业课也是构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它更直接地表达为一种新的教学融合模式:学科类别不同、知识属性差异的专业课通过将自身内在的价值范式和文化基因转化为“育德塑魂要素”,实现知识构建、能力培育和精神塑造的有机统一,进而达成对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最终培育目标。

课程思政是一次力争“构思精准”的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发挥育才功能的基本途径,是检验专业教学实施成效的具体体现[5]。因此,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倡导和教学模式改革须践行于“构思精准”的教学设计方案中。以往,专业课并不是没有引入家国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等元素,只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往往随意地将上述元素穿插在教学活动中,既没有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开展细致的教学组织,更不回应学生的思想感悟。因此,课程思政之于专业课,便成为一种合理精心的教学设计挑战,从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互动到反馈学生的学习心得,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教学实施方案,以确保将思政元素精准导入专业课,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形成专业学习和品德铸就的高度统一。

三、宏观经济学课程实施思政教学改革的优势

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先导课程,开设有相关专业的地方高校对宏观经济学课程都有持续积累的建设历程,课程基础扎实、教学资源丰富、教师团队稳定等优势比较明显。因此,推进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应当充分利用前期课程建设的丰硕成果,为课程完成思政教学的改革实操提供充足的教学保障。

(一)知识特性符合课程思政的全面育人要求

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宏观经济学课程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已形成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庞杂的理论体系。同时,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诸多理论又是源于经济学家对社会经济实践经验的科学探究及总结,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本课程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实践教学,将抽象、枯燥的宏观基本知识及原理与生动、多样的社会经济生活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理解经济理论和认清经济现象的思辨机会。而且,宏观经济学课程设计可以更贴近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采用更多的中国案例,引导学生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现实问题和实际状况展开探讨,为导入爱国、担当、自信、奋进、团结等价值要素和品质要求提供有效的切入点,从而使我们的专业课“有情怀、有味道、有气质”,达到“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的有机融合。

(二)教学资源符合课程思政的德育素材要求

不同学科的知识构架有所区别,课程的实施类型也非千篇一律,因此来自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思政资源也会千差万别。就宏观经济学课程而言,本课程在笔者所在的广西科技大学开设已有20 余年历史,从2010 年获批校级精品课程开始,课程团队便坚持系统规划、动态调整的建设思路,积累了教学大纲、授课课件、教学视频、教学习题及解析、教学案例、拓展阅读、推荐书目等众多教学资源。2014 年该课程获得学校慕课建设项目立项,在适应现代教学新模式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2017 年课程团队精心设计出系统的课程实训方案,规范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课程实训效果。2019年本课程被认定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混合式),正式开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新模式。经过多年课程建设积淀下来的丰富教学资源不仅给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教学基础,还为专业知识点与思政教育及实践的融入提供了丰富的德育素材。

(三)师资队伍符合课程思政的立德育人要求

实施课程思政,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必须放在课程教学目标的首位,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机地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6]。因此,打造铸魂育人的宏观经济学鲜活课堂的基本要件之一就是构建一支好的课程团队。目前,广西科技大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已组建起一支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能力突出、教学成果丰富的教师队伍,团队成员具有经济、管理、教育等多学科背景,知识结构合理,更在多年从事经管类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收获了丰富的教学感悟和实战经验,日渐形成了争当“进取型”教师和“敬业型”教师的工作氛围,为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师资基础。

四、宏观经济学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设计思路

明确专业课的思政特点始终是做好专业课大思政改革的关键点。就课程而言,课程思政不是给专业课强行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是结合专业课的自身特点有效地融入立德育人元素[7]。为此,课程团队可以针对本课程的知识特性和实施基础,采用思政教学设计“五步法”思路,按照“学情分析—目标设计—方案构思—教学组织—体验反馈”五个步骤推进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思政改革。

(一)做好课前学情分析,化解课程思政与专业学生之间的认知隔阂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要为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指明方向,必须提前了解所教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认知情况。因此,开课前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发布课程思政调查问卷的方式,掌握学生对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认知状况和参与意向。笔者负责的课程团队曾在本校经管类2018 级、2019 级的416 位学习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同学中发放课程思政问卷,统计数据显示,超过90%的学生很欢迎专业课中融入家国情怀、奋斗理念、探究意识、职业操守、担当精神、诚信公德、务实态度等价值元素,尤其希望老师能够结合专业课的具体知识点或案例穿插性地讲授思政内容,引导他们如何正面思考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汲取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正能量。这也意味着作为学科基础课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实施拥有广泛又充分的教学基础。

(二)突出教学目标“四位一体”,明确课程思政的培养标的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即宏观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国民经济的基本原理、运行机制和调控手段等相关内容,在帮助学生树立经济全局观、认识经济运行规律、形成经济辨析思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过去,课程团队对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等教学目标的设计十分全面,却常常忽略对素养目标和品德目标的考虑。而宏观经济学具有经济学类课程普遍存在的“经世济民”特性,完全能够将爱国情怀、民生意识、大局观念、绿色理念、严谨作风、进取态度等元素融入学习靶心,从而构建起“知识达成、能力培养、素质形成、品德塑造”四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目标的顶层设计中,将课程打造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中传授知识、锻炼技能、培养素质与引领精神的多维育人平台。

(三)编写思政内容的设计方案,确保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在行之有效的思政教学设计方案上。课程团队必须立足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从贴近生活、关注民生、体现经济社会时代特征的视角出发,认真揣摩课程德育目标,深挖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点,从而编制课程思政的实施设计表(见表1)。

表1 专业知识点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实施设计表

(四)分类组织思政教学互动,发挥课程铸魂育人作用

在广西科技大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在理论课时之外还有实践课时。为此,课程团队开展思政教学的具体教学活动时,可以尝试采用教学组织分类推进模式:

一是理论教学多使用直观演示法、案例分析法、现场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参照表1 的思政教学设计方案,在国民收入模块,导入“五分钟看完中国崛起”的数据可视化视频,以中国崛起的生动证据来激发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介绍通胀理论时,引入“你的钱为何越来越少”的趣味视频,揭示通胀的经济学本质,培养学生关注民生、维护大局的责任意识;剖析财政政策运用时,播放港珠澳大桥120 秒的航拍视频,展现中国工程“世界之最”的雄壮气魄,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国家财力提升对人民福祉的重要作用;学习经济增长知识时,采用中外国民经济增速变化的数据对比,直观呈现中国改革开放40 余年的巨大成就,师生一同探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通过引入更多“中国案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为课程导入爱国、担当、进取、自信、敬业等价值理念,更好地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深度交融。

二是实践教学采用“小组+项目”模式。学生自主形成分工明确、职责相当的实训小组,由任课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和设计体现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主题,查阅并整理权威的经济数据,形成规范的宏观经济分析报告,再完成现场展示和讲评任务。通过上述环环紧扣的实践教学组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关注社会,将记挂民生、家国命运、民族兴盛等德育因素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批判、勇于探索的践行精神,更让学生在集体研讨和热议中辨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不良杂音,坚定学生勇作新时代开拓者和奋进者的决心。

(五)正向听取课程思政的学生心声,检验思政育人的教学成效

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因此,课程思政的改革成效如何,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收获及体验为最终检验标准。广西科技大学的宏观经济学课程团队在课后教学总结中发现,通过在专业课中有机融入学科道德、职业素养、人文价值等元素,学生对经济社会、工作岗位、职业要求等过往不太关注的现实问题有了深刻了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律性明显提升,持续学习能力得以强化。此外,学生课后提交的思政小反思也反映了同学们的思政体验心声:“专业课老师以多种方式向我们传递了家国情怀、民生意识和时代使命等价值信息,更以身作则地展示了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学习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更应深知经世济民的宏伟志愿带来的殷切期盼。”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大思政”元素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同学们的正面回应,使得课程团队更有信心做好后期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优化和教学实操改进。

五、开展课程思政教学需关注的三个细节

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校教学模式,课程思政应当具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与高校思政课和通识课共同发挥立德育人作用。二是通过课程思政的理念引导,将独特的专业知识内化于心,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有机构成[8],形成学生终生可用的专业素养。笔者认为,适合一所学校或一门课程的思政教学方案无法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适用。因此,在推进高校专业课的思政教育时,应当做到:

一是教学理念不盲从,不为思政而思政。思政不是为专业课程贸然增设的修辞手法或美化前缀,而是实现理论学习、能力提高、素养养成和价值引领“四位一体”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了解学生对不同课程的思政元素的诉求,再契合课程“求真务实”、“爱岗敬业”、“经国济民”等学科价值特性,精心选取思政元素和思政素材融入教学,才能激活课程铸魂育人的新活力。二是教学组织不模糊。实施课程思政切忌虚无缥缈的理论空谈,也不能单纯依靠教学现场的即兴发挥。只有落实详细的思政设计方案,细化规范的思政实施流程,才能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核磁共振”效应,达成课程思政品德铸造的新目标。三是教学方法不固化。要赋予课程思政功能,要从过去的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学、教师辅助讲,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思政育人内容以“润物细无声”方式导入专业学习,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三观,方能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打造“有情怀、有味道、有气质”的思政新课堂。

六、结语

对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新形势下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趋势和本质要求,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的重要途径[9]。专业课的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专业教师持之以恒地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活用教学方法、回应学生的精神需求。而且作为典型的人文社科类课程,经管类课程充分体现着知识性和价值性高度一致的学科属性,更应当发挥课程思政的理想信念指引作用,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

猜你喜欢

宏观专业课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宏观与政策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经济学
宏观
宏观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