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宫廷音乐观念初探
2021-03-09陆映婷
摘 要:北魏宫廷音乐建设深受统治者观念的影响,亦对后代影响至深,其在胡汉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建立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器物积蓄期、融合过渡期及深入发展三个时期。在不同时期内,受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统治者的宫廷音乐观念各具特色,存在着一定差异。
关键词:北魏;宫廷音乐;观念
一、北魏统治者宫廷音乐观念的变化过程
北魏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是北朝第一个王朝,其宫廷音乐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在每个时期中,统治者的音乐观念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1. 器物积蓄期
在北魏建立以前,拓跋氏一族便已获得属于汉文化的宫廷乐器。《魏书·乐志》载自大魏始祖内附魏晋二代开始,两个朝代先后赠送音伎。待拓跋猗卢成为代王,“(西晋)愍帝又进以乐物”。[1]此时,金石之器虽然没有完备,但“弦管具矣”。西晋灭亡以后,其伶官乐器在十六国时期经历了数次辗转,最终进入北魏。至此,北魏已获得宫廷音乐建设所需的钟磬、弦管。然而,由于国家处于初立草创阶段,无暇顾及音乐的改良与發展,只能“因时所行而用之”,久而久之,北魏所得的乐器颇有遗失。国家初建,处于拨乱反正阶段,统治者无法顾及宫廷音乐的创改,未形成具体的宫廷音乐观念。该时期宫廷音乐的建设主要依靠乐伎、乐器的积蓄,未形成系统的宫廷音乐发展体系。
2. 融合过渡期
公元398年,道武帝迁都平城《魏书·乐志》载天兴元年冬季,道武帝“诏尚书吏部郎邓渊定律吕,协音乐”[2],北魏宫廷音乐建设由此开始。正月上日宴请群臣时,“备列宫悬正乐,兼奏燕、赵、秦、吴之音,五方殊俗之曲”。同时,受“凡乐者乐其所生,礼不忘其本”观念的影响,宫廷音乐的创建融入了《真人代歌》、《簸逻回歌》等北歌。后来,世祖亲征胡夏,击破赫连昌,获得古雅乐,平定凉州,“得其伶人、器服,并择而存之”。以道武帝、太武帝为代表的统治者在不断地了解宫廷音乐过程中,开始认识到其建设的重要性,对其发展有了基本的规划,他们怀着包容的态度将多种音乐文化融于宫廷建设之中,其宫廷音乐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
3. 深入发展期
《魏书·乐志》载:“太和初,高祖垂心雅古,务正音声。”[3]随后的数年间,宫廷修订、规范雅乐的行动多达六次,上至文明太后、孝文帝,下至群臣,无一不追求古典乐章。在孝文帝一系列的汉化措施的推动下,雅乐的地位与价值得到肯定,礼乐的传统规范愈发深入人心,统治阶层的宫廷音乐观念重心逐渐倾向于儒家礼乐观念,北魏宫廷音乐的发展不断地向中原传统靠近,该状态一直持续至北魏后期。
从宫廷音乐的发展可以反观统治者观念的变化。北魏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其统治者认同拓跋鲜卑音乐传统,且在对所获的器物了解过程中,加深了对中原音乐文化传统的认识。统治者在面对宫廷音乐建设之时,其观念的意义重心从无心理会音乐建设,到以包容的态度利用多种音乐文化来构成宫廷音乐,再到寻求音声正宗、重视复兴古雅乐。
二、宫廷音乐观念变化的原因探析
北魏宫廷音乐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观念的变化。受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统治者宫廷音乐观念的意义重心逐渐发生变化。
政治环境稳定与否,决定着统治者对音乐建设重视程度的高低,影响着统治者宫廷音乐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变化。北魏建立之初,国家处于拨乱反正的阶段,统治者对宫廷音乐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认知。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期四处征战,朝廷内部频繁发生变乱,导致官员和民众怨声载道。高宗、显祖继位后,“不以声律为务”将重心挪至政治建设之中。在政局不稳时,统治者无法利用有限的音乐资源完成建设,其宫廷音乐观念未成体系,最终导致乐器乐工的丢失,对宫廷音乐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政局稳定时,宫廷音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统治者对宫廷音乐的建设有较为清晰的规划,其观念有较大的转变。从道武帝“定律吕,协音乐”开始,北魏宫廷音乐一方面保留了鲜卑音乐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囊括了因战争、贸易往来所得伶官乐器、西域乐舞。此时,在道武帝观念中,宫廷音乐的组成是多元化的。高祖拓跋宏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其宫廷音乐观念逐步发生变化。在音乐建设方面,文明太后、高祖做了许多举措,如:“并为歌章,戒劝上下,皆宣之管弦”;下令“集新旧乐章,参探音律,除去新声不典之曲,裨增钟悬铿锵之韵”;设置乐官,“庶令乐正《雅》《颂》,各得其宜”[4]等。尽管该举措所得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从中可反观高祖的宫廷音乐观念逐步倾向于强调“乐教”、“乐与政通”的儒家礼乐观念。
文化认同侧重点的改变导致了统治者宫廷音乐观念的变化。天兴元年,道武帝立宗庙礼乐,从《魏书·乐志》载:“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莫不和敬......又有昧任离禁之乐,以娱四夷之民。”[5]可知,道武帝在认同儒家礼乐文化、鲜卑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还主张吸纳各种少数民族音乐以充实宫廷音乐建设。《魏书·乐志》载:“十六年春,又下诏曰:‘礼乐之道,自古所先,故圣王作乐以和中,制礼以防外。然音声之用,其致远矣,所以通感人神,移风易俗。’”[6]太和年间,孝文帝醉心于典雅之曲,愈发理解音乐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对中原传统音乐文化、儒家礼乐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撰写歌曲、设置乐官等措施推进宫廷音乐建设。由此可见,道武帝对各种文化的态度是十分包容的,其宫廷音乐观念极具兼容性,而孝文帝在文化认同上显然更倾向于中原礼乐文化,对儒家“乐”的概念的理解较为深入,其宫廷音乐观念受儒家音乐思想影响至深。
结语
北魏宫廷音乐是在中原伶官乐器的积蓄下建立,融合了本民族及其他民族的音乐,其发展逐渐向中原礼乐靠近。期间,受政治、文化的影响,对儒家文化中“礼”与“乐”的理解逐步加深,其宫廷音乐观念从不成体系,到“礼不忘本”、认同中原礼乐文化,再到深刻认识音乐“移风易俗”之功能。从北魏宫廷音乐的发展可观统治者宫廷音乐观念,反之亦可,两者相辅相成,是北魏宫廷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1][2][3][4][5][6](北齐)魏收撰.魏书 第8册 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2827.2827.2828.2829.2826.2829.
作者简介:
陆映婷,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9级中国音乐史硕士研究生。
359750058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