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舞蹈教学中的民族舞教学策略探究
2021-03-09吴迪锋
摘 要:民族舞蹈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结晶和宝贵财富,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中学民族舞蹈教学具有完善中学生人格品质和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作用。在传统的舞蹈教学中,“我说你听”“口传身授”的单一式教学方法是中学教师普遍使用的方法,这类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会抑制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同时也可能阻碍教学系统的更新。因此,高中舞蹈教学中的民族舞教学面临着一些困境,文章以高中舞蹈教学中的民族舞为探究主体,试论民族舞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民族舞教学;艺术特征;困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52-0091-03
作者简介:吴迪锋(1980.5—),男,宁波市李惠利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辽阔的疆域、多样的民族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决定了我国民族舞蹈的丰富性。民族舞蹈是中国舞蹈中的重要舞种,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结晶和宝贵财富,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因此,对民族舞的传承和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高中舞蹈课程中的民族舞教学有利于高中生学习和发扬民族舞,对民族舞的继承和创新大有益处。民族舞蹈教学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形体,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体会民族文化精髓[1]。然而现阶段,高中舞蹈教学中的民族舞教学面临着一些困境,文章就高中舞蹈教学中民族舞教学的问题和策略进行分析。
一、中国民族舞的艺术特征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特色的舞蹈。我国是個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在祖国的土地上扎根,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展现出各民族的性格和情感。总体来说,中国民族舞蹈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征。
(一)观赏性
雅俗共赏是民族舞蹈呈现出来的显性特征。中国民族舞蹈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雅”和“俗”的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民族舞蹈产生于民间,具有“俗”的特性,是中华民族民间智慧的结晶。喜闻乐见是民间对民族舞的最高评价,“俗”迎合了民间和时代的喜好,“俗”是民族舞文化的主流和民间舞发展的根源。当民族舞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爱,“俗”就转化成了“雅”。民族舞同时具备“雅”的特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的外化表现。如果民族舞被框定为“雅”的艺术,则又会束缚住它的发展,使其变得僵化,失去活力。因此,“雅俗共赏”既是鉴定民族舞艺术活力的重要标准,又是它艺术活力得以维持的有效途径。
(二)民俗性
民间是民族舞的土壤,是民族舞艺术活力的来源。因此,民族舞具有民俗性。很多民族舞的编排灵感来自民间的传说、风俗、故事,带有民族的文化印记,通俗易懂又便于传播。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的舞蹈呈现出差异性,带有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三)时代性
历史和时代在不断发展,民族舞具有时代性特征。远古时期的民族舞处于萌芽阶段。由于生产力受限,舞蹈的道具、服装、乐器等都呈现出简单化趋势,舞蹈的内容和形式表现也比较简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对舞蹈的审美需求也在提高,舞蹈的编排和表演不得不注入新鲜因素,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透过民族舞蹈的发展能窥见时代的变迁,民族舞蹈的表演形式也会附着一些时代的印记,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同一民族的舞蹈在传承和流变的过程中逐渐定型,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该舞蹈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调整。因此,同一民族舞蹈在具有共同特点的基础上,也会带有不同的时代色彩。
二、高中舞蹈教学中的民族舞教学困境
(一)民族舞教学方法不够完善
在目前的高中舞蹈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我说你听”“口传身授”的单一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时,先对民族舞的舞蹈动作进行细致讲解,然后再表演示范,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快速掌握一支民族舞蹈,但太过功利化,不能很好发挥出舞蹈的美育功能。学生只是掌握了舞蹈动作,并没有真正理解舞蹈的内涵,所以到了真正进行舞蹈的时候,学生跳的只是一套教学模板和千篇一律堆砌出来的动作,缺乏舞蹈的情感和灵魂。虽然高中舞蹈教师在授课时,希望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学会一段民族舞蹈,但前期舞蹈知识的学习是掌握舞蹈的前提,学生主体性的激发是舞蹈教学的重点。高中阶段学生面临学业的压力,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十分宝贵。因此,高中舞蹈教师在加快知识的传播速度,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对舞蹈知识背景的讲解和对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帮助学生理解舞蹈的内涵,感受舞蹈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真正学会一支民族舞蹈。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学生缺乏基础的舞蹈知识
在现阶段的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知识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的学习进度,也会给高中舞蹈教师带来一些教学难题。民族舞蹈知识的学习是新舞蹈学习的第一步,但这个过程往往被很多学生忽略掉,他们会直接进入舞蹈动作的学习。舞蹈知识是学生掌握舞蹈的前提和关键,学生只有真正了解舞蹈,知道与它相对应的背景、内涵、情感,才能领悟舞蹈的精髓,在实际表演中展现精彩的民族舞蹈,表达民族自信,展现民族活力。针对大多数学生舞蹈基础知识缺乏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舞蹈知识的讲解,运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民族舞蹈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中学舞蹈课程间隔安排问题
舞蹈课在高中阶段不是必修课,很多中学一周会设置两节课,每节课时间不超过四十五分钟,两节课的时间安排一般会间隔几天,这样的时间安排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高中阶段的学生文化课任务繁重,舞蹈课程的安排能够适当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许多高中生对舞蹈课程充满好奇和兴趣。但由于一周两节课的间隔设置,中间的间隔时间过长,学生好不容易激起的舞蹈兴趣很容易被时间冲灭,兴趣不会持续太久。其次,这一时间间隔的安排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对于中学生来说,文化课的学习占据了生活的主体,舞蹈课成了生活的调剂品,学生一会儿进行紧迫的文化课学习,一会儿又进行放松的舞蹈课学习,看似有张有弛,实则会分散一些注意力,导致其不能专注于其中一件事。学生在舞蹈课堂上学习民族舞内容,当天还印象深刻,隔了几天,又将知识忘却大半,这就导致舞蹈教师在下一次上课时,又需要花一些时间重新介绍此前学习过的内容,这对学生的专注度和课堂的教学效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民族舞的教学策略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提高,中小学教学中逐渐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延展和丰富了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不再拘囿于纸质的教学材料,教师课前准备的视频、图片、电子书籍素材等都可以拷贝到计算机上,然后在课上展示,学生也从传统的纸质教材中跳脱出来,进入更加多元、生动、缤纷的信息世界,可以近距离感受舞蹈的魅力。同时,这也进一步加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专注度。民族舞是舞蹈教学的一个重点舞种,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格、习俗、动作都有一些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更快地学会一支民族舞,前提是让学生充分了解和体悟该民族的舞蹈内涵。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并不是非常深刻,因此汉族的学生可能不容易体会苗族、壮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舞蹈的内涵和精髓,教师如果一味以教材为主,延续“我讲你听”“我跳你看”的单一式教学方法,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产生消极厌倦的情绪,影响教学课程的正常进行。因此,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现代化科技手段能够丰富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其他民族舞的魅力,促进教师改进和提升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完善教学手段,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舞蹈的美育功能。
就高中舞蹈教学的民族舞教学而言,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比较、分析和鉴赏不同民族的舞蹈,可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提高舞蹈课堂教学质量,利用这一教学手段的信息检索功能,快速又高效地将教学内容进行检索归纳,对民族舞进行分类,方便学生区分不同民族的舞蹈,大大提高舞蹈效率。例如,在介绍秧歌时,不同地区的秧歌具备秧歌共同特点的同时也会带有各地区特色,健壮明朗、自由奔放的陕北秧歌,幽默活泼、生动俏丽的东北秧歌,豪迈粗狂、舒展自由的山东秧歌,还有山西秧歌、河北秧歌等,形式内容多样丰富,这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提前下载好各个地区秧歌的视频,准备好与之对应的舞蹈服装、表演的图片,制作具有民族舞蹈特色的课件,在课堂上讲解秧歌的分布地区、风俗习惯、社会结构等民俗风情,使学生能很好地了解各地区秧歌的风俗差异,从而理解相应的舞蹈动作习惯,便于其快速学习和掌握。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会更为直观,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2]。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情景启发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情景启发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我说你听”的教学范式,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调整为平等互动关系,是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成功教育实践。“这是一类教师通过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或组织教学性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务或现象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因其直观和真实的特点而不同于以往的课堂式讲解,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督促他们进行思考,最后融入课堂,在轻松融洽的舞蹈氛围中获得全新的感受。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需要时间保障。该方法一旦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谈话法等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相结合,就会使民族舞蹈教学收获很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民族舞蹈的训练和其他舞种的训练一样,都会关注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和律动性,但民族舞蹈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复杂的民族情感。除了对身体的肢体要求外,舞蹈的情感表达是在民族舞中占据第一位的,也是高中舞蹈教师民族舞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要注意在学生表演时对民族文化共同审美特征进行体会与表达,了解他们如何通过肢体动作舞动出那段文化记忆。民族舞蹈教学采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情景启发法,即教师在给学生传授舞蹈知识和讲解舞蹈动作时,可以通过灵动的舞蹈表演视频、直观的舞蹈教材、浅显的舞蹈专业术语,启发学生自觉深入探讨和思考,分辨舞蹈表演的时空变化和舞蹈动作的发力方式,体会舞蹈内在的情感变化,并通过肢体将这段民族舞蹈表演出来,在舞蹈的演绎中达到对某个地域和民族情感的认同。这种情感启发法。可以丰富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高中舞蹈教师在民族舞教学中应将此方法貫穿始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灵动性。
(三)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目前的高中舞蹈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程设置较少,且课程一周内的时间间隔过于尴尬。但这种困境很难解决,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学会民族舞蹈,获得对某个民族的情感认同,这对高中舞蹈教师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和挑战。为了呈现出精彩的舞蹈课堂,高中舞蹈教师需要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高中舞蹈教师对民族舞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考虑两个因素。第一,课堂教学是由多部分组成的整体,教师、学生、课程等各部分相互关联和影响,教学方法要统筹全局,力求达到“1+1>2”的理想教学效果,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功能。第二,高中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有时会采用谈话法、课堂讲授法、情景启发法、模拟法和生活体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在舞蹈授课时有机整合各方法,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高中舞蹈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民族舞种的独特性和教学活动性质的多样性,以往单一式的教学方法很难承载新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面对不同的民族舞蹈教学和不同的学生群体,舞蹈教师在授课时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方法的组合方式也不同,且各具特色。高中舞蹈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应该避免机械、割裂地运用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性质以及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将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组合和运用,使各种教学方法完美配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的有机配合也能反映出高中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结 语
民族舞是“我国舞蹈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世界民族舞蹈的一部分,它极大地丰富了世界舞蹈的内容”。民族舞蹈在高中舞蹈课上的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民族情感,坚定民族文化认同,还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提升教学技能,完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周蓓.民族舞蹈教学与表演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9.
田小莉.民族舞在高中音乐课堂的开展[J].中国民族博览,2018(06):43-44.
204350170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