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2021-03-08包菘盖学昭马思曼
包菘 盖学昭 马思曼
摘 要:小学生叛逆心理是指该阶段的孩子在其他环境的影响下,对于其他个体与环境所要求自己达到的期望与高度所表现出的截然相反的心理状态。而这样的心理状态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就叛逆心理提出其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使小学生正确认识叛逆心理。
关键词:小学生;叛逆心理;成因;解决策略
一、小学生叛逆心理的影响因素
叛逆心理是小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问题心理。它是由于多种原因综合产生的。小学生的主观意识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当主观、客观无法达到一种平衡时,就会形成叛逆心理。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剖析叛逆心理的形成原因。
1.主观原因
(1)过于展现自我
小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外界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冒险心,新鲜感,这就促使着他们抱着打破常规、推翻权威的心态去证实他们的想法、理念,对于家长和老师,越是禁止他们做的事情,他们越是想要接触,以此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2)独立意识的增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小学生会越来越渴望脱离父母的说教,老师的管教,渴望自己有独立的意识,渴望别人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尊重他们;希望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主,不受到老师、家长们的干预;对待老师、家长们的说教变得更加反感,不再百依百顺,但是他们的意识仍然处于发展阶段,看待问题仍然片面、局限。
(3)看待问题极端、片面
因为意识发展没有达到成熟阶段,所以部分小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看待问题仍然产生极端的心理,他们将别人好的建议和劝诫当作是别人故意阻碍自己的障碍,根本看不到别人的建议和帮助,将自己也放到了老师、家长的对立面。
2.客观原因
(1)家庭的影响
家长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也会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有一些家长仍然对孩子采取打骂、粗暴的教育方式,“高压型”父母会让孩子压力过大,不给孩子私人空间。这样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对父母这样粗暴的教养方式进行反抗、反对,进而形成叛逆心理。父母之间的摩擦、争吵、意见不合、分歧等不好的家庭氛围也会使孩子出现焦虑、紧张、烦恼等不稳定情绪,也容易出现叛逆心理。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过高,但是孩子努力之后达不到预期要求,变会感觉到失去自信心,自甘堕落的方式去反抗家长对自己的期望。
(2)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调
在学校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于孩子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部分小学老师只会对学生提出一系列的要求,但是不会关心孩子内心的想法。没有去和孩子做好沟通,所以那些“禁止”“不允许”等如同一座座大山,会引发孩子的“反抗心理”,这也是为什么学生成天和老师站在对立面的原因。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学校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很重视,但仍有的学校没有重视心理教育,部分老师没有对注意到学生的情绪变化,在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没有细心指导,自动将其列入“困难生”行列,比如课堂上不找这样的学生回答问题,主动放弃,这些孤立和歧视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
二、小学生叛逆心理的解决策略
1.家校教育
教育孩子不单单是某一个人的责任,而是学校与家长共同的任务与責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氛围则是孩子内心最依靠、最温暖的港湾。但由于有些父母在培养方面缺乏经验,导致孩子滋生叛逆心理。所以学校要经常与父母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各种心理情况,一起针对孩子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同时让家长清楚认识到孩子叛逆心理带给孩子的严重性。通过家长的帮助,使学校和家长统一观念,更好的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健康发展。
2.让学生认识叛逆心理的错误性
老师要创造足够的条件去给学生解释叛逆心理。第一,老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叛逆心理是学生发展中独立意识的正常表现。叛逆心理有着显著的特征:盲目反抗、盲目排斥、不分青红皂白、容易冲动,做事头脑简单。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在阅历和知识上都要更加的深厚,他们做的种种事情也都是为了孩子更开心、健康的成长下去,而不是故意找事。可能方式方法上不能一下子让孩子接受,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叛逆心理,和父母、老师的建议,明辨是非,根据实际情况接受意见做出改变。
3.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
有叛逆心理的小学生往往不会受到老师、家长的呵护,反而是责备,这会使小学生更加感到胆怯,内心更加敏感,因此他们的内心也极为矛盾,对于老师的指令既特别抵触,充满敌意,又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因此,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摆脱这种心理定势,营造一种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用真诚的态度去对待小学生,应该从之前严苛的态度转变为平等、和善的态度,真诚沟通,让孩子感觉到老师真正在帮助他们,进而消除和老师之间的戒备心理。
4.营造轻松的班级氛围
小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班级里面度过的,因此班级的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甚为重要。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营造一个和谐、温馨、友善、绿色、文明的班级氛围对化解小学生叛逆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静.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表现及对策浅析[J].语文学刊,2015(22):143+156.
[2]苏岩.小学高年级阶段心理教育化解逆反情绪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199-200.
作者简介:
包菘,出生日期:1997.04.13,性别:女,
籍贯:辽宁省东港市, 民族:汉
学历:研究生在读 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