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课程体系的认知和思考

2021-03-08葛馨王晓辉姜云霞

大学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

葛馨 王晓辉 姜云霞

[摘 要]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课是专业课程的先导课和基础课,其承担着统领全局的任务,课程内容包括理清专业沿革、专业理论基础、学科体系以及课程预期达成的目标。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国际汉语教学,面临着从结构到内容的发展和完善,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始终处于丰富充实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原有学科体系基础上,归纳整理出知识明细,并入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课程的内容体系中, 为修订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概论;学科体系;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2-0149-03

漢语国际教育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自从2012年该专业名称由“对外汉语”变更为“汉语国际教育”以来,关于变更课程名称的讨论持续不断,直到2018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关于课程名称是否应该变更、如何变更的争论方告一段落。《标准》中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变更为汉语国际教育概论[1],课程名称与专业名称同步改变顺理成章,之后关于课程名称的争论也至此而止,更多的思考要着眼于课程的知识体系,致力于对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使之适应国际化汉语教学人才的培养需求。

一、对课程性质的认知和思考

(一)“概论”是一门专业导论课

每个专业的“概论”课都承担着专业向导的使命,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课也不例外。该课程多数开设在第三学期,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文学课程之后,教学法类课程之前,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建立一个完整的学科构架,使其整体认知专业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论基础和成熟的实践成果。由此可知,该课程是为学生建立一棵学科体系树,梳理本专业的发展历史,明确学科的性质、定位,使学习者理解学科体系与专业的各门课程之间的对应关系,把握各门课程之间内在联系,宏观认知所修专业,有利于规划未来的学习和职业。所以,“概论”课是一门专业导论课,与各高校制订的专业培养方案关联紧密。

(二)“概论”是一门专业理论课

任何一门学科能成为独立的专业,必然有厚重扎实的学科理论作为支撑。“概论”课承担着传授学科基础理论的责任,内容涵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依托的一级学科理论、自身的研究成果以及各种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该课程以学科理论为主要内容,是后续教学法类课程及应用型课程的基础。

(三)“概论”是一门文献综述课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招生始于1985年[2], 专业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专业名称从争议到变更,表明该专业定位是持续动态的。这是由于汉语国际教育具有跨学科性质,包括教育学、语言学和文学在内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而不是从某一学科发展起来的,这一特性增强了学科定位的复杂性,如果学科理论体系不完善,容易造成各基础学科的简单拼接,弱化本专业的独立性。到目前为止,属于该学科自身的理论依然薄弱,“概论”课需要进一步梳理与学科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整理和完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理论。

二、对课程内容体系的认知和思考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体系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总坐标,通常集成了课程的知识结构,目前选用率最高的教材是刘珣的专著《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是许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硕)专业招考的参考书目。该书的特点是系统性强,知识模块之间衔接自然,整合了1999年以前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将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课程体系梳理定型,具有里程碑意义。教材中具体阐述了专业的学科定位,并形成了由三个模块构成的学科体系,分别为基础理论、学科理论和教育实践。

基础理论部分。这是学科立足的基础。汉语国际教育是由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文化学四个领域交叉而形成的新的学科,语言学和教育学是本专业重要的理论基础。汉语国际教育是以汉语言为内容、以外语为辅助教学工具的教育教学活动。

学科理论部分。独立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特有理论,即学科理论。汉语国际教育的本质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因此其学科理论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对外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教育实践部分。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教育实践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学中做、做中学原本就是教育的有效途径,而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让学生熟悉教学、胜任教学是专业的核心使命。教育实践从教学、管理和技术三个维度划分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实践和现代技术应用实践。

(二)学科体系、专业课程与“概论”课内容的对应关系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形成树状结构体系,各要素之间关联紧致,互相支撑。该学科体系是汉教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概论”课以阐释该体系中的各类理论为内容,因此学科体系、专业课程和“概论”课程内容之间具有对应关系,见表1。

(三)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课的内容体系

作为专业的前导课程,“概论”课不仅需要将专业的理论体系清晰地植入学习者的认知系统中,还要将体系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对后续课程的知识纲目进行导读式的讲授,对于尚未形成的独立学科知识纲目要重点解析。依据这一原则,确定“概论”课的知识体系,见表2。

“概论”课程的内容具有开放性特征,除了基础理论以外,第二语言教学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不断涌现,在课堂上必须加以导读。例如“后方法时代”[4]被讨论较多,这是关于教学法流派的新思考;“界面假说”[5]也是近期关于二语习得领域的新观点;在教学实践方面,适应新一代学习者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也层出不穷,对于典型性的内容也要纳入知识体系。通过这种方式,可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的知识结构。

三、对“概论”教材的认知和思考

统一教材是确保授课内容一致性的前提。走访中笔者了解到,各高校对“概论”课的性质和任务有不同的理解,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的多样化。首先是开设学期各不相同,从第三学期到第五学期都有;其次是课时数从32学时到64学时不等;第三是教学内容各有侧重,一般在教学法、基础学科理论、四类语言要素教学三个方面各有取舍。这种随意性不利于学科体系的规范和发展,而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出版行业规划教材,对现有教材进行更新、充实和完善。关于教材的修订,笔者归纳出以下建议。

(一) 将争论性问题升级为定论

关于专业名称和专业定位的争论由来已久,导致行业外和政府决策部门难以对本专业产生认同。以1985年作为专业设立元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至今已设立35年,不能再以年轻学科自居了,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其被归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文学门类。因此,关于学科定位和名称的争议必须就此画上休止符。以“厚基础、宽口径”为本科人才培养的指导性原则,各高校共识度高,大类招生、通专整合正是在对这一原则的贯彻落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汉语语言、中国文学为本体,并以此作为本科阶段性培养核心内容,既符合学科特征又遵循了指导性原则。

(二) 将学科理论构架清晰化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3],在专业的起步阶段,许多学科均被列为理论基础,其中包括语言学、教育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在此基础上是学科的基础理论,包括语言习得理论、语言教学理论等,属于专业自身的学科理论也在探索和研究过程中。如今历经多年发展,針对各层级理论均已形成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需要逐一甄别整理归类,充实到学科的理论体系之中。

(三)将整合型内容体系转向融合

“整合”强调衔接,“融合”突显交融,前者是合作,后者则是统一。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自身的学科体系,整合只会带来拼接的痕迹,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其独立的特质。实现融合,需要建立专业的课程体系,业内人士应该致力于专业课程研究和开发,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课程,这样才能有效规避将外语、汉语言文学和教育学的课程简单拼接的拼盘现象。

四、结语

汉语走向世界是国家的发展战略,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与国家政策方针紧密相连。宏观问题通过自上而下的解决措施实行起来更高效,统一筹划、布局、实施,对专业进行整体布局、限制招生数量、掌握全局师资需求量,均属于宏观研究领域,需要职能机构组织协调;而对专业的建设和完善需要业内人士结合教学实践潜心研究,从而制订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叶军.国际汉语教师教育的发展轨迹[J].国际汉语教育,2018(4):36-45.

[3]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4] 库玛,刘颂浩,张越.第五讲 全球时代的语言教师教育[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7(3):31-42.

[5] 袁博平.汉语二语习得中的界面研究[J].现代外语,2015(2):58-70.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
走向学科育人
付费买课 还要细思量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化工制图”与AutoCAD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
“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基于制作流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容建设研究
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