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改革研究

2021-03-08骆凤娴

考试周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初中教育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

摘 要:初中作为义务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和积极向上的道德素养,文章从新时代初中生接受劳动及道德与法治教育现状出发,综合分析了目前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详细探究了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改革的有效措施,以期为新时期构建多元初中育人教育體系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初中教育;融合改革

一、 引言

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必须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全方面,探索契合中学教育体系的劳动教育课程,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迫在眉睫的任务之一。

除了开设针对性劳动教育课程,更要结合其他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形成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教育新机制。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素养和法制观念,对劳动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改革整合,有助于实现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双效推进的良好局面。因此,文章将从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出发,针对课程设置与优化改革进行深入探析。

二、 新时代初中生劳动与道德与法治教育现状及问题

(一)初中生接受劳动教育现状

1. 家庭生活影响初中生劳动教育

首先,以广州市初中生家庭生活调查为例,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学生家长普遍存在缺乏系统劳动技能认知的显著问题,无法为初中生提供基础的劳动技能指导功能;其次,现如今绝大多数初中生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中长辈的溺爱与帮助,未能为初中生提供自主劳动的实践机会,导致很多初中生缺乏日常化的生活劳动教育与实践;最后,当前初中生面临繁重的课业负担与激烈的社会竞争,父母长辈普遍认为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而忽视了对其劳动能力的相关教育,在这种重成绩轻劳动的家庭氛围下,直接影响了其劳动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成效,逐渐养成懒惰的错误劳动观念。

2. 学校教育影响初中生劳动教育

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成果。教育部门明确规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但大多数劳动课程更多停留在应付上级检查层面,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存在劳动教育这一内容,学校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忽视劳动实践教育成为常态,直接影响了初中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态度和成效;此外,除了日常班级课堂打扫工作,学生在学校内的劳动机会少之又少,由于学生在学校过着没有劳动的生活,直接影响了其正确劳动观念的建立。

(二)初中生接受道德与法治课程现状

1. 教师应试教育理念影响课程教学

尽管新课程标准下愈加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受到学校升学率影响,导致教师仍然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理念。首先,教师在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劳动教育时,更多是采用语言说教的方法,单调的教学模式无法引导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同时,由于缺乏实践教学机会,学生无法依靠苍白的语言感受劳动的重要性,教师与学生缺少思维沟通与碰撞的交流机会,直接限制了课程综合教学实效;其次,初中道德与法治涉及学生的道德素养、法制观念培养,更加注重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通过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主探索,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但是部分教师依然采取单调的课程书本教学,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思维探索与实践能力培养。

2. 学生个人发展影响课程建设

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偏向于个人行为和思想意识培养,再加上初中繁重的学习压力,导致很多学生对待道德与法治课程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甚至有的学生利用授课时间进行其他课程学习。造成学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青少年阶段学生的成长特点,另一部分则是因为中学道德与法治授课较为单调,与新时代初中生发展理念存在偏差;由此不难看出,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三、 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及劳动教育课程改革实践

(一)初中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初中劳动教育更加注重劳动知识、技能等方面培养,要求通过开展社区服务、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等课程,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这与初中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目标具有密切关系。在传统中学教学体系下,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两个独立个体,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厌倦心理,因此,将初中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融合改革的必然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道德与法治课程章节内容能够为优化劳动教育提供充足的指导意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材涉及的《生命的思考》《在集体中成长》《走进社会生活》《勇担社会责任》《建设美好祖国》等内容都能够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指导素材。因此,开展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改革,有助于促进初中劳动教育朝着更加明确的方向发展;(2)劳动教育能够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劳动教育更加侧重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实践能力和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而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直观感受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实践中体会课程教学思想。通过分析可看出,开展初中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改革是实现双赢的有效途径。

(二)初中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实践措施

1. 深挖教材资源,劳动教育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

通过分析已经发现,初中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存在很多内容都与劳动教育有关,因此在进行中学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首先就要深挖现有教材资源,将两者进行有机整合,利用师生多元互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物展示等方法,将劳动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比如,教师在进行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绽放生命之花》时,为了在帮助学生思考生命意义的基础上培养吃苦耐劳、自我价值展现的正确生活态度,教师安排学生自由结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工作职业,开展实践采访活动,鼓励学生走到街头,与陌生人交流工作感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农民、工人、职场白领、警察等不同岗位人员进行面对面对话,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与探索,进而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劳动精神。

2. 创新教学方式,开设多样化实践活动渗透劳动教育

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初中生的参与兴趣,更加符合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学习需求,因此,在进行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实践探索时,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达到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教学育人的目标。比如,教师在进行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在集体中成长》这部分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直观感受集体力量和相处方法,可以在基础知识授课结束时,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墙面创意设计竞赛,每个小组负责班级一片区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作业,并最终投票评选出最具创意小组。在这一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机会,学生在设计布置的过程中锻炼了自身的劳动能力,达到最终教育目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展班级宿舍文明大赛等活动,依托于活动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和道德素养。

3. 巧用家校合作,学校家庭共建常态化教育环境

家庭作为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新时代初中生接受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综合成效。因此,在进行课程融合改革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功能,健全家校合作机制,为学生营造常态化劳动与道德与法治教育环境。比如,在进行部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建设美丽中国》这部分教学时,组织学生开展了环保创作作品大赛,要求学生利用家长的职业资源或通过网络查找相关亲子创作资源,与家长一同进行环保作品或日常绿色生活方式创作活动,在活动中改变学生的环保观念,共建绿色家园,达到劳动教育中培养敬业奉献、有家国情怀的新一代青年的最终目的;除此之外,教师要通过及时与家长沟通,叮嘱家长加强学生居家劳动锻炼培养,引导家长自主设计学生个性化居家劳动锻炼计划,并将学生的劳动锻炼成果、感想通过课堂、主题活动等方法进行充分展示,帮助学生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引导其修正错误的劳动观念。

4. 扩宽实践场所,校社联合构建劳动育人新机制

在进行初中劳动与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改革实践探究时,除了形成家校合作机制为学生营造常态化教育机制,学校还可以联合周边社会机构,扩宽实践课程场所,通过校社联合,共建新时代劳动育人新机制。学校可以在地方政府帮助下,与敬老院、地方企业、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劳动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所。通过带领学生开展敬老院义演活动、地方企业基础岗位参观实习、安排学生自主开设青少年兴趣课程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达到劳动及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目的。在这一环节,要将校外实践教学作为劳动及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严格规定初中生实践课时,通过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评价机制,实现劳动教育常态化,提高学生参与校社联合教育实践课程的热情,确保实践教学达到计划要求,帮助其在校社联合机制下逐渐形成良好的劳动与社会责任意识。

四、 结束语

新时代更加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适应新时代育人理念,从当前愈加重视的劳动教育出发,系统分析了初中阶段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总体现状与潜存问题;并通过理论分析劳动及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改革的必然性,从挖掘教材资源、创新教学方式、运用家校合作、构建校社机制四个方面实践探究了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对提升初中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综合成效、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成.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一体化的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20(7):60-64.

[2]李舒冬.基于《道德与法治》的劳动教育路径探索[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0(6):106-108.

[3]陶行知.谈生活教育[A].陶行知全集(第4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4]李向.劳动教育的问题、价值及实现路径[J].江苏教育,2020(1):58-61.

作者简介:

骆凤娴,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广州市第四十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教育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