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情”的思考
2021-03-08喻利福
喻利福
摘 要:本文从中华传统文化切入,通过对“情”产生,对情绪调节、情感把控的分析,落实到对声乐作品教学中“情”的思考,发散性地探索民族声乐教学的方法,在民族声乐教学的理论框架建设上,抛砖引玉,出一点力。
关键词:“喜情”;情绪基调;文化自信
“情”是“心”动的现象,由于人“心”各不相同,不同性别、年龄的人身处不同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活动、情感体验,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同一个地域群体的人,往往有着相似的甚至共同的情感体验,通过世世代代的融合发展,形成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就是家国情怀。
民族声乐的发展植根于中华大地,吸收着传统文化的营养,借鉴了外来文化的精华,正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高校声乐教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在日常声乐教学活动中,客观地看到中国声乐作品中的“情”,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情”的根源,探求更合国情、更合人情的教学方案,是值得思考探索的。
一、让身心进入积极情绪的状态
中国人热爱生活、热爱和平,声乐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歌唱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自内心地赞美生活、赞美大自然,让身心参与积极演唱,唱歌才会更有感染力,在声乐教学中,怎么才能使学生的身心进入积极情绪的状态呢?
1)课前做适当的体育运动,养成针对性的体能训练习惯。
声乐演唱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近些年来看,由于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网络游戏的严重影响,大学新生的身体素质愈发让人担忧,选编一套针对声乐学生的课前体能训练动作,是很有必要的。中华儒释道文化已经形成了许多艺术表演化的锻炼方式,可以借鉴瑜伽、舞蹈,可以借鉴太极、八段锦等等传统武术,通过这些运动课前舒经活络,更有助于接入课堂的教学。
2)选择以“喜情”为主的声乐作品。
积极的情绪状态,一般表现为喜乐情绪,初学声乐者的教学中,尤其需要注意,选择喜乐情绪的作品,演唱提示中如:歌唱的、赞美的、甜美的、抒情的、思念的、回忆的等等,都可以。好处是什么呢,“喜情”作品充满正能量,有助于正面影响学生。相对于“喜情”是“苦情”,作品的演唱提示是“愤怒的、痛苦的、诉说的、呐喊的”等等这类,就是“苦情”的作品,初学者要慎用,往往由于阅历尚浅,技术上易走样,难以把控这类戏剧性强的声乐作品。
二、把握歌曲的情感基调,做到胸有成竹
声乐作品来源于生活,反映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的情绪基调大致有四类,第一类是喜情充满活力的,比如惊喜、高兴、愉快、流畅等;第二类是喜情平静淡然的,比如放松、静谧、满足、虔诚等;第三类苦情激烈冲突的,比如惊恐、紧张、呐喊、痛哭等;第四类是苦情平淡的,比如沮丧、伤心、忧伤、抑郁等。在声乐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情绪基调,建议从下面两方面入手。
1)了解作品背景资料,明确声乐作品的情绪基调。
一首经典作品的诞生,需要多种因素的作用,佛教认为因果相应是宇宙的第一定律,分析一首作品的缘起,有助于情绪基调的全面把握。往往是某些现实场面细节,打动了作曲家的内心,作曲家运用作曲技法把心动的感觉转化成音符,而形成作品。所以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曲家的生活、个性、价值观等等,对歌曲演唱的二度创作影响很大。
2)拓展文化艺术的知识眼界,努力做到文化自信。
一般声乐教师都认为,声乐演唱者应该对生理学、心理学、表演学、美学等等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其实还远远不够,作为中国人,必须考虑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涵。在中国戏曲表演中吸取营养,向民族民间文化踏踏实实取经,在古典诗词鉴赏中提升修养,在儒释道经典文化中寻找天地人情,体悟忠孝礼义,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看王朝的兴衰成败,特别是近代史百年的沧桑变化中,坚定内心信仰,感悟龙的精神。丰富的民族情感体验和坚定的传统文化自信,是唱好中国声乐作品的保障。
三、对“普渡众生”的点滴感悟
佛学认为众生平等,获得大智慧的佛菩萨,要无分别地解脱和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普度众生”,这种思想与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18大明确提出的,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谋而合,人类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共同发展。这种思想,对声乐教学有什么启示呢?
1)传承和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做到文化自信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给人类留下了璀璨的文化思想宝库,文化传承是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声乐教学中,应该考虑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挖掘,选择歌颂祖国、家乡美好河山的,缅怀历史英雄人物的,歌唱父亲母亲的,赞美美好爱情的,民间口头传说中的,上古神话传说的、四大名著的,等等。这些作品有的比较原生态,有的是运用民歌音调的创作歌曲,有的是充分借鉴西洋作曲手法中西结合的产物等等。声乐教学中对作品的选择要有包容心,通过几代作曲家前赴后继的努力,已经积累了许多优秀的中国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数千年的文化, 针对学生综合条件运用于教学中,必然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学习和借鉴外来音乐,逐渐形成丰富而包容的新时期大国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科学取得巨大进步,网络技术进入社会的每个角落,文化大融合是发展趋势,怎样才能在保持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前提下,进行丰富和发展,是值得每个文化人思考的。高校的声乐教學,需要这样的境界和思想,一方面借鉴西洋歌唱发声的技术技巧,应该考虑东方文化的审美习惯,一方面大力发展民族声乐,逐渐形成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教学、演出的社会架构,提升观众鉴赏力,引导和培养和谐的审美趣味。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为基础的,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声乐的发展必然需要从中吸收营养,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 本文零碎提出了中国人“情”一些思考,也算是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的浅知拙见,以此与大家共同探讨与研究,敬请广大同仁不吝赐教。21世纪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相信民族声乐在大家的努力下,必定会迈上更高的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心中月》宗教文化出版社 释万行著 2004.12出版
[2]《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金铁霖 邹爱舒著2008.12.北京第一版
(成都大学 中国-东盟艺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