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孔子学院的困境与出路

2021-03-08李佳琪

公关世界 2021年2期
关键词:孔子学院出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李佳琪

摘要:两次世界大战为世界人民和世界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了全人类的共识。21世纪是世界各国文明与文化不断交汇融合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与此同时,全人类也面临着传统安全因素及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威胁与困扰。世界各族人民的命运已休戚相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不仅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是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迫切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承担着实现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与沟通重任的孔子学院亟需转型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现实困境,力图探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孔子学院 困境 出路

孔子学院是在借鉴西方国家进行语言和文化推广的做法和经验(德国的歌德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等)的基础上成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其宗旨是教授汉语,传播中华文化。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共在全球16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孔子课堂。它们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课程和文化交流活动加深了所在地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爱,加强了世界各国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对中国开展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国际局势风云突变的当下,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发展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困境。截至2019年,全球多所大学宣布停止运作孔子学院。德国议员也曾明确提出禁止继续用德国纳税人的钱支持中国在德国高校中进行宣传工作。鉴于此,重新审视孔子学院的发展之路,分析其现阶段的困境与出路显得尤为重要。

一、孔子学院遭遇的现实发展困境

孔子学院在创办初期,主要在亚洲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办学效果和反馈,之后才得以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推进与发展。然而,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孔子学院建立的初衷是为中华优秀文化外传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这些年来,孔子学院在各地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文化活动,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引起了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增强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然而,孔子学院的“学术自由”屡次遭到质疑。究其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以及意识形态的不同。孔子学院作为当地中国文化和政治的一个符号,饱受争议与偏见。尤其是“文化威胁论”“文化入侵论”的提出,显示出西方国家出于政治目的对孔子学院产生的误解与成见。

(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目前来看,孔子学院的教师队伍构成主要是国家汉办派遣的汉语相关教师及志愿者。这些教师和志愿者在国内培训期短,任职时间一般为1-3年,流动性较大,且大多数缺乏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背景,仅是外语能力能够满足基本交流而已。这就导致孔子学院很難拥有一批稳定且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学员与教师之间因此难以建立长期教学相长的关系,长此以往,学员们对汉语的学习要求难以得到满足,积极性也会逐渐减弱。

(三)传播内容陈旧,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总体来看,孔子学院所教授的内容除了汉语以外,主要聚焦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书法、武术、剪纸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却忽略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与智慧的弘扬。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外国民众仅局限于了解传统的中国,而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了解不足,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飞速发展。对中国的片面了解致使他们产生猜疑,甚至扭曲事实,从而形成一定的刻板印象。此外,在进行文化活动的同时,孔子学院教师往往忽视结合当地民众的实际需求进行活动和项目的设计。这就难免使得当地学员认为自己所学内容与当前社会就业需求不符,从而失去深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四)传播方式较单一,难以形成合力

目前孔子学院采用的传播渠道较单一,难以形成传播合力。其主要依靠政府与官方媒体进行宣传,没有充分挖掘民间的公共外交资源,从而导致社会组织和个体参与意识较低。一方面,政府的过度宣传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孔子学院的“官方色彩”,造成当地人民与政府的猜疑。另一方面,我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较低,面对当地主流媒体的负面报道和肆意揣测,往往难以进行有力的解释和回应。此外,孔子学院的活动大多以面对面的线下形式展开,数字网络资源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与沟通的范围。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孔子学院的转型发展路径

《孔子学院章程》中规定:“孔子学院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促进多元文化联系在一起。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论证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位一体”总布局,提出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是重要路径。作为中国文化崛起、文化自信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孔子学院已然成为中国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和实际平台。因此,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孔子学院亟需实现转型发展。

(一)保持平等、开放的心态,讲好“中国故事”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题为《文明因交流而多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重要演讲,强调“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没有先进落后之别,只存在特性与差异。孔子学院在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的过程中,要展开平等对话、双向交流,面对不同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分歧,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之兼收并蓄。围绕讲好“中国故事”,精心设计符合当地民众文化需求的文化活动和交流项目,向所在地民众展示汉语独特的语言魅力以及中华文化的超强适应性,从而获得积极的交流效果。

(二)勇于开拓创新,讲好世界各国的故事

作为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和载体,孔子学院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也要多讲中外合作的故事,讲好所在地和所在国的故事。面对当前的发展困境,孔子学院要实现在传播媒介和传播形式上的转变,除了借助政府和官方媒体的宣传外,要结合当地民众的文化诉求,设计出符合其认知习惯和审美需求的文化活动和项目,融入当地文化事业发展,使孔子学院的文化交流活动真正本土化,从而提高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此外,除了开展线下文化交流活动以外,孔子学院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新型社交媒体,提高孔子学院的曝光度与知名度,同时征集当地民众学习汉语或者通过孔子学院与中国结缘的动人故事,讲好世界各国的故事。

(三)提升办学水平,注重内涵发展

质量是孔子学院的生命线,是办学的第一原则。作为语言文化推广机构,孔子学院承担着对外汉语教学的重任。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语言工具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外国民众,包括外国学生选择学习汉语。作为官方承认的孔子学院自然成为了他们的首要选择。鉴于此,孔子学院更要坚持内涵发展,深化教师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养教师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素养。此外,还要着力培养本土化教师。结合当地汉语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编纂出符合当前时代发展,体现文化和汉语学习前沿的汉语教材和相关读物。推进教学方法持续深入改革,建立完备的运行评价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

当今世界各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传统安全威胁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的存在和愈演愈烈使得世界各国逐渐联系为同一个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应对全球治理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致力于推动对外汉语教学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共荣,构建和谐世界的孔子学院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誓言拥有一致的目标和使命,因此,实现孔子学院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不谋而合。在大国关系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孔子学院16年的发展之路,坚持“文化自信”,积极引导、促使孔子学院完成转型发展,进一步发挥其在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中的积极作用。

基金项目:2020年度许昌学院校内科研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YB027

参考文献:

[1]李丹.孔子学院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J].对外传播,2018(7).

[2]刘延东.深化合作.创新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在第十二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孔子学院,2018(1).

[3]佟讯.基于孔子学院的中華文化海外传播理念创新研究[J].艺术百家,2019(11).

[4]翁俊燕.从“5W”模式探析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以孔子学院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9).

[5]张鑫淼,郝晋渊.探析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关键性因素——以孔子学院文化传播影响因素为例[J].传媒论坛,2020(5).

[6]张也.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智库时代,2020(4).

猜你喜欢

孔子学院出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第三方介入研究:基于美国的分析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
“汉语热”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