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研究

2021-03-08唐思源

公关世界 2021年2期
关键词: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唐思源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端正受教育者的思想,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然后用已成的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自己日常的行为。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是这样甚至要求更高,因为大学身还是是一个国家未来的代表,肩负着未来建设国家的重要任务。但是现在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严重问题之一,如何应对是我们现在思政教育所需要重视的问题,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以此提出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逆反心理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一)逆反心理的内涵

逆反心理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学术上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定义。在中国接受度比较高的有行为说、情绪说、态度说和主体需要说。因此更多人把逆反心理定义为:“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也就是说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势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它主要的表现有:面对正面的宣传,他会选择做反面的思考;对社会宣传的榜样无端的方案否定;认同不良的倾向或行为;对思政教育做消极抵制。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

1.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

首先,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住校生活,集体的生活环境很容易对他们造成影响。才摆脱了高压和枯燥的高中生活,许多学生活泼的天性逐渐展示出来,他们喜欢与人交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形成一个又一个的集体。尤其是同一个宿舍的同学,如果有一个人产生了逆反的心理,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的同学。其次,同学们情绪起伏大,变化快,对思政课和相关老师的态度时好时坏,老师有的时候就会很难把握他们的心理状态。而且因为这种心理的一大特点就是它产生以后会相对比较稳定,形成之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很有可能会一直伴随整个的教育过程,影响教育成果。最后,要想让学生按照教育的内容来控制自身的行为,这一点要做到还是相对比较困难。因为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想上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观念,用这些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也是教育的重要目的。

2.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第一,选择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相对立。新时代的大学生们,自尊心强,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强烈。有的同学对领导和教师的针对自身的批评丝毫不放在心上,甚至会与他们起冲突,越是批评,其逆反心理就越强。就比如任何一所高校都严格禁止逃课,但是越是禁止越是有学生愿意冒险逃课,对于正确的教育和建议也是拒绝接受,因为不能过于反抗,所以他们就选择对就思政的教育者们采取疏远的态度,拒绝接受教育的内容,甚至故意违反课堂纪律来影响教学。

第二,对教育的内容疏远、排斥。一些学生对思政的教育有抵触的情绪,他们甚至并不清楚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真正的目的,就是从心里产生厌恶的情绪,盲目逆反。认为这种教育没有意义,只是一个劲儿的唱高调,说假话,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并没有任何的意义。许多学生将这类课程当做聊天、睡觉、写作业或者其他的课程,甚至有学生敢在课堂上吃饭,同学间流传最广的也最有讽刺意义的莫过于“下課了,我们上课再聊”这种言论。对于期末的考试普遍观点就是死记硬背过了就行。

第三,否定作为宣传教育的先进典型。树立优秀的榜样和典型加以宣传是现在比较多的一种教育方式,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激励他们的进步。但是有的学生越是对他进行宣传,越是不听不看。部分学生在逆反心理的影响下习惯性的嘲讽和否认,选择用社会上那些阴暗的事例以偏概全,片面的认为宣传的正面的东西都是虚假的伪善的,种种行为都会阻碍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一)大学生方面

1.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

一方面,大学生的生理机制基本处于最棒的时候,精力充沛敢于探索,但是心理方面依然处于发展的阶段,从高中到大学带来的巨大变化会让他们陷入茫然。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环境与之前接受教育的环境相比,变化还是很大的,在大学里需要的是自觉,但是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可能一下就成熟起来,这就使得有的学生将自己的颓废和混时间归结于学校的不作为。这种身心不平衡的情况容易造成学生们对自己的困惑,也就使得大学生思维的多向和不稳定以及缺乏理智,这就很容易造成逆反心理。

2.大学生自我意识不稳定

现在的大学生是追求独立,具有反叛精神的。社会对现在的大学生的评价是个性张扬、敢说敢做、特立独行,这是这一代人的好的一些特点。但是事物皆有两面,他们对于家庭的依赖和对自己所拥有东西的占有欲都比较强,只要是他人想要干预个人的生活,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弹情况。不同于初高中的叛逆,这时出现的这种心理是因为环境相对的自由和放松以及对外界信息疯狂吸取,经验和能力增长速度很快,面对思政教育很少会顺从地接受,喜欢用自己的方式看待问题,主观性很强。在这种追求独立和具有反抗精神的影响下,逆反心理的产生也是很容易的。

(二)教育因素方面

1.教育者自身素质缺乏

课堂上,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素养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心态和对这门课的印象。思政课是一门涵盖面很广的课程,这需要老师自身的涉猎广泛。但是很多老师自身对这门课的认识就不够,他们的知识面窄,观念陈旧,不愿意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这样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通常会出现观点与当今社会不符,勉强圆话的情况。还有些老师对教学缺乏激情,将课程当做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不与学生交流,这样的态度对学生,学生也会用这样的态度进行反馈,逆反心理的产生也就是必然。

2.教学方法落后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学校自然也是要跟上发展的步伐,这也对教学的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的灌输法是没有强制的意味在里面的,但是现在大家的普遍思维就是灌输等于强制。这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缺乏交流互动,课堂中多用命令式的语气来让学生接受内容,灌输的量超过了学生接受的度,学生就会觉得无聊、乏味,逆反心理也很容易滋生。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应对措施

(一)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教育是否有效,最终还是由教育对象来评判的。主动的教育,其实就是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教育,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自己教育自己,这需要自觉性和能够坚持的好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开展自我教育,使自己的修养得以提升,形成正确的观念然后知道自己的行为,可以有效的遏止不良思想和行为滋生,避免他们不断发展而带来更多不好的影响。

(二)提升教育者素质,改进教育方法

提升教育者素质方面,第一,要让教育者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理论素养素养得到提升;第二,思想道德水平也必须得到提升;第三,对逆反心理的认识要改变。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逆反心理是有害的,对它持以否定的态度。实际上,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出现。它会阻碍思政教育的进行,对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但是老师更应该客观的看待事物,还应该看到逆反的心理实际上是一种对这门课程这种教育的提醒,有时候甚至有引领大家开拓创新的可能。因此,教育者该做的是积极引导,循循善誘,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切实的了解学生真正的看法和需要,对症下药逐渐消除逆反心理。

教育者们还应该尝试其他的方式,比如讨论、实践等,活跃起来课堂的气氛,让学生能够融入在里面,尤其是现在多媒体设施的普及,新的东西很容易就能通过网络展现给学生,学生也更有兴趣,这也有利于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

(三)重视高校心理咨询平台的建设

虽然我国对于逆反心理并没有确切的定论,但不可否认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一大特点就是一定要有一定的渠道去疏导从而使得这种问题得以缓解或解决。每一所高校都设立有心理咨询室,但是其使用率却非常的低,还是有很多同学不够重视自身的心理这方面的健康状况,还有些同学依旧将心理咨询或者心理疏导看作是“精神病”,对此讳莫如深。其实真正的健康不仅是生理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同样重要,定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已经逐步的进入到现代人的生活,社会方面对此也是鼓励和推崇的。高校也应该对此积极宣传,将逆反心理的疏导归纳其重,在保证学生隐私的情况下,鼓励有这方面困扰的同学及时咨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进行科学的评估,帮助他们增强心理素质、排遣心理痛苦、维护心理健康。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帮助青年学子规范自我行为,提升素质的重要辅助力量,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这方面的建设,用恰当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方式来缓解、消除逆反心理的产生和形成,帮助学生接受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郭聪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陕西人民出版社[M].2008.

[3]吴玉刚.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与优化措施分析[J].高教学刊.2016(16).

[4]马鑫.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及其对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

[5]陈新.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研究述评[J].河南社会科学.2007.

猜你喜欢

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