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品牌学校建设的民办学校“微德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21-03-08游翊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微课程理论实践

游翊

【摘要】微时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促进了学校教育方式的改革,立意丰富、主题突出、内容精炼、形式多样、易于理解的“微德育课程”应运而生,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提高了德育的普及面、趣味性和教学效果。通过“微德育课程”推进拓宽育人渠道,丰富德育内容,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活动中成长。

【关键词】微课程;微德育课程;理论;实践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以来,微时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促进了学校教育方式的改变,利用网络等信息工具,融合各类素材和资源,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微课程”。在学科及领域不断延伸和拓展的大背景下,“微德育课程”应运而生。

一、“微德育课程”的现状及特点

(一)微课程概念的提出

1.国外微课程的概念提出

2008年,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是由美国戴维·彭罗斯教授首创的,即“微课程”是指以移动学习或在线学习为目标的实际教学内容,一般1-3分钟,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这个强大便捷的工具,根据所提供的素材、资源和活动,建构自己需要的内容和知识。

2.国内微课程的本土化研究

2009年,广州大学的田秋华教授在《课程·教材·教法》上发表了“微型课程及其开发策略”,对微型课程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各个阶段的教育及各种类型的课程;并认为微型课程是各学校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应将其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二)“微德育课程”的研究

“微德育课程”是“微课程”的延伸与拓展,是各校的校本课程的分支,目前尚属于一个新兴的校本课程,都處于初步探索和研究阶段。初期德育微课通常播放一个视频,然后围绕这个视频开展讨论、进行教育。实践中,人们认识到德育微课有其特点,但以观看视频为主、重在启迪和感悟的德育微课显然不能满足班主任工作发展的需要。于是,形式更为多样、运用更为灵活、注重问题解决的微德育课程成为许多学校的研究内容,也被许多班主任积极探索和实践。

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制订德育微目标,实施德育微课程,让学生在“微课”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相较于重形式、耗时长的传统德育课程来说,“微德育课程”灵活、精炼、高效的特点受到一线班主任的追捧。这种以“教学合一”为方式进行德育微课程的探索,对提高德育实效作用明显。

虽然很多学校越来越重视“德育微课程”的研究,但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还不是很成熟,呈现方式多半是视频式或活动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课程内容不成体系,教学形式较单一,教学流程还不够流畅,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所以,“微德育课程”在很多学校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所呈现的效果差异化较大。

二、“微德育课程”的理论建构

(一)研究背景

1.“微德育课程”的研究,符合国家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

2017年8月17日,国家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提出实施德育课程育人的途径,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资源,结合实际开发学校德育课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2.“微德育课程”的研究,是符合时代发展,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随着“微时代”的快速发展,微型课程应运而生。常规德育课程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实施过程中常出现规划性及应变性不强、耗时长等困境。而微型德育课程将充分发挥“短”“快”“灵”“小”的特点,大大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

3.“微德育课程”的研究,是学校品牌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创办优质精品民办学校一直是学校董事会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追求,十年来,我们凝心聚力,砥砺前行,让学校在教学质量、特色德育和教育科研方面走在了同类学校前列,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名校。在此基础上创建品牌学校,进一步提炼办学理念,开发德育课程,落实德育目标,既是顺应全市普通中小学品牌学校培育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鉴于以上考虑,我校对于“微德育课程”进行系统开发研究,积极探索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新途径,充分整合各类德育素材与资源,注重课程的流程和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建立有效的“微德育课程”评价机制,不断地提升“微德育课程”的实效性,把立德树人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并使之成为本校的一大德育品牌特色。

(二)核心概念

“微德育课程”,是指围绕某个德育主题或者教育目标,师生自主选取学习、生活中生动直观的视频、故事、图片等道德素材为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针对性地开展的微型德育教育课程。具体课程类型包括:微班会、微心育、微活动、微践行等,课程一般在15分钟左右,具有立意丰富、主题突出、内容精炼、形式多样、易于理解,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提高了德育的普及面、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

在学校“齐贤教育”品牌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德育课程体系中的“贤德”课程核心素养——怀仁心、担道义、正言行将作为“微德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具体为:怀仁心——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呵护自然、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担道义——勇于担当、乐于助人、热爱公益、团队协作、履行义务等;正言行——尊重他人、文明守礼、诚实守信、宽容大度、自我克制等。

(四)教学形式

在微班会、微心育、微活动、微践行这四种课程类型下,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资源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具体分为:素材运用、情景创设、活动体验、研修实践等,通过课题组成员在贤德核心素养范围内搜索各类视频、音频、小故事、漫画等作为课程素材,课堂上通过短小品、生活剧等方式进行情景创设,通过开展同桌互拍、责任、自由落体等活动进行体验,还有在班级课前随机发生的小案例通过集体讨论或教师点拨的方式来达到育人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流程

每节“微德育课程”上,基本的教学流程是:情境导入——活动体验——反思感悟——拓展内化,课前由教师或学生准备相应的课程素材,设置一定的情境进行导入,通过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将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感悟,将课堂中所学习的内容和道理延伸至课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真正做到拓展内化,知行合一。

(六)教学评价

“微德育课程”作为一个新兴课程,缺乏标准的课程评价体系,我校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主题班会课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经过反复研讨,确定了《圣贤学校微德育课程教学评价标准》,主要从设计理念、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师生参与、课程效果等五个维度进行“微德育课程”的评价,力争让“微德育课程”达到预定教学目标和效果。

(七)实施框架

三、“微德育课程”的实践性研究

(一)课堂教学实践

“微德育课程”的类型有微班会、微心育、微活动、微实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微班会具有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形式多样、易于操作的特点,既让广大班主任能节省备课与上课的时间,又能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理解课堂重點,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代表性课例《勇于担当》的课堂中,第一个素材运用环节:课堂开始时播放事先准备的视频《伟大的抗疫英雄》,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有责任、有担当的故事,接着由教师小结:当我们在校遵规守纪,努力学习就是对自己负责;在班级户外课时及时关上班级电源,那是对集体负责;而回到家里帮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那是对父母负责;走入社会克己奉公,乐于奉献,那是对社会负责。我们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身边的小事情做好就是对自己负责任,可称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第二个情景创设环节中让两名学生表演情景剧《上课了》:上课铃响了,小明背着书包急匆匆地走进教室,上了好一会儿课了,小明的桌上还是空空如也。学生饰演的教师问:“小明,你的英语练习册,还有英语课本呢?去哪里了?”小明撅着嘴回答道:“在家没有带来,都怪我妈妈,昨天忘了给我装进书包。”创设此情境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并反馈,然后由教师进行小结:小品中的学生没有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且推卸责任,这个行为体现了没有担当的精神。

紧接着进入第三个活动体验环节,播放本班家长和学生志愿者“爱心护航”的照片,让参与“爱心护航”的学生谈感受,这些学生的感受出于内心,情真意切,非常感人,真实感受到勇于担当,对别人负责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最后进入第四个拓展内化环节,在一首《责任之歌》的歌曲欣赏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今天的班会,我对于“责任、担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担当不仅体现在重大的事件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上。拥有一份责任心,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反之,即使再小的事情也不可能做好。所有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使自己成为一个勇于担当的人。

本节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作为一个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精心设计了视频感知,小品的情景创设和活动的体验环节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勇于担当”的意义,自觉承担责任,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好公民、好学生。省去了很多拖沓的环节,通过精巧的视频、情景和活动让学生感悟、内化,有效地提高了德育课程的实效性。

(二)实践效果分析

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在每周一早上按预定的德育主题安排一节固定的班会课,虽然符合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课程育人的要求,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经调查发现出现重形式、多说教、走过场、效果差等现象,且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缺少总结班务、布置工作等时间。

为改变此类现象,经课题组成员充分的研讨后决定将传统的每周一次的班会课变成“微德育课程”,具体分为每个月两节微班会、一节微心育、一节微活动,每周末对应德育主题布置微实践的德育作业。自实施“微德育课程”改革一年多以来,对德育课程改革前后的课堂反馈情况进行了一系列问卷抽样调查,随机抽取全校200名三至九年级学生代表,并进行问卷回收统计:

从图1调查表中统计得出,在德育课程改革后69%的学生喜欢“微德育课程”,12%的学生喜欢传统德育课程,18%的学生两类德育课程都喜欢,也有1%的学生这两类课程都不喜欢的。从数据分析得出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喜欢“微德育课程”,这就为后期的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从问题二的调查统计中可以得出,在德育课程改革后,两类课程在课堂的内容及素材创新性选择方面分别占比16%和84%,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方面分别占比8%和92%,对于所学内容的感悟及内化分别占比38%和62%,在课堂整体节奏和效果方面分别占比22%和78%。因此,从所有数据对比中发现,“微德育课程”的实施效果明显,课程选择创新性的素材及内容吸引了学生,在课上能积极参与课堂的观察、讨论等各项活动,对课堂所学内容能从内心去感悟,并内化为实际行动,真正让德育渗入心灵。

“微德育课程”是通过改革传统的德育课程来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在传统的德育课堂中,在教学设计时缺少学生的自主思维性活动,教学停留在说教、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迁移能力低;较缺少学生的情感培养,缺乏应有的联系生活的意义和生命价值观,课堂失去了创造特性和生命活力。而微德育课堂教学无疑是深化传统德育课堂教学的一剂良药。它与传统德育课堂教学相比较,既能缩短授课时间,又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挑战,彰显活力,让学生通过在情境中去感悟,在活动中去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深挖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时政及现代媒体资源,精心设计每堂课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形式与方法,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近年来,我们通过微德育等各种课程力争在我校要实现这个目标,在“微德育课程”的研究中一直在不断努力,在摸索中前行,经过调研反馈,磨课反思,实践总结,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形成较为成熟的“微德育课程”体系,受到学生的喜爱、家长的好评,也顺利通过了2019年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立项。最让人欣喜的是,通过“微德育课程”的开展,学生能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各项情境和活动中,从认知内容获得感悟,内化为实践行动,各项行为习惯得到较好地改善,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

诚然,在探索与践行“微德育课程”的路上,我们也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例如,部分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不够,理论素养较欠缺,制作精美课件与收集素材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不足,对“微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解读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在参与教师创设情境和设置活动环节中的引导点评不够,使得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不够深刻,影响知行合一的效果;环节不够紧凑,出现超时,导致不“微”;还存在欠缺课堂效果的系统性评价等问题,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在东莞市各学校争创“品牌学校”的大背景下,我校努力打造的“齐贤教育”已成功跻身于东莞市第三批品牌培育目标。在学校建构的“三贤”课程体系下,微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将为品牌学校的建设添砖加瓦,相信在全体工作室成员的不懈努力下,“微德育课程”会愈加成熟,微而有“为”,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学校“齐贤教育”的特色德育建设也会卓见成效,必将使得学校的品牌建设迈向更高台阶。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郑方.社会转型时期的德育实效性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1):84.

[3]张力.纵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J].人民教育,2013(1).

猜你喜欢

微课程理论实践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