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信息化助推社会发展
2021-03-08彭斐
彭斐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社会信息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自2012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把教育信息化提升到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相继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等政策文件,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政策推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有效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升级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萌芽期。在1978年,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全国科技大会的报告中强调“要逐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发展电化教育,充实和改善学校的实验设备。”提出了“教育手段现代化”;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教育现代化”的概念首次在国家政策文件中被提出来;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成立教育信息化办公室的通知》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能,这也标志着国家正式把“教育信息化”列入工作层面。
(二)教育信息化影响教育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信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逐步受到了重视,各地在逐步完善教学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批量生产”式流水线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初步形成了数字资源服务体系。例如各地区和学校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积极推动示范学校的创建,信息化教育的雏形开始显现。
(三)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时期。这个时期,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就是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品质,构建新时代教育的新生态。信息技术不只是教学的工具,而是逐步和教育融为一体。在人才培养方面,教育信息化借助远程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实现随时、随地、随需要学习;从教育系统上看,教育信息化致力于构建面向全社会的信息的新型教育生态,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形成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从教育服务功能上看,利用信息技术实践教育优质均衡和创新发展,为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助公共服务,最终实现更加开放、更加优质、更加公平的教育。
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
(一)以教育信息技术创新教与学活动的开展。一是将信息技术全面地应用于各学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多元化创新型人才。二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在线学习等模式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为不同阶段的学习者提供多元化和多层次的优质教育资源,并解决后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三是以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构建智能学习空间,变革时空教学环境,开展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等教与学的活动。四是通过伴随式数据收集,建立长效、全面与可持续的教学评价方式。五是借助智能录播教室系统开展师训和教研,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与素养,适应新时代不断更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技术和资源工具。
(二)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构建“四化三学”的现代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四化”是指“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三学”是指“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一是新一代高速光纤网络、4G移动网络和物联网技术,将“人机互联”向“万物互联”转变,高速网络将无处不在地覆盖,将人、设备和知识实现互联互通,逐步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二是信息化使数字化的效用得以充分发挥,促进数字化教学内容、工具、行为等高效利用。三是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充分挖掘学习者的内在潜能,为其提供符合其志趣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个性化服务。四是通过远程教育等在线教育形式,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构建泛在学习和全民终身学习环境,构建起“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
(三)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精准扶贫,提升教育公平。中共十九大报告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教育信息化支撑着教育精准资助,是加快推进教育脱贫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可以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如:“三通两平台”建设、“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等)为我国教育发展滞后地区或者偏远山区合理配置资金、教师、资源设备等,做到资源优化、资源共享,提高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上不掉队,实现教育精准脱贫,进一步提升教育公平。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教育信息化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教育数据管理平台和扶贫数据的管理平台无缝对接以后,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显示贫困人口相关信息,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定位,进而方便扶贫部门和教育等行政部门制定扶贫方案、调配扶贫资源,通过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
三、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立足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优化教育资源环境建设。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只靠政府或者依靠市场,都不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久之计。只有形成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循环的教育信息化内生生态系统,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的内生循环系统,是要将正规教育學校、非正规教育组织机构、教育企业、市场等生成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以市场培养优质的教育服务企业,教育服务企业提供服务供给,形成循环递进的教育生态系统。
(二)创新信息化培养人才的方式。持续深入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是教育信息化向前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对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我国教育信息化特殊的基本国情,在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上,需要将教育信息化推进全过程中涉及的队伍情况纳入到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考量之中。《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实现人的信息化,进而带动实现人的现代化。纵观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希望借助打通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人才队伍培养的全流程,探索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的革新之路。
(三)建立健全专业高效的评估体系。评价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在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中都相当重要。从长远来看,它能为下一阶段教育信息化的规划提供借鉴,为下一步的实践指明方向,并成为每个国家衡量教育信息化的绩效并进行投资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也可充分暴露相关政策的不完备、不周密之处,借此作为下一阶段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教育信息化标准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贯穿教育信息化的整个过程,是教育信息化迈向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已经步入全球范围的知识共享社会,我们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创造大数据库,交换海量信息与知识,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学习分析技术、教育大数据挖掘以及智慧学习环境等创新应用成为大势所趋。但是随之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技术和应用水平参差不齐、资源共享困难、系统难以互通、数据孤岛普遍等。因此,通过制定标准来建立教育信息化的秩序,促进资源、应用和服务的共享与创新,对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可以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并且改进教学的效果,同时还可以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始终存在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化问题、教育不公平问题,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全市教育事业平稳有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单位: 汉中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