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理通”距离我们教师还有多远?

2021-03-08王建升王蕾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大理学科人才

王建升 王蕾

“求同存异”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教育深化改革的当下,在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的关键环节——高中教育阶段,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认清形势、审时度势,不断学习和研究,不断充实自己。作为知识分子,不求全才,但起码应该是通才。课题研究不失为一种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而跨学科的课题研究可以成为新时代教书育人的一种知识与能力的积淀方式。

多学科的融合与渗透其实早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应更好地认识它在高中教学中的价值,促进学科间的共同进步,从而获得单一学科发展难以实现的突破。在有限的資源下,我们可以将具有知识交融的学科统一起来,例如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整合起来进行研究。通过整合不同学科将学习到的零碎的知识与机械的过程转变成认识世界、看待事物、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并传承给学生。这种研究过程和思维方式我们暂且称之为“大理通”。而学科间的深入交流、教师不同思想的碰撞、寻找学科知识的交汇点、突破单一学科的教学瓶颈,将成为课题研究的主流方向。

数学常常被誉为代表一个时代人们认知水平的高度,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世界数学的中心就是世界科技的中心,数学的发展史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数学家郎之万曾说过:“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百利而无一弊。”我们可以全方位地去挖掘数学文化,多角度地去呈现数学文化的价值,将传统意义上的“古板与无趣”的数学融入到非数学学科教学中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数学魅力之所在,在展现数学历史中展现数学文化,体会数学文化的本身就属于人类文明。数学史既属于史学领域又属于数学科学领域,虽然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想不到数学的价值,但数学的精神、思维方式、推理方法和看待问题的着力点能使我们受益匪浅。

如今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即将迈进经济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将会更加全面。现在的教师不缺乏知识,更不缺乏对知识的传承方法,而缺少的是应对教育改革下知识应用和融会贯通的能力,抑或说缺的是一种大理科或大文科思维下的教学能力,更缺的是对知识的好奇心和用学科思维创造教育价值的能力。

利用“大理通”思维对教师的培养,有助于教师知识的沉淀和思想的深邃,从而在教学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在教学过程中更适应学科素养要求和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整合各类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突破思维定式,培养和提升师生的整体思维活力,创新思维能力。

“大理通”思维能开发师生的直觉思维和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直觉和灵感,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想象力可以推动有限知识进步!”虽然现在的高考评价体系还分文科和理科,但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活动中,我们感受到的现象和事物大都融通了各个学科的知识规律和探索方法。

寻找学科间的交融点,不但能丰富课堂教学,更能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我们不但要求学生具备“大理通”的思维方式,作为教育工作者还要一以贯之。“大理通”不但契合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也顺应了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改革要求。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趋势、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思维的全面化和深入化必将成为一种教学科研的主流。而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和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将会是对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回报,这种教育红利是持久的、永恒的。

回归初心,才能行稳致远。教师的成长必然会回报社会,复合型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大量出现就是对教育的最大回报。面对改革中的中学教师,我们要突破教学的封闭性,进行开放式教学,既要加强本学科的教学,也要将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渗透,最终达到多赢。

作者单位:城固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大理学科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大理:梦游理想国
大理好风吹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超学科”来啦
毛遂自荐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