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传统安全合作视域下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2021-03-08王哲

北方经济 2021年2期

王哲

关键词:中蒙俄经济走廊 非传统安全合作 后疫情时代

2014年9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同俄蒙两国元首会晤时提出共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倡议,得到俄蒙两国元首的一致赞同。中蒙俄经济走廊具有重要的地缘价值,它将中国京津冀协调发展、东北振兴计划、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以及蒙古国矿业兴国战略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了三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中蒙俄在东北亚次區域合作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中蒙俄经济走廊覆盖区域多为三国边疆地区,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普遍低下,民族问题严峻,宗教和社会问题复杂、跨国犯罪、公共卫生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频发,严重扰乱边疆地区的经济建设秩序,加强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势在必行。根据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运行机制及特点,本文主要考察中蒙俄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经济合作、能源合作及社会合作三个方面。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现实基础

冷战结束后,军事安全不再是各国制定安全发展战略的中心环节,生态环境恶化、金融危机、恐怖主义、流行性疾病等公共卫生问题、难民移民、海盗问题、毒品泛滥等新的不安全因素成为各国发展的制擎。中蒙俄经济走廊同样面临上述来自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近年来,中蒙俄经济走廊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不断加强合作,成效显著。

(一)经济合作

中蒙俄三国优越的地理区位、经济发展较强的互补性成为经济走廊发展的比较优势,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成可以加速本地区的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带动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

2019年中国同俄蒙两国的经贸交流保持高速增长的状态,从贸易额的数据来看:中俄双边贸易达到1109.19亿美元,同比增长2.5%;中国同蒙古国贸易总额达到89亿美元,同比增长3.6%。中国同两国贸易额均达到历史新高。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俄罗斯及蒙古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中,帮助沿线地区投资兴建了一大批有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有力地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中俄两国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合作蓬勃开展:俄罗斯制定了“一区一港”计划,两国签署了《中俄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2018-2024年)》;2019年同江铁路桥、黑河公路桥建成通车;“滨海1号线”和“滨海2号线”为两国之间的货物运输提供了最短的路线。在蒙古,中国企业帮助蒙古国修建了其国内第一条高速公路—乌兰巴托至贺西格新机场高速公路、建造多条桥梁及省际公路建设等,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推动了蒙古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二)能源合作

中蒙俄经济走廊所覆盖区域是三国重要的能源产区及能源跨境运输区,该地区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为经济走廊建提供了安全保障。

在能源建设上,中蒙合作的锡伯敖包煤电输一体化项目是中蒙电网互联互通的首期项目,是预计年产能3400吨的露天煤矿;巴格诺尔电站项目保证了蒙古国的电力供应;“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大合作成果——乌兰巴托市至曼德勒戈壁输变电线路、变电站建设项目成为蒙古国首条330KV最高电压登基的输变电重点工程及民生工程。中俄在能源合作项上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从2011年至2018年2月通过中俄原油管道中方已累计接收俄方输送的原油,共计11495万吨;2014年5月21日中俄签署了价值4000亿美元天然气长期协议(俄称之为“西伯利亚力量”输气管道),根据协议规定,俄罗斯已于2019年12月向中国供气,在未来30年,俄罗斯每年向中国输送380亿立方米天然气;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公司获得阿穆尔天然气加工厂项目P1标段合同,按规划该工厂将于2021年5月投产运营,预计每年加工天然气420亿立方米;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在境外建设的首个特大型能源合作项目—亚马尔项目的第一条生产线已于2017年12月投产运营。

(三)社会合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流行性传染疾病等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再一次展现在人们面前。疫情对于中蒙俄三国来说是“危机”,同样也是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机遇”。疫情在中国爆发后,普京总统第一时间向习近平主席致慰问电,两国元首多次就疫情情况进行电话交流。蒙古国向中方捐款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34.4万元),并向中国捐赠3万只羊。俄罗斯、蒙古国出现疫情后,中国与蒙方、俄方就抗疫防控、临床诊疗等分享了抗疫、诊疗的实践经验,并向两国提供了抗疫物资援助。有关新冠病毒溯源问题,美国和西方一些国家歪曲事实,将新冠病毒来源和疫情蔓延“甩锅”中国,普京总统与习近平主席通话时明确表示“试图在病毒源头问题上抹黑中方的做法不可接受”,并表示俄方将坚定支持中方。2021年为“中俄科技创新年”,在科技创新年的推动下,两国将会加强在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疾病预防、疫苗研发等领域的科技合作。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尤其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餐饮、交通等服务业影响最为严重,由此造成了各国失业率的急剧上升,其直接和间接损失对社会稳定构成显性威胁和隐性威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0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的数据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为-4.4%,具体来看,预计发达经济体将萎缩-5.8%,唯有中国实现了1.9%的正增长,俄罗斯增长率为-4.1%。在中国经济强势恢复的背景下,以中俄蒙为代表的东北亚地区有望成为最先走出疫情影响的地区。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平台,该地区或将成为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次区域合作的典范。

二、中蒙俄经济走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积极因素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非传统安全合作是建立在三国高度契合的地缘战略、共同的利益诉求以及行为体身份互动的基础上。

(一)三国高度契合的地缘安全战略和互补性很强的经济发展结构决定着中蒙俄经济走廊长期合作的可能性

现阶段中国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能源有着重要的需求;俄罗斯远东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急需引进资金和技术;蒙古国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对外贸易。下表分析了中蒙俄经济走廊覆盖国家和地区的优势与劣势,可以发现,中俄蒙三国的比较优势明显,发展互补性极强。

(二)新自由主义主张,共同利益对于国家合作产生重要影响

冷战结束以后,两极格局瓦解,国际秩序重构,以美国为首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不断对现行的国际秩序造成挑战,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更加凸显了国际秩序的无序性,特朗普当选总统后不断“退群”,更是让国际秩序变得混乱无序,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安危。中俄蒙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是三国的共同任务,维护本地区和平的发展环境是三国共同致力维护的目标,利益交叉使三方在本地区的非传统安全合作成为可能。

(三)“互动”是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促进共有观念的形成,并改变行为体的身份与利益,在此基础上形成新一轮的互动,从而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循环模式,“安全困境”便可以转化为“安全共同体”

中蒙俄经济走廊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是在这一地区长期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互动关系下形成的,建立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成为三国共同的目标指向,从而使三国经济发展达到最大化的收益。

三、中蒙俄经济走廊非传统安全合作存在的障碍

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跨国性、扩散效应及行为主体的“网络化”分散性等特点,对中蒙俄经济走廊非传统安全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一)政治互信不足

建设经济走廊倡议虽然得到三国政府的积极响应,但由于三国在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传统习惯的差异以及域外大国不断干涉本地区事务等问题,导致了政治互信不足。俄蒙两国对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等提议还存有疑虑,“中国威胁论” “俄蒙受害论” “中国经济附庸论”等负面评价在俄蒙两国社会中不断出现,各方利益在本地区难以实现平衡。政治上的不信任导致经济走廊建设中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协议不能执行,具体事务难以落实。

(二)缺少制度保障

维护地区内国家和平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有一个统一而有力的区域合作机制。中蒙俄经济走廊覆盖的地区大部分处于本国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区域,在这一地区国内的市场机制、市场化水平都处于较低水平,市场化建设更是困难重重,三国在该地区的法律制度供给严重短缺,立法滞后现象依然严峻,这给三国的经济合作造成了极大的制度障碍。

(三)美国等域外势力的干扰

美国作为世界性霸权国家,为维护其在亚洲的影响力,频频插手东北亚地区事务,对该地区的非传统安全造成极大影响,成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之一。美国的担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美国2017年度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顯示,美国将中俄视为对其具有威胁的国家,中俄蒙等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会削弱其在亚洲的市场份额,进而对美国在亚洲的经济影响力产生威胁,有使其陷入边缘化的危险;二是中俄蒙非传统安全合作框架的建立,会冲击美国在亚洲的主导地位,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因抗击疫情所取得的成就,增加了其追随者,世界影响力也随之扩大”成为美国所担心的另一个方面。因此,美国一定会阻碍亚洲地区的非传统安全合作的进程,以此捍卫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传统的“霸权国”与新兴的“崛起国”之间的矛盾、在中美博弈中俄罗斯的态度,蒙古在中美俄新一轮战略竞争的位置都影响着这一地区的非传统安全。

四、中蒙俄经济走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路径分析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非传统安全合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三方应客观面对,在以长久和平与合作发展为目标的框架指引下,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力探寻符合本地区发展趋势的合作之路。

(一)增强政治认同感

认同在国际关系中具有层次性、区域性及全球性的特征,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建构在集体认同的基础之上,从而形成集体认同模式,才能保证区域合作的长久及稳定发展。中蒙俄经济走廊要长久发展就应不断增强三国区域政治认同感,尊重各国文化差异,加强政策沟通与交流,促进三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人文交往等各领域的合作。此外,三国政府应建立长期的互动合作机制,将各自的发展战略进行衔接,确保政策沟通渠道畅通。同时,应增强人民之间的认同感,通过人文交流,不断消除交往障碍,以此获得民间认同。

(二)平衡各方利益

因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发展道路、民族信仰等利益诉求不同,中俄蒙三国在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要达到平衡异常困难。在经济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三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建立通行的制度保障机制。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实施中依然要遵循“五通”原则;秉持“亲、诚、惠、容”的合作理念及“共商、共享、共建”原则,求同存异,谋求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全球经济持续下滑,贸易额大幅下降,贸易结构严重失衡,逆全球化和“反中国化”问题凸显。后疫情时代更需要中俄蒙三国在疫苗研发、经验分享等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携手抗击疫情,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中国政府倡导的命运共同体是在尊重各方利益基础上,共同繁荣、共同发展之义,是超越霸权和同盟关系,着力推动新时代新型伙伴关系的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首先需要在周边国家先行起步。后疫情时代,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过程中,应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客观看待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本地区的政治介入,保持沟通渠道畅通,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共同致力于打造中俄蒙非传统安全合作共同体。

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非传统安全合作对于促进“新型周边国家关系”的构建与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和发展应该以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为目标,深化战略对接机制,淡化分歧,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在后疫情时代,应加快建立和完善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地区的协调机制,积极采取有效的组织形式,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对话,提升地方政府间的协调能力,形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战略布局,推动沿线省区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