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穆之气

2021-03-08路来森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21年2期
关键词:曾皙情态弟子

路来森

每次读《论语》,我都颇多感慨。感叹宋儒将孔子“圣人”化,或者叫作“非人性”化。在后人的眼中,孔子仿佛成为了一个飘忽,乃至虚无、难以捉摸的“高大”形象。其实,孔子又何尝如此?

读《论语》,我们只要深加体味,便会发现:孔子,其实是一个很平和、很容易让人亲近的人,可以说是“平易近人” ;只不过,在其“平和”之中,别有一种“融穆之气”,让人在“亲近”之下,油然而生一份肃穆的敬意。

我们不妨从他的一些言行上,来作出考察、比较。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即所谓“克制自己,恢复周礼”。“克己”,是一种自我修养的必然;而“复礼”,我觉得在孔子看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制度行为”;他认为,只有明确了这种“制度行为”,才能保证礼仪的规范化。表面上看,似乎“礼仪”分出了“等级”,而实质上,礼仪更大程度上,是提供了一种“规范”,使得整个社会的行为“有章可循”。

那么,在人性上和具体的生活行为中,孔子是不是“等级森严”呢?我们只要看他与弟子的关系,就清楚明白了。

教育弟子,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给所有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这一点,就把所有受教育的人“平等化”了。而在与弟子的关系上,终《论语》一书,从来就没有孔子体罚学生的行为记载。于自己不太喜欢的弟子,他至多是讽刺几句,例如,弟子宰予,大概比较懒惰,以至于白天睡懒觉,于是,孔子就讽刺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樊迟理想不够远大,想向孔子学习“种地、种菜”,于是,孔子就生气地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因为在他认为,樊迟应该学习“礼、义、信”等更高尚的东西。

更多的情况下,孔子是对弟子平等相待,与弟子融洽相处的。

其中,最典型的篇章,就是《先进十二》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孔子与弟子们聚在一起,“各言其志”,畅谈自己的理想。弟子坦言,孔子静听;弟子们的理想,相近而不相同。期间,孔子并没有横加干预,也只是时加点拨而已。那种融洽、和睦的气氛,真是让时间生辉。

那么,孔子的理想又是什么呢?就是他赞同的曾皙的理想。春天到来了,与弟子们一起下河“洗个澡”:“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何其闲远!而又何其洒脱!

这真是一种具备自然之性的“融穆之气”,可以辉煌千古。

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仁”。那么,“仁”是什么?盡管在《论语》中,面对不同弟子的提问,孔子作出了因人而异的回答,但其基本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仁者,爱人”。“爱人”是人之大爱,应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孔子还将“爱人”落实到一些具体的行为规范中去,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等。这一切,都极大地丰富了孔子“融穆之气”的精神内涵。

我们不禁要问:孔子的“融穆之气”,究竟来自何处?

我觉得至少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孔子简单的物质生活追求,而把更高级的追求,放在精神层面。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更是赞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乐观生活态度。二是来自孔子的“学养”,孔子出身于礼仪世家,从小就懂得“观礼”、学礼,更不用说后来的精深的学问研究了。第三点,则是常常为人所忽视的,孔子性格中的“真纯与自然”。《逸语》转引《吕氏春秋》:“文王嗜昌蒲菹(切碎的菜、肉,或酸菜),孔子闻而服之,缩(鼻梁)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

“缩而食之”,情态栩栩然,很是有一份“娇憨”之情态,可亲,可喜。

不矫揉造作,不矫饰遮掩,纯粹如“自然之子”,应该更是成就孔子“融穆之气”的根本所在。

(编辑  余从/图 槿喑)

猜你喜欢

曾皙情态弟子
解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三·四·一”密码
立足经典传承文化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弟子规
弟子规
曾皙,我心目中的诗人
情态动词专练
情态动词表推测用法列举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