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人如何做慈善?

2021-03-08张伟

视野 2021年2期
关键词:戏楼孟尝君范蠡

张伟

公益活动虽是现代生活的产物,然而蕴含其中的慈善思想却可追溯至数千年之前,《周礼·地官·大司徒》中早就有记载:“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从古至今的慈善故事不胜枚举,有救人于危难却被批评的,有大旱三年却大兴土木的。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几个关于慈善的小故事。

范蠡“裸捐”三次,足有几千万

提起西施,八卦的群众都会暗搓搓地想起范蠡。其实,范蠡除了是西施的神秘绯闻男友外,还是“裸捐”的开创者。

范蠡在辅助勾践取得兴越灭吴的历史性胜利后急流勇退,去了齐国的陶地经商。不得不说,范蠡真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经商不久就积累了“千金”之富。

计算一下,“千金”换做今天的人民币,大概是一千多万。

令人震惊的是,范蠡把这一千多万全部捐给了好友和乡邻(“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这还没完,捐完之后,他又勤勤恳恳地去做生意挣钱,很快就又回到富豪榜排名前列,但是他再一次全部捐了出去。

就这样挣了捐,捐了再挣,十九年里竟有三个轮回(“十九年中,三致千金”)。饶是执笔辛辣的司马迁,也称赞他为“富好行其德者”。

孔子不懂子贡的“慈善心”?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条法律,大意是说,如果鲁国人在别的国家看到自己的同胞遭遇不幸,沦为奴隶的话,把人赎回来,鲁国就给你报销,而且颁发奖励。

子贡,相传孔子学生中的首富,赎回了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却没要补偿。本以为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没想到却被孔子怼了一把——

“子贡,你是在炫富吗?你赎回了人不要钱不要紧,反正你也不差钱,而且这样做有益于你的名声。可那些穷人,他们如果学你不拿国家的补偿,那他们也没有钱赎回鲁国的人啊,最后受苦的还是鲁国人,这么简单的道理你竟然不懂?”

本来好心做了一次慈善,结果却是子贡郁闷,孔子也不高兴。

人们至今还在讨论,这件事里面到底是谁做错了。是子贡的错吗?因为他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标准一下子拔高到了大多数人都难以做到的高度,反而伤害了人们的热情。是孔子的错吗?子贡的行为本是出于好心,孔子是否有些吹毛求疵了呢?

盖一座戏楼,只为送粥

在山西晋中榆次的常家北祠堂内,有一个相当精美的戏楼。这个戏楼的修建历时三年,耗银三万两。

常氏家族,一个在当时赫赫有名的茶叶世家,一向以诗书传家、勤俭持家为家风,为什么要兴建这么一个奢华的戏楼呢?

因为一场旱灾。

1877年,山西、陜西、河南、河北等北方省份遭受了三百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旱灾,颗粒无收、饿殍满地,史称“丁戊奇荒”。其中山西受灾最严重,据统计,全省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旱灾。

常氏家族的茶叶贸易在这次旱灾中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运送茶叶的骆驼大批饿死,茶园倒闭好几座,家族的商业根基几乎被毁。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常家却突然宣布要修宅子、盖戏台。

这听上去匪夷所思,其实是常家在想方设法保住当地的百姓。他们在榆次县内招人,全县所有人都可以来,每搬一块砖就有工分,就可以喝一碗粥。连粥的粘稠度都是有要求的,要做到筷子插在粥上不能倒。

就这样,大旱旱了三年,宅子也修了三年。

怀有“非分之想”的慈善

古人的慈善,有的出自良心,也有的源于功名。

两汉时期实行以德才为考核标准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名声好的人往往能够得到推荐。这种方式使得很多人意识到,做好事一定要留名,这样才有机会当官。因此,当时的很多读书人热衷于慈善活动,甚至搭棚施个粥、发个馒头,还要四处张望,看看有没有人拿小本本记下自己的“光辉事迹”。

对慈善别有用心的,并非只有想要增加履历的读书人,还有一些人将慈善作为收买人心、提高自己声誉的手段。

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就是一个例子。他为了供养自己的三千门客,在薛地大放高利贷,但是这年收成不好,老百姓们还不上债。代表孟尝君的讨债人冯谖去薛地讨债时,能还上钱的,他就跟大家约了个期限,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的,当场就把借条烧了。事后孟尝君大怒,但冯谖解释,这些人反正也还不起,不如就做一个顺水人情,还能够彰显您的名声。这样一来,孟尝君才转怒为喜。

诚如《聊斋志异》中所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摘自微信公众号“中华文化溯源”)

猜你喜欢

戏楼孟尝君范蠡
冯谖为孟尝君“买仁义”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及其戏楼考述
范蠡故里疏议——从三十里屯遗址的发现看范蠡籍里
谭拾子调停政坛恩怨
范蠡与西施毫无瓜葛
介休城内五岳庙及山门戏楼考略
修武一斗水关帝庙戏楼及其碑刻考述
四川屏山县禹帝宫会馆戏楼及戏雕考论
孟尝君识人用人高明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