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犹太慈善的八个层级

2021-03-08朱兆一

视野 2021年2期
关键词:施恩施舍受者

朱兆一

犹太人对于慈善的思考不仅仅局限于慈善的类别,也包括慈善的高低层级。生活在12世纪的“犹太版达·芬奇”——兼具神学家、哲学家、外科医生等多重身份的智者迈蒙尼德(1138—1204),把慈善从高到低分为了八个层级,他的深邃思想穿越了近千年的时光,至今仍然影响犹太人的慈善心智。

按照迈蒙尼德的理论,赠者与受者之间是絕对平等的关系,这是上帝的安排,而非富人或者位高权重者对于穷人或弱者的施舍;为了维护受恩者的尊严,高层级的慈善行为力求做到两不相认,这样既可以保全穷人的自尊心,也有助于他们树立自食其力的信心;最高级的慈善则是帮助穷人找到工作,或者直接和穷人合伙做生意,因为“造血”无疑比“输血”更长久。以上述原则为基础,迈蒙尼德的慈善八层级从低到高分别为:

第八层:“勉为其难的施舍”。不情愿的付出,并非发自内心的帮助他人。不帮的话可能内心有一些自责,这是内心仍存善念但是又过于吝惜个人财产的一种慈善行为。

第七层:“用心给予,但少于可以给予的”。犹太教的传统是十一奉献,但也规定了捐赠的上限是五分之一,因为捐赠过多可能造成捐赠人本身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

第六层:“有求必应,无求无应”。不主动帮助穷人,只有当穷人向你乞求帮助的时候,才会伸出援助之手。

第五层:“揣摩需求,主动上门帮助”。在穷人向你提出帮助之前,你就可以主动揣摩出来他的需求,并给予帮助。

第四层:“受者识施者,施者不识受者”。在之前几层中,两者都相识,这多少对受者的自尊有影响。这一层次中,施恩者并不知道接受援助的穷人是谁,不过穷人却知道施恩者是谁。相比于前面几层关系中双方互相认识的情况,这种互不相识的情况就很好地保护了穷人的自尊。

第三层:“施者识受者,受者不识施者”。与第四层相反,施恩者事先知道援助的穷人是谁,但是穷人却不知道施恩者是谁,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对落难者心理上的伤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犹太人善于把别人的感受放在自己之前,所以这就是为何第三层高于第四层的原因。

第二层:“两不相识”。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是谁,这种给予方式纯粹是为了上帝,不夹杂个人情感,就像是一笔存放于耶路撒冷圣殿山上的匿名基金,此种方式类似现代慈善基金。施恩者先把钱交给基金,然后由后者负责把钱分配给需要的人。这种方式正是现代慈善机构或者慈善基金存在的理论依据。

第一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慈善的最高层,授予穷人谋生的技能,让他以后再也无须依靠别人的施舍来谋生,比如帮他找到一份工作,或者和他合伙做生意等。这种慈善行为既能帮他找到人生价值所在,也让他有能力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最终将这份慈善传递下去。

(摘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慈善家杂志”)

猜你喜欢

施恩施舍受者
嗟来之食
阅读理解精练精析
肾移植受者早期外周血CD4+ CD25+ FoxP3+ T细胞、Th17细胞表达变化
从“受者”心理角度分析《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之道
美国活体肝移植受者的终末期肾病风险
肾移植术后患者新发DSA的预测因素及预防措施
The Circus
奉献与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