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小学教养课程建构

2021-03-08高志荣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8期
关键词:课程建构立德树人

高志荣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阶段通过教养培育为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的教育对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有着积极作用。小学阶段的教养培育需要以课程化的思维与行动进行组织和发展,在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课程要素上有所深化,才能实现教养培育的优质化,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追求。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教养;课程建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要求学校需要积极研究落实“立德树人”的办学行为、办学路径和办学效果,以及要求学校的办学必须要围绕着“立德树人”这個根本任务作为办学的追求、开展办学行动。在小学阶段,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主要在于学校是否能专注于培养小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用培育小学生的好教养,来形成小学生的好品质,形成小学生的好品德,进而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养是一个人行为行动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个人行为中体现出的规矩意识水平、态度尊重程度,是个人品质的内涵与外显的总和。教养,源于习惯,由好习惯构筑,但又高于习惯,习惯表现于行动,教养则可以看到态度和内心的敬重。教养培育与习惯培育相比较,习惯培育注重于外显行为的呈现,教养培育在行为习惯的基础上更注重内心尊重意识、自觉意识和主动意识的培育。注重并做好小学阶段的教养培育,将有利于一个人养成正确的生命态度、优秀的道德品质,为幸福人生奠定良好的生命基础。

学校可以积极通过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开展教养培育。下面对如何开展“教养培育”的课程建构以下作出几点思考。

一、“尊重”和“自觉”是教养课程的核心目标

教养与习惯不同的是内心的驱动程度不同,习惯是相对稳定的一种行为外在表现,与经验关联较大。教养则是源自于内心的一种纯洁的尊重,并在尊重意识的驱动下“自觉”自然表现出的行为举止。培养小学生的好习惯是必须的,但再提高要求的话,就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好教养。

培育小学生的好教养,就要努力培育小学生养成“尊重”和“自觉”的意识。只有以尊重为前提,以自觉为持续态度的人,才能时时刻刻表现出优秀的教养。那么,小学教养课程应该以“尊重”和“自觉”为课程培养的核心目标,通过课程的实施,达成该核心目标,进而为完善教养课程的追求提供关键的条件。因此,在设计小学教养课程的相关元素时,要始终围绕着培育小学生“尊重”和“自觉”两个意识而开展。

二、“生活”和“情景”是教养课程的主体内容

小学阶段的教养培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在课程内容上应该紧贴生活,尊重生活现实与生活追求,这与国家出版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所提倡的“生活德育”是有效链接的。

小学教养培育课程内容的尊重生活,需要学校根据生活的资源,编制编定具体化、清晰化、可触摸、可感知、可体验的相关内容。教养本身就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的举手投足、嘘寒问暖,以及在生活举动中流露出的生活的态度、生命的思维。教养课程的内容需要源于生活、紧贴生活,通过生活演化成为课程常态。因此,教养课程内容更多应该是生活的常识和生活的场景,而不是纯粹的哲理解说和道德陈述。

教养课程内容以生活为蓝本。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一切超出生活实际和不切实际的内容选择都不会引起学生对教养课程的长期参与兴趣。生活的追求是什么?是幸福。幸福是生活的最终追求,这也是历来先哲们所认同的。教养课程的内容也应该让小学生在接触到的时候就产生幸福感,而且这种幸福感总会伴随着教养培育的全过程。要是教养培育课程内容会带给学生痛苦、挣扎、反感的话,估计教养培育是走不下去的。学校在编制课程内容时要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思维,甚至应该大胆一点,不要把教养课程可理解成为一般的学科课程。教养培育课程是学生身边的、手中的、心里的需要照亮的一种成长方式,这种成长会照亮他们生命的幸福。

三、“引领”和“体验”是教养课程的主要路径

要实施小学教养培育的课程,需要用渗透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学生的引领体验达到自觉生成。

引领的主体应该是家长和教师。要培育小学生的教养,不是说教和陈述就可以的,必须要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有教养的生活环境中,而要形成这样的一个生活环境,主要靠家长、教师来引领生成。小学生周边都是有教养的长辈,这样的一个环境,就是很优秀的课程组成部分,而引领营造这样一个环境的过程,就是教养课程在建构的一个部分。

体验的主体就是小学生了。包括生活中的场景体验以及将教养故事、教养例子场景化地让学生体验,都是教养课程实施的有效路径,都能让学生产生角色的代入或者深刻的思考。只有让学生经历体验,才会让学生产生切实的思考和化作切实的行为行动。因此,在教养课程的实施建构思考中,需要尽可能地安排体验活动、体验学习和体验生成。

四、“激励”和“纵向”是教养课程的常态评价

评价小学教养培育的课程实施效果,建议不要用常见的横向对比评价,而应该选用激励和基于个体、基于单元的纵向鼓励评价。

激励的本质是满足人的特定需求。需求是人在特定环境因素约束下的可实现的需要。教养是人在社会因素、生活环境中的一种素质需要。让小学生不断明白怎样才更受欢迎、如何才让别人更舒服地与自己相处,并让学生通过体验提升感知到自己带给别人的舒服、自己因为尊重而带给大家的友善和谐等,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是激励的最好路径。这种激励需要学生自己感知,也需要教师、家长多留意、多关注、多鼓励。所有基于激励的鼓励又是需要具体而清晰的,让被鼓励的学生通过鼓励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好了,哪些教养表现带来美好。

对于个体或者对于特定的单元,在教养培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慎重作横向对比,因为教养本身属于个体的特质,教养培育的目标也更多地需要关注个体成长,虽然教养的水平也应该有具体的标准或者具体的参照,尤其是小学阶段根据不同年级的情况设定教育培育的一些具体成长目标也是需要的,但在教养培育的课程实施中,唯有基于个体或者单元(一般指班级集体)的纵向激励,让个体或者单元感受到成长的力量,才能激发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更自觉地提升自身的教养水平。

小学阶段基于培育小学生稳健人格、优秀品格而实施教养培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学校应在不断深入解读“教养”的内涵基础上,积极开发与实施教养课程,在养成教育的原有经验中往前再迈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 [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801/t20180116_324827.html.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0).

[3]陈光全,杨争林.小学德育课程与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4]蔡元培.中国人的教养[M].天地出版社,2012(2).

[5]刘小先.父母教养观念、亲子关系与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课程建构立德树人
幼儿园混龄教育的探索与课程建构
农村幼儿园课程建构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生领导力培养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前置性学习:学生参与数学课程建构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