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设计与制作”课教学模式初探

2021-03-08李宗义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8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李宗义

【摘要】为适应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工程与技术”内容的增加,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系列教材中,基本上每一册都设置了“设计与制作”的教学内容。针对这一教学内容,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教学经验,提出“基于任务驱动下的六步教学法”,即一节“设计与制作”课,可以有以下六个教学环节:明确任务——设计方案——方案优化——方案实施——结果评价——作品改进。

【关键词】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六步教学

在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系列教材中,“设计与制作”这一教学内容设置的意图很明显,就是确保课标中技术与工程的内容顺利实施和落实相关目标。但由于“设计与制作”课受场地、资源等因素的限制,教学中比较难实施。

为了有效地开展“设计与制作”课的教学,近两年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地尝试,根据笔者的实践探索,初步打造出基于任务驱动下的六步教学法:明确任务——设计方案——方案优化——方案实施——结果评价——作品改进。笔者以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设计与制作:我的小桥》为例,对这一教学模式作简明的阐述。

一、明确任务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作为“设计与制作”课的第一个环节,必须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是什么,这样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围绕问题开展设计和制作等活动。

在实际教学实施中,明确任务的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呈现;可以创造情景,自主感受;可以师生谈话,明确告知等等。例如,笔者在《设计与制作:我的小桥》开课前,创造了一个学校要建设一座连接食堂和宿舍的天桥,进行工程招标的情境,在招标书上写明了所要建造的桥梁的要求,包括材料、结构、承重等作了明确要求。学生读完招标书,就基本上明确了这节课的任务,知道了接下来要干什么。

二、设计方案

在“设计与制作”课上,要想顺利完成制作,先要设计好方案。在课堂上,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设计方案的表述也要降低难度,可以是纯文本,也可以是纯图稿,也可以是图文结合。设计的要求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心理特点,慢慢提高。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应以简单的线条式图稿为主,到中高年级,则要求学生能用清晰的图稿表现出自己的设计创意。

笔者在教学《设计与制作:我的小桥》时,对学生设计方案的要求是:根据任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出桥梁的基本模型,在图纸上画出主体结构,可以辅以文字说明。笔者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并没有按严格的设计要求让学生规范地画设计图纸,而是让他们画出基本模型的主体结构,降低了设计难度。

三、方案優化

由于受到思维和视野的限制,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不一定合理,也不一定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按方案制作前,必须对方案进行优化,把方案中不合理的部分和难以实施的部分进行删减或是更改。

方案优化这一环节,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同组内选出最好的、便于实施的方案;二是对已达成共识的设计方案进行局部的修改和完善。这一步的实施,需要学生进行合作,贡献集体智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设计方案的创新点和闪光点,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设计方案的不合理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样才能挑选出最佳设计方案。优化的整个过程,要以创新性和可操作性为主要标准。

在教学《设计与制作:我的小桥》时,笔者把学生分成了6人为一小组,让每组提出2到3种设计方案,然后再让小组成员在本组设计方案中选出1到2个有创意、操作性强的方案,作为本组最后的实施方案。在方案优化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参与到每一组的讨论和修改过程中,避免学生的方案优化流于形式和被个别学生带偏了。

四、方案实施

“设计与制作”课的重点是制作的过程,这也是将前面设计的方案变成现实的过程。动手制作是将工程和技术有效结合的手段。

这一过程需要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同时耗费时间也比较长。方案实施的时间,可以根据制作内容的难易程度、繁简程度设定,但一定要给足制作时间,最少应该有半节课的时间,也可以是一整节课或是延伸到课外完成,视情况而定。笔者建议“设计与制作”课,最好利用两节科学课连上,避免制作过程的中断,影响制作效果。

在教学《设计与制作:我的小桥》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组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再让学生自己进行组内分工,合作制作花了一节半课的时间。若有个别组没完成的,可利用课外时间完善。

五、结果评价

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作品时,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为了保护和延续学生学习和探究科学的兴趣,教师要对学生的制作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方式要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评价的方式也要多元化,要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

在教学《设计与制作:我的小桥》时,笔者在第三节课专门给学生展示作品,先让学生边展示边介绍,然后让每个人边参观边对比,发现别人和自己的优劣点,接着进行自由提问和质疑,最后笔者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六、作品改进

每一项工程的最后完成,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不断优化和改进的,精雕细琢,方成大器。这也是一个国家发展为世界强国所必需的工匠精神。小学科学教育培养的是国家未来的科技人才,也应该从小培养工匠精神。在作品的展示评价环节,学生会收集到一些对作品改进、完善的信息。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可以选择一、两处有用的信息,对已完成的作品进行二次制作,让自己的作品趋于完美。在教学《设计与制作:我的小桥》时,笔者最后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作品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例如,有一组学生设计的连接宿舍和食堂的小桥在别人的建议下,加了一个遮阳挡雨的桥顶。有的作品在课堂上不能完成改进,学生可在课外完成。

以上是笔者对基于任务驱动下小学科学“设计与制作”这一课型的初步探索,具体在实施时,可以对六个环节进行灵活的组合,每个环节的顺序和时间安排上也可以灵活处理。当然,这一教学模式也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也期待各位同仁,不断探索,推陈出新,探索出更好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赵骥民.小学科学实验设计与实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报告及其在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